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二三事

2021-06-11余光煜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文言文教材

余光煜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初中阶段也是文言文学习由易变难的重要时期。统编本教材越来越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面对教材的变化,很多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教好文言文,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仍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教材如何变化,文言文教学也都应该重视文言文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质,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拟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文言文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质

首先,文言文教学应该重视文言文篇目本身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质。学习文言文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质,可以丰富人的内涵。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教师们都会注意到所选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及其文化内涵。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却往往容易忽视这方面。实际上,不论是议论说理,还是写景抒情的文言篇章,作为教材的选文,往往都是能打动人的经典篇章,其文学性和文化特质是不言而喻的。好的文章值得反复阅读、再三咀嚼,学生也就愿意跟随老师进一步去探究其间的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倘若文章本身枯燥乏味,让人压根没有兴趣阅读的话,学生自然也就对其间的语言现象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了,对语法的分析、总结、归纳也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难以入耳。

初中的文言文选篇较之小学的选文内容更为丰富,说理的、写景的、记事的,不但数量多了、篇幅长了,而且文字也少有像小学的小古文那般浅易的。既有父亲教导孩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诫子书》,也有谈论政事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有描寫奇山异水的《三峡》《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也有描写闲暇时赏月下庭院之景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些名篇的奥妙之处是需要反复品味琢磨的,其文辞距今虽已千年,但仍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有不少师范生在实训课、实习课上讲授文言文篇目时,常常一上来就直接把文段拆成句、拆成字词,把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等一一罗列出来。起初坐在下面听讲的同学还积极配合,渐渐地也失去了耐心。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让学生看见一堆被拆卸了一地的零散、杂乱的部件,而看不到文章的整体面貌了。

讲授文言文篇目同样需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要注重其文学和文化特性,不要一味地只管强调语法,更不要把它一一拆解,这样只会把一篇好好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教师应该反复品读,在领会了文章的魅力之后,再引导学生探寻文章的独特之处,细细品味文章的韵味和魅力,而后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研读,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现象,归纳总结其中的语法知识,感悟其文化韵味。

学习《三峡》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们大多知道是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知道而已,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完成了一道题的背记。实际上,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缺乏对作品本身的进一步了解。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执教的语文教师所知也不多。《水经注》原本是对《水经》一书的注释,一部地理著作的注释竟然可以写得如此洋洋洒洒、文采斐然,其成就远远超乎原书之上,这足以令人惊诧不已。《水经注》成书的本意是出于对地理上的考究,这个原本的目的似乎在这斐然的文采之下退居其次了。倘若教师能够及时补充、拓展这些相关知识,既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赏析课文,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也都有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主旨。虽然有些作家声称自己写作并没有想讲道理,但在写作之时,作者的是非、褒贬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常常已经浸润其中,想要刻意去之亦属难事。因此,只有对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足够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而学生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往往只是来源于教材注释中有限的几句话,得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概念化、程式化的纸片人,缺乏对于作者生动、丰满形象的感知。例如:苏轼的词作十分丰富,“大江东去”之语最为出名,课文中入选了他的诸多词作,文也有之。但对于苏轼本人的了解,很多学生也就仅仅停留在课本参考书中只言片语的零星介绍之上,对于其人其事没有更多的了解。本应知人论世,才能以意逆志。只有了解其人生的起起伏伏、周周遭遭,才能对其作品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另一方面,关于苏轼,可供参考的资料有很多,广受追捧的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就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目。

二、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同样应该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知识是成系统的。各门学科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语文往往因为其特殊性与普遍性,和其它学科之间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言文的产生和发展也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文学和历史就常常被结合在一起来谈论。并且,教材选文中的内容也常涉及到社会制度、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还有一些描景状物的名篇也和地理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

其次,语言知识亦有其自身的系统性。汉语本身是成系统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和古代汉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现象都能在古代汉语中找到影子,如现代汉语中的“铁了心”“吃食堂”“肉夹馍”等等。因此,教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需要经常联系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知识的勾连。一方面,古今的勾连减少了学生对于古文的隔膜,容易产生亲近之感,如此古语的现象身边竟然也有,自然也就有趣得多;另一方面,在追本溯源地弄清楚文言文语义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现代汉语的含义。

