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中国学术全球传播体系

2021-06-20施旭

对外传播 2021年5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西方强国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建立了全球霸权秩序,近年来又开启“脱钩中国”计划,加之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学术失范现象,我们不得不对学术安全、文化安全隐患采取应对措施。新时代须开启中国学术全球传播体系的建设战略。

【关键词】科技脱钩 文化霸权 学术异化 话语体系 全球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国家顶层设计,为中国文化精华部分的中国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道路。

一、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其一,近年来西方强国对中国实行学术和文化“脱钩计划”,通过控制与中国的研究合作,排斥、刁难中美科技、教育交流,限制、剥夺中国人的学生签证和工作,撤销孔子学院,污名化中国媒体。2018年8月,美国政府颁布《国防授权法》,限制美国大学与中国的研究合作和协议;2019年,美国给中国人的工作和留学生签证比2016年下降45%;2020年5月29日,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要求限制赴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签证;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瑞典、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大国都有关闭孔子学院的事件;2020年8月,美国国务院将孔子学院划定为“中国外交使团”,10月又威胁关停全美孔子学堂和孔子学院;据“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报道,2013年至今,全球总计关闭了66所孔子学院,其中美国达45所;2020年3月,美国国务院将五家中国主流媒体在美分支人员设置上限为100人,2018年12月又要求中国媒体机构登记为“外国代理人”;2020年2月和6月将《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九家駐美机构列为“外国使团”;西方大国屏蔽中国声音的最新一例是2021年2月,英国通讯管理局吊销CGTN的落地许可。

其二,西方不断加大学术网络控制扩张。西方征服中国精英的野心由来已久。为掌控中国人的精神,美国用《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余款招收中国留学生,创办西式学堂。美国伊立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因这些努力而取得精神和商业上的最大收获。”①“在商业上追随精神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②而如今,掌控中国学术的手段和技术更加全面而深入:除了将大量纸质期刊和图书输入中国之外,西方强国的期刊更以大型数据库形式进入我250多所高校,又以“权威期刊索引”的地位,形成对我国科研、教育领域几乎绝对的统领、支配态势。

其三,由于学术体制和管理方面的缺陷,使得学术功利化、学术失范、学术腐败问题凸显。过度量化管理、(各类评审、“等级”期刊发文)权力集中固化、资源分配失衡、出版与论著“供给失调”等等是产生学术弊端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课题、论文、获奖的数量和“等级”成为衡量学术能力和水平的硬指标;在标签化的“权威/核心/普通”期刊上发文与晋升、荣誉、毕业、结项乃至研究生入学和奖励环环相扣;各类项目、基地、荣誉、晋升申请与知名评审专家联系起来,等等。

这种历史的、文化的、国际的、国内的干扰因素,已经对中国学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形成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威胁,形成了严重的文化安全隐患。而西方强国也因此维护和巩固了其全球学术霸权、思想霸权、文化霸权。

二、战略对策:建设中国学术全球传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如何突破西方重压和围堵,打通和拓展对外传播体系,展开全球大交流,从而扭转西方学术扩张态势,实现平衡有益的学术分享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如何优化自身的发展秩序,让民族学术助力国家复兴,促进人类知识繁荣进步?在国际文化和学术的霸权秩序下,在我社会科学面对内外困境与挑战的条件下,快速崛起的中国必须采取全球传播的战略举措,为中国学术,也为人类科学的未来。确切地说,为突破学术壁垒,扭转被动状态,提升和强化中国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推动国际学术多元平衡发展,建立人类学术共同体,我们必须建设和健全中国社会科学(包括智库)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全球传播体系。其本质就是中国知识界全球传播能力的建设,这种能力即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特定交际群体为解决特定问题,所依托和依循的“交际方略”和“交际体制”的统筹系统,它建构现实又充斥着权力,体现了交际群体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往往决定其实践的成败。)而其根本目的,是扭转中国学术的弱势被动状态,进而扭转国际学术的西方独尊独霸秩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学界有责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这样一个体系最终应该达到多重要求:完善而有力,即主体鲜明、体制完备、队伍精良、原则分明、信息准确、解释有力、策略丰富、渠道畅通、接轨世界、监察有方。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相关的有利条件和不利状况。一方面,西方大国统治国际学术的基本状态没有变,中国学界相对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实力和文化自信心空前提高,交流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空前普及,更有庞大的学术队伍,更不用说,中国学界深谙中外文化,背后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实现全球传播体系的建设目标,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行动、完成一系列任务。1.国家顶层设计,出台培育、扶持、激励中国学术全球传播的政策;2.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顺畅的全球传播机制(如学会)、平台(如期刊)、渠道(如软件)、网络(如网站);3.布局推动中国学术全球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4.有计划地培育、充实、提高中国学术全球传播的队伍;5.完善学术体制和制度,杜绝营私舞弊;6.扭转学术工作的行政化和量化主导倾向,从制度上让学术质量、学术水平、学术效益重新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标准;7.在国际上系统、持续揭示西方学术话语文化特性、局限性及其民族中心主义的危害;8.努力形成具有文化特色和创意的理论、方法,积极提出和解析新问题,尤其是探索和传播人类社会实践的共性以及合作共赢的策略;9.把好国外学术输入的大门,清理净化国外学术输入的管道(拒绝直接、间接危害国家安全的书刊、学者);10.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亚投行等国际组织,编织中国的全球学术网络。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必须坚持重要的策略原则:1.对话比较:通过跨文化比较和对话,创立和建设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闭门造车;2.循序渐进:根据国内外形势逐渐进行话语体系建设,而不能蛮干冒进;3.多头联动:各相关主体、各行动、各手段相互协调配合,而不应分而治之;4.学术为本:以中国学术队伍为本、以学术发展为指针,而不能以权势、私利为主导。

长期以来,西方强国在科学学术领域中建立起了全球霸权秩序,近年来又开启了打压中国科研的“脱钩中国”计划,加之我国学术界内部的异化倾向,不得不采取保障学术安全、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措施。中国学术全球传播能力作为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甚至决定性能力,不仅将保障、推进中国学术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将促进人类学术秩序的治理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前行。

施旭系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2010-2013)

「注释」

①《美国以庚子赔款提高中国国民素质》,网易新闻,http://history.news.163. com/08/1203/14/4S8DMG7I00012GII.html,2008年12月3日。

②《金一南:解读罗斯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有效”》,腾讯网,https://xw.qq.com/cmsid/20200906A033EO00,2020年9月6日。

责编:李倩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
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及创新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