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2021-06-11王晴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蚯蚓日记绘本

王晴

绘本阅读是一种从图文符号中获取信息,再将图文信息解码,内化成自己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获是多元的。2020年防疫期间,“赣教云”播出的绘本故事课,从语文的角度去讲述绘本故事的精彩,显示出别样的色彩。这些别样的语文课,它的语文味儿潜藏何处呢?

《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容量大、内涵丰富的绘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蚯蚓的开心、调皮、害怕、难过的生活场景,也展现了生活里的诸多乐趣。故事的蝴蝶页中,前页和后页各有七幅独立的图,组合起来就是蚯蚓的生活剪影,与其中的十八则日记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男生形象。每一幅图都是一则日记,都是训练“说”的好材料。图片所附文字简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也为表达训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这些简介在暗示学生,写日记是既简单又有趣的事情,从低年级学生视角,一语道破日记的神秘。在执教《你会写字吗》一课时,张伟霞老师从方素珍的儿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入手,引导学生将诗改编成故事,引出绘本《你会写字吗》。学生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语境中陶醉一番后,再回到诗中,深切体会“诗情画意”。最后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仿编:“(蚂蚱)写信给(蛐蛐),他在叶子上咬了(六)个洞……”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愉快,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有诗有故事有情境,文学素养的培养在“玩”中启程。《蒲公英的孩子们》中的“变化无常”对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变化无常”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视野里是个比较抽象的词,一幅图很难表现“变化无常”,此处图文配合非常默契,语文价值很大。张老师在此处补充了两则趣味日记,用极具渲染力的语言,使“奔奔”勇敢、不怕困难的形象扎根于孩子们心中,趣味十足,语文味儿十足。

一棵幼苗要长得壮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通过土壤进行营养渗透,而不会把肥堆在叶上或挂在干上。这是一种最自然最安全的方式。在张老师的这几节课中,很少见常规的显性的“听、说、读、写”模式,而是以非语文的形式来实现语文素养训练目标,这正体现了从土壤根部着手的培养方式,进而实现学生的稳步成长。

绘本故事让语感自由行走在“听”与“说”之间。不同的绘本故事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智慧。《你会写字吗》中,故事的焦点落在三字式词或短语上,如“三个洞”“看不懂”“大笨蛋”“猪八戒”“对不起”等,语言清澈、透明、简约,韵律感很强,且富有情趣。学生模仿创造的“耍无赖”“很后悔”“快来吃”等,也说明他们已经内化并懂得输出了。《蒲公英的孩子们》一课,张老师以轻松神秘的叙述性语言,讲述四个孩子的经历,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有序通顺地把话说完整,这正是低年级学生所需。《蔬菜的化装舞会》中时尚的生活化的语言,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代入感。人物对话优雅甜美,青葱先生和豌豆小姐的对话充满对对方的友好与欣赏。他们优美的体态语、丰富的表情语以及恰当的称呼、亲切的问候,通过张老师的叙述,其美感直抵心灵。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示范课。《蚯蚓的日记》则是以诙谐、幽默的小男生味儿十足的儿童语调,传达出乐观、向上的态度,给学生一种与小伙伴儿聊天的校园印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获得这种潜藏的语感。

讲绘本故事有别于一般的讲故事。绘本故事拥有图片语言系统和文字语言系统,图片语言系统对故事的扩容和延展使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生长性。而文字语言系统对图画的扩容和延展又使图像空间更立体。网络环境下讲绘本故事,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图画,从中提取各種信息,实现价值观与逻辑思维的启蒙,从而获得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表达力的成长。《蒲公英的孩子们》一课,张老师将飞飞在海鸥背上的画面做了渲染和超拔,将学生带进一个有声有色有动感的想象空间。《蚯蚓的日记》中,封面上那只不起眼的瓢虫在书中出现了三次。在封面和封底出现时,蚯蚓正在写日记,瓢虫在不远处的叶片上一动不动,配上日记里的文字“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学生都露出了会意的微笑。当蜘蛛教蚯蚓在树上学倒走而摔下时,那只瓢虫又出现了,此情此景,瓢虫是笑是急还是……?这种阅读与理解、观察与思考是显性语文难有的。正所谓伟大的故事必有伟大的力量,这是助推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力量。

