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走进完整而真实的教育世界
——陈经纶中学本部初中“全人成长”课程建设研究实践

2021-06-29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贺小兵

青年心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发展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贺小兵

一、课程研究背景

(一)“全人教育”改革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是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基于此,我校的“全人成长”课程建设,定位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

基于“中考走班”和“选考不选学”的实际,学校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思考,形成如下认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践行全面成长。《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京教基二〔2015〕12 号)的出台,对学校的课程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阶段只有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并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才会让学生经过努力逐渐达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如何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实现学生潜质整体平衡,实现学生整体发展,与此同时交往、情感、体质、审美、灵性也得到发展,成为学校“全人成长”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在不增加原有课时的前提下,学校课程建设思考的是要符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具有丰富性、选择性、适切性的特点。同时围绕主体性和多元性原则设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从教师指导的角度进行改革,改变教师教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全面成长需要。

(二)学校课程的发展背景

课程改革既要培养学生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依据《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陈经纶中学《首都名校建设方案》,通过实施“深入落实框架式备课,打造经纶特色生命课堂”的教学改革项目,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掌控能力,转动减负提质和常态优质两个魔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与实践。挖掘集团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并拓展学生课下学习空间,整合学科学习资源,打通课上课下学习通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发展类课程建设。

我校的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2014—2015 年的第一轮新课改实验中,我校在集团备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突破与改革,让备课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2014 年,我校进行常规教学的改革试验,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备课制度,构建了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学校坚持按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拓展类课程的关系,初步建立起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可选择性于一体的学校课程结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突出“全面”和“个性”两个特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国家课、校本课、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2015—2016 年的第二轮新课改实验中,学校进一步思考“如何以丰富的课程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认真分析了学校已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为有必要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再建设,努力完成从基于升学的课程体系向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转变。陈经纶集团早就提出了“老实 宜强 勤奋 创新”的校训,奠定了实施全人教育的基石。长期以来,本部初中将校训践行在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倡导“以人为本,全面育人、个性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让每一个人都得到适切的发展,全面发展”,成为全体教师的一致追求。

到了2016 年,我校新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将“全面育人、个性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努力方向,依托高中教育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特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2014—2016 年间,努力构建“生命发展与人文并重”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与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探究、体验的机会,为生命成长设置多样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学习经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今,我校正处于课程改革建设的第三个阶段。在该阶段,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新形式下,转变观念,借助自身的优势,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同时,我校以建设立体学科、创设全面课程,打造生命课堂为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思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在这一轮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结合学校人文素养教育基础和近年来教育改革凸显的成果,2016 年,我们进一步对课程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思路:构建“让学生走进完整而真实的教育世界——“全人成长”课程体系。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2014 年4 月),这是国家为了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其中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就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要兼顾个性。

第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2014 年10 月)中,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强调学业基础,扩大知识面。而“全人成长”课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主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学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改革与尝试。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育人理念

多年来,学校围绕“老实 宜强 勤奋 创新”的校训,在“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的办学思想:营造温馨学习环境,发掘潜能,让学生都有进步机会,树立学习自信,实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教师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优势,持续发展专业技能,持续发挥自己的创意教学,持续保持对课程改革的敏感和参与热情;校园活动的开展都有教育意义,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活动为基点发展学生身心与潜能,用活动的适当性与趣味化提升学生能力;学校的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景,让每个场景都有教育功能,以此陶冶学生的心灵,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课程定位

学校课程通过科学、规范、正式的基础类课程,多元丰富、特色的校本课程,凸显个性化的发展类课程,让每一个生命在课程的滋养下快乐成长,让每一个生命在启迪引领下全面发展,让每一个生命在孜孜追求下演绎个性精彩。学校的三级课程在突出个性的基础上激起发展的欲望,课程的设计和内容体现了学生能够成才、人人有才的内涵。其内容如下。

1.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学校课程不仅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还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最大可能性和条件。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开发潜能和培养艺术素养,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教师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

2.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为学生构建适合其能力发展与兴趣培养的各种学习情境,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媒介为学生提供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学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下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

3.让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常态

学校为学生提供合作发展的机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扮演的是一个学习、活动、团队建设的角色,以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在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教师以问题探究、实验探究、情境探究等多种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

4.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获得感

课程设置为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和发展需要。每一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我们不要求学生同步成长,也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更不要求学生按照一个标准进步。因此,此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实际的获得感。

(三)培养目标

学校将办学思想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由表及里不断积累和升华。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儒雅善学、励志尚美、思辨合作”,让学生成长为有教养、有潜力、有个性、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具体为:儒雅善学——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挖掘个性潜力,使学生成为有丰富学识、儒雅气质的人;励志尚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敢于直面困难不言败的精神,涵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思辨合作——培养学生有团队观念和合作分享能力,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未来充满追求和梦想。

