APP下载

例谈提升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策略

2021-06-29福建省闽清县白樟镇樟山小学黄丽梅

青年心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对折轴对称动手

福建省闽清县白樟镇樟山小学 黄丽梅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策略

(一)课前制定活动阶段任务

小学数学中年级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的难度和内容上都有所增强,对此,教师在操作步骤上尽量制造环环相扣的步骤。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动手实践活动时,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然后将其分解开依次设计成阶段性的小任务,依照任务目标来为活动设计导学单。活动的导学单不但能够让学生厘清思路,同时也会避免学生在活动中的“慌乱”,给予学生探索和思考增添程序性的路径,引导学生能够在活动前后将相关知识点连接起来,促使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与启发,并提升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建动手实践活动情境

在动手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去处理和分析问题,进而在实践中完成数学问题的探究。如教师可用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习了其面积的求解公式。教师可以将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刘徽所创作的《九章算术》引入课堂中。在《九章算术》中提到,通过割补法将图形进行分割或移补,则图形的面积始终不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割补法来探究如何求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后,分享讨论结果。

(三)学生手脑并用协同发展

教师在创设了情境并激发学生兴趣后,还要要求学生在活动开始前要思考,依照思考结果来指导活动过程,并将思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另外,教师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一定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将操作中所获得的感受或想法表达出来,以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该章节是小学学习中的重难点,由于分数的概念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安排动手实践活动,通过折正方形的纸张来表示1/4(见图1)。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折纸的方式有三种,在经过讨论和分享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三种折纸方式中找到共同点,也就是将纸平均分成4 等份后,从其中取出1 份得到的就是1/4,进而让学生们理解份数、平均分等概念的意义。

图1

(四)深化活动提炼数学本质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通过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学习中,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先划分小组,学生在小组讨论探究后汇报讨论结果。由于每个小组探究的三角形类型存在不同,操作方式也不一样。不管选择的是何种三角形,或选择度量角度还是将内角剪下来拼接等操作方式,教师都要及时地将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提炼,进而让学生们意识到,不管用到哪种类型的三角形,所得到的内角和都为180°。

(五)及时应用拓展实践活动

教师在给学生们准备动手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变换活动场地和时间,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中,学生们学习到了轴对称,在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学生们也能够意识到对称轴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可以安排课后操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折的操作设计实践,让学生能够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入手实施逆向思考,并在脑海中完成图片从不同方向对折的过程,从而剪出来所需的图形。

二、教学案例与分析——轴对称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完成对称现象的初认识,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可裁剪出基本的轴对称图形。

2.带来学生体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对称图形的美,调动学生的兴趣,体验数学之美存在于生活各处。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师:观察图片我们有哪些发现呢?

生1:图片两边是一样的。

生2:图片上两边图案和大小都一模一样。

师:我们将物体两边一模一样的物体称为对称物体,它们有一种特殊的美,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见过对称物体呢?都有哪些呢?(学生举例)

2.动手实践

(1)动手实践,感受特点

师:学生们观察文具袋中的图片是否有对称的呢?我们应该如何证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动手操作并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进行小组指导。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1:文具袋上的蝴蝶是对称的,蝴蝶的两侧翅膀形状大小包括图案都是一模一样的。

生2:我们组中的文具袋上羽毛球拍图片是对称的,我将笔袋从中间对折,发现图片上的球拍两边能够合起来,这可以证明羽毛球拍两边的大小与形状都是相同的。

生3:文具袋中的风景画有一座房子和它在水中的倒影,房子与倒影是对称的,我也是采用对折的方式发现能够重合的。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折,从而验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总结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刚刚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对称图形除了两边的图案一样外,通过对折也能够判断图形是否存在对称这一特点,如果对折后,图片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那么就证明这幅图片是对称图片,图形则为轴对称图形。

(2)动手裁剪图形,认识对称轴

教师展示一个裁剪好的衣服图形,并将其用磁力学具固定起来。

师:这件衣服是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同学们可以试着用剪刀和白纸也裁剪出一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操作方法,教师提问引导:

①为什么要先将纸对折呢?

②为什么只在纸张的一边画图就可以呢?

③裁剪完,将图形对折,我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注意到图形中的对称轴,并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四)巩固练习

判断轴对称图形;找出图形中的对称轴,并画出来。

(五)拓展实践

师:同学们可以随意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将其剪下来。

(六)案例分析

学生们学习过剪纸课程,所以对如何剪纸,以及剪纸的步骤都十分清楚。教师为学生设计两个实践活动。

第一次可以安排在学生了解对称现象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各种对称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学生在观察的前提下想到使用对折来验证图片是否为对称图形,而且在对折过程中也会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图片两边重合的意义。在小组交流后,教师则需要对对折的意义与作用进行总结,进而为学习对称轴做准备。

第二次的动手实践活动是当学生对对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知后。教师要求学生需要根据对称图形进行观察,然后通过想象自行剪出要求的轴对称图形。该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借助观察、画、折、裁剪等一系列过程完成数学中的对称轴、对折以及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知识建构,进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空间想象力的提升。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布置了拓展性练习,学生在选择裁剪图形的时候,会先从自己喜欢的图形入手,这让学生们对练习任务充满了兴趣,并且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在剪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将课上所学的新知进行了有效的巩固,同时也锻炼了抽象思维能力。

三、结语

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设定各个操作步骤的目标,明确活动总任务,厘清思路,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实践活动。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感受数学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随后,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并锻炼学生的数学理性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猜你喜欢

对折轴对称动手
好玩的纸
《轴对称》巩固练习
指尖陀螺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轴对称”复习点睛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