这些绘本故事语言简洁,是故事超浓缩的精华和主干,句与句之间常伴随画面的切换而留下明显的痕迹。而这些有“断痕”的画面和句子,看似残缺,其实极不简单。《蚂蚁和西瓜》中,蚂蚁推西瓜的组图幽默有趣。作者只用了四个拟声词,便将丰富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嗯——”一只蚂蚁用尽全身力气;“嗨哟——”两只蚂蚁齐心协力;“嗨哟——”一群蚂蚁齐心协力;“噗——”一群蚂蚁累倒在地。仅仅六个字,四幅生动的小图,一个充满乐趣的推西瓜的过程清晰展现。此处文断意相连,中间留给学生足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不能不说这是绘本创作的神来之笔。这个环节,张燕老师慧眼识金,引导学生观图,品词,结合生活经验表演,将孩子们带进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语境中,体会断痕处的奥妙,实现一个由感悟到创生的过程,设计的智慧由此彰显。《蒲公英的孩子们》中四个孩子的经历,在文字与文字之间,也留有明显的断痕,故事采用反复的形式,告诉学生上一个故事的结束即为下一个的开始。《蚯蚓的日记》记录蚯蚓的生活,书中的日记与蝴蝶页的图好比一个一个颗粒,合则为生活全景之网,分则为每日生活之志。《蔬菜的化装舞会》中美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那么明朗。这些断痕是通过故事的图画、文字和老师的讲述体现的,这些痕迹就存在于学生那种模糊的特殊感觉中,我们不必惊扰它,让它在今后的语文路上慢慢地生长。

在这些课中,老师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故事续编、仿编、创编。张燕老师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一课,采用传统游戏折“东南西北”,与父母一起用“东南西北”来选择次日购买的蔬菜,模仿绘本的句式,劝说他人不挑食。《蚂蚁和西瓜》一课,张燕老师巧妙地将提取信息与创编语言的训练融入到“迷你西瓜书”的制作中,在实践中实现语文能力的生长。而《蒲公英的孩子们》一课,老师则以故事续编与仿编为基础,达成语言训练的目标。《蔬菜的化装舞会》一课的语文活动则采用了办“蔬菜画展”的形式,让学生用蔬菜进行艺术再创。学生用蔬菜拓印、拼图、组合等形式设计作品,再造情境,用说和画的形式输出自己的语言。《你会写字吗》一课,课堂活动制作毛毛虫,看似与故事无多大关联。但制作过程中,在孩子们的脑海,定有隐隐约约的诗和故事在跳跃。如果缺乏这个课堂背景,即使产生了语文思维,这种原生思维离诗和童话也会很远。

阅读从故事开始,激发阅读兴趣,从听故事开始;引导读整本书,从讲绘本故事开始。我们不难看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执教的老师们进行了多种阅读方式的渗透。《蚯蚓的日记》教学过程中,老师将3月20日日记与8月1日日记比较,且图和文多处呼应,同一本书内部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形象逐渐清晰。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在比较中发现,在思考中发现,阅读成了一件极其快乐的事。课后,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蜘蛛的日记》《苍蝇的日记》,在第一篇的引力下实现了群文阅读。《蔬菜的化装舞会》与《一园青菜成了精》结成互文阅读,学生了解更多蔬菜的特征,获得另一种滋味的语言审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让学生爱上阅读,这样的语文特别又有味。

预测作为阅读策略,在部编教材中的地位非比寻常。但预测策略的学习却不只是三年级同学才能做的事。《我幸运的一天》这个故事有明显的预测线索,多个预测点,是学习预测的优质教材。邓雨轩老师抓住故事同中求异、异中有同的结构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准确找到预测生长点,帮助学生打破由情节控制的阅读瓶颈,让学生在这里过了一把预测的瘾。张燕老师执教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史延丽老师执教的《神奇的雨伞店》,无论题目、扉页还是内容,都很好地运用了预测策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图画与文本结合,对后续内容进行猜想、印证,获得阅读的幸福感。指向“预测”策略的别样语文课堂,自然能赢得学生的高度认可。

小绘本有大智慧,特色语文课里有乾坤。让充满语文味儿的课堂在充满养料的土壤里生根萌芽,学生们这一颗颗幼苗自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药都小学)

猜你喜欢

蚯蚓日记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保护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