三、课程目标

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持续发展专业技能和创意教学,以多样性、选择性、实践性、综合性、均衡性的原则,对教育资源不断开发与整合,以此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内涵与意义。我校确定了“全人成长”课程的总体目标: 为每个学生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让每个生命的个性潜能都能充分发挥。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经纶课程文化的内核,建立全员参与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以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课程和教学模式,最终形成高信任度的互动家校社区的教育共同体。

第一,构建学校“全人成长”的课程体系,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在差异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

第二,注重课程内容的组织联系,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面向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关系,实现课程与相关学科融合。

第三,以国家课程建设为中心,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具有经纶特色的框架式备课研究模式。开发校本教材,围绕核心概念建立、核心例习题训练、课堂有效活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第四,整合地方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家长、高校、社会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领域,发掘潜质、发展个性、发挥特长,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良好习惯、认真态度、和谐交往和创造潜质。

(二)具体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把“儒雅善学、励志尚美、思辨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形成了七、八、九三个年级由低到高的课程目标,具体如表1。

表1

四、课程结构

(一)课程框架

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构建课程框架的思路是:更好地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实现国家课程的重组与开发;在课程融合中植入经纶文化特点和首都文化特色;在课程统整中体现本校文化传统和个性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力和个性差异,提升课程的选择性。既要为全体学生设置和提供打好基础的共同课程,又要针对不同基础设置,提供适合个性化发展的选择性课程。

与此同时,我们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对国家课程进一部开发与整合。根据课程目的性、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我们确定设置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比例和彼此关系,使这一体系达到整体化的效应。在课程中寻觅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成长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了学校课程宏观框架下三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这三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数学思维、科学探究、心理适应、艺术审美、解决问题六大通用能力。基于此,构建的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基础类国家课程、拓展类校本课程、个性化发展类课程。

学校的三类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发展的特点所制定的国家课程的学校执行标准,据此形成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同时也包括学校设置的各种特色科目及选用、增加的特色内容,具体如下。

基础类课程:国家课程的必修,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完成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求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为国家课程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本着课程实施取向细化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

拓展类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多元需求而开发的校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而又独具个性的人,唤起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发展类课程:帮助每个学生发现最好的自己,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的学习。此类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借助社团获得各种学习资源和权利,在学生个人兴趣点的驱动下,自主地学习和研究,获取优势和潜能,从而支持自己获得学习的成果。

学校课程本着让课程适应学生发展的思路去建构,为学生的未来品质奠基的核心理念,在课程开发中寻觅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成长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可以毫无畏惧、快乐而完整地生长于其间。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发挥潜能,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在课程学习中演绎生命的精彩。

学校课程框架的建设回到课程改革的原点上去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设置并开发多样化、多维度的课程,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理性关注丰富生动课程的变革与实践,按照这个思路去打造学校的课程生态。

第一,基础类课程重点提升学生基础性学习力,也是为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学校的基础性课程主要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当前,学校的基础性课程发展宗旨是:提升基础性课程的有效性,明确学生不同的起点,围绕生命课堂的教学改革,细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唤醒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二,拓展类课程的开发是教研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自主进行研究和开发,开发拓展类课程资源,与国家教材形成拓展性联系。推动教师进行滚动式研究,提高教师自主化研究程度。促进教师在研究教材和基础上,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和实践。

第三,发展类课程是以拓展性课程为基础,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发展性特征。我们明确发展类课程的取向,挖掘学生和教师的资源,丰富学生才能展示的课程活动类型,提升学生个性素养。

(二)课程具体结构

学校课程呈现为“同心圆”结构(见图1),课程涉及到如下几个领域,每个领域对应了课程内容和有关学科,几个领域的课程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图1

1.课程领域与学科

儒雅:语言与人文——语文、英语、历史、道法

思辨:思维与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尚美:艺术与审美——音乐、美术

励志:心理与体育——心理、健美体育

2.育人目标对应的内容

儒雅——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思辨——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尚美——艺术气质和审美情操

励志——心理健康和体育素质

3.课程同心圆结构解说

圆心(蓝色): 课程主题——全人成长(以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中心)

第一环 (红色):培养目标——儒雅善学、励志尚美、思辨合作

第二环:(绿色)课程领域——语言与人文、思维与科学、艺术与审美、心理与体育

第三环:(黄色)基础类课程——体现全科

第四环:(粉色)拓展类课程——自主开发课程(必修)——学校特色

第五环:(白色)发展类课程——(选修)——体现个性教育

(三)课程内容

1.课程群内容

学校在七大类课程(语言课程、人文课程、科学课程、思维课程、艺术课程、健康课程和心理课程)的基础上,凸显五类精品课程(语言与文学类、艺术与健康类、实践与技术类、人文与社会类、数学与科学类),在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精品化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四个课程群:

阅读课程群——着力于全学科阅读和情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营造出全面阅读的氛围。

计算课程群——以新异思维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以图形计算器为核心的数学思维信息化校本课程、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高端课程形成低、中、高三级课程体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实践与研究课程群——以理化生学科为核心的实验体验研究课程、德育牵头联合多学科开发的综合实践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

哲学课程群——以史地政学科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力。

学校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群建设,体现出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2.拓展类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我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以提升人格品质,关注兴趣培养与延伸为主线的拓展类课程,拓展课程基本建构起3 个年段、6 大系列、30 个主题模块,课程涵盖德育、语文、英语、地理、道法、美术、体育、心理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还研发出涉及“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健康、人文与社会、实践与技术”五大领域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3.发展类课程设置

发展类课程从学生兴趣共同点和教师能力出发,针对学生多元智能、优势潜能和个性化需求,以社团为载体开发展示个性才能培养的课程。发展类课程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出现。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目的,学生初步学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符合自身兴趣,提高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拓宽学习领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表达、交流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关心国家大事,适应身心发展和外界变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人生基础。

学校师生自主开发和成立了30 多个社团,这些社团涉及金融、传统文化、阅读与鉴赏、手工制作、音乐欣赏、绘画创作、表演体验、科技研究等多个领域。

五、特色与创新

(一)“方圆有致,共享幸福”的管理特色

在学校文化涵养之下,学校形成了“方圆有致,共享幸福”管理特色。“方”是指管理制度的规范、师生活动的准则,是师生管理行为的轨迹。“圆”是落实管理行为的变通与灵活、理解和尊重,让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得到人文关怀,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让管理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素养,“圆”是管理的润滑剂。以方促圆,以圆建方,方与圆和谐统一,形成方圆有致的管理文化。

学校将方圆有致的管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幸福存在于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和技能的精神愉悦,体验了幸福的内涵,也就能乐观地看待困难。通过“方圆有致”的管理,努力使师生在享受教学过程中,身心和智慧获得自由和谐的发展。管理文化中包含价值观的内容,既是对古老传统思想的有效传承,更是从学校的发展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方圆有致的管理文化,引领我们开拓创新,学生快乐发展,教师成功发展,学校和谐发展,倾力打造学校的生态环境,打造师生和谐的教育生态。

(二)“让生命幸福成长”的课程特色

学校课程建设的品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置于课程价值的原点,追求课程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和学习需求相匹配,努力在学生学习需求和未来期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学生的幸福不可复制,他们既要自己创造幸福的未来,更要享受幸福的当下。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形成了学校课程特色——让生命幸福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能,发挥每一个生命的特长。

(三)“让个性得到彰显”的教育生态特色

课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深度沟通,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实现共建,形成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学生的情商被培养。培养学生的智能顺应生命成长天性,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生命成长生态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和谐均衡;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强调个性张扬;关注生命精神世界,强调心理健康;突破学校围墙,与社会、家庭合作,强调开放整合;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强调主体意识;体现生命成长的幸福,强调快乐教育。以上八方面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生态特色。

六、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一)课程展望

“全人成长”课程的实施,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为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校课程的内容和理念与国家提出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本质是一致的。

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把学生的发展置于课程核心,将学科内容与学生体验有机整合,使学科内容成为学生体验的基础、发展的资源。基于此,我们对课程建设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通过“全人成长”课程的实施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需要。此课程建设我们在未来继续努力方向是——将学生培养为有合作意识、有学习潜能、有创新意识、有坚忍精神、有独立意识、有青春活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当然,我们也会在为学生创设民主、个性化的学习氛围,使之成为学生发展自我的内在需求方面做出努力。

(二)问题展望

由于受我校本部环境的制约,也因为活动场地的原因,有些课程已经开发却无法进行落地。对于这个问题,今后我们会采用整合的方法进行落实。此外,受资金的制约,学校的高端课程已经开发,却无法落实。例如,高端实验室的建立,课程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因为资金问题却无法将课程落地;学校缺少传感器,物理和化学学科的一些高端实验课程无法实施。

综上所述,学校的“全人成长”课程,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实际的获得感,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全人成长”课程也创造了学校多赢的改革局面,今后,我们为了“全面的质量”,将继续秉持理性的立场,打破常规,建构价值,追随品质,让所有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改革者,朝着最美的课程变革图景迈进。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教师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