成语是古语的浓缩,是由古语演变而来,常常保留了古代汉语语词较早的语义和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单音词向现代汉语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复音词的词素中保留了较早的古义。利用成语、复音词来辅助记忆文言文当中语词的用法,即是对已知和未知的知识加以勾连,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例如“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等成语,就是古汉语中介词宾语前置现象的存留。“走”的古文字字形上面像一个人摆动胳膊奔跑的样子,下面是一个脚丫子,而其本义是跑,这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义项,成语“走马观花”就是使用了其本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汉字的形义关系来了解整个词义系统。如七年级上册《咏雪》一文中的“俄而雪骤”这句话,有的同学认为“骤”字难以理解,其实“骤”的本义是指马快跑,渐而引申出急速、密集之意。现代汉语中的“暴风骤雨”,用的就是它的引申义。“顾”,本义指的是回头看,后引申出一般的看、照看等意思,如现代汉语中的“环顾”“照顾”等词。七年级上册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的“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其中的“顾”即用其本义“回头看”。七年级下册的《狼》这篇课文中有一句“顾野有麦场”,这里的“顾”字用的则是它的引申义“看”。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就应该明白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有连贯性。初中语文教师不要囿于自己所教的学段,不可画地为牢,而应以一个不断学习的态度了解语言的知识系统。可以适当了解一下小学、高中乃至于大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知识贯穿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之间的许多联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这既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这样做才能真正超越讲一篇只懂一篇的教学窘况,让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总结概括、触类旁通。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多种方法提升学习实效

新版的统编本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对于教材的这些变化,有些教师手足无措,有些教师则开始了新旧教材间的对比研究,还有些教师能坚守住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理念和态度上的不同,便会产生教学效果上的差异。教材在发生变化,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应地,教师也应该随之作出调整,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实效。从某种意义上看,教材的变化也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调整教学策略的一个契机。

从形式上可以发现,统编本教材较之前的教材版式大了许多,原本和小学教材同样大小,现在和高中教材的开本一致。教材中的插图、选文也都作出了一些精心的调整。从内容上看,篇目有增有减,有些选文调整了入选的年级、学段,部分注释的用语和内容也出现了变化,比如常见的注释用语中的“通”变成了“同”,而有些注释中则增加了对常见语法现象的阐释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古书用字的具体情况以及常见的文言语法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握。稍加比较可以发现,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在适应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变化。教师应着意留心这些新旧教材的变化之处,思考变化的原因,并借此打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将之当作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的一个新起点,进一步改变以往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模式,敦促自身更多地关注学生、重视其变化和差异,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关注其学习过程。如是,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唯有将自己置于不断学习、分析和总结的状态中,方能在取得自身的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带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为此,教学之初,教师需要对任教班级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进行一個初步的了解。有些小学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在课外有意识地接触、阅读比较浅近的小古文了,这样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提升。因此,进入初中后,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当对班级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根据实际的、具体的情况,确立不同层次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要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

教材中的选文毕竟数量非常有限,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引导和课后的拓展,都需要教师费心考虑和规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设计好相应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具体的文言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前预习的小任务,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材料,提前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缘由,自主选取主要信息。课上请学生进行简单陈述,教师再对其加以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不能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述,需要适当转换视角,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在讲授课文的主体部分时,不妨试着让学生串讲部分文句、段落,寻找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并尝试着进行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自主的探索和尝试。与之相反,要引导其学会利用工具书来解决疑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弄清楚产生疑问的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重视语文实践。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注意留意收集日常生活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实例,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语言现象将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教学联系起来,联通、串讲古今汉语,调动起学生对文言文中的语言现象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逐渐养成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些多角度、多方位的学习举措,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勾连知识,举一反三。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朗读来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朗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也有助于其对经典篇目的记诵。初中阶段有不少需要记忆、背诵的文言文篇章,尤其是初二、初三年级,更是增加了不少有难度且篇幅较长的写景、说理篇目。有些学生本来就觉得背诵一事不易,再加上是文言文,更是凭空生出了不少畏惧之心。为此,教师需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反复、大声地朗读是一个传统且行之有效的增强记忆、帮助记诵的好办法。如果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调动眼睛、耳朵、嘴巴等多个身体器官,那么大脑产生的刺激也会更加强烈,印象也就更为深刻。在朗读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对部分特殊句子语音、语调进行具体的指导,这对培养语感、掌握语句的意群和节奏等都有所帮助。

在课后复习拓展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考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小古文都比较短小、浅显,高中的文段长且深,词义和语法都比较复杂。初中处于两者之间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一时间段里,教师更应该有序地安排好课外的文言文阅读计划,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循序渐进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以《文言文选读》《文言文助读》《世说新语》等作品中的文言片段为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习练的兴趣。这些文言片段篇幅比较短小,故事性、趣味强,难度也不太大,且一般都配有标点、注释和翻译,学生能够相对容易地进行阅读和探究。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可以采取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师精选篇目、精选文段要求学生精读,教师精讲。而与此同时,还可以选择难易适中、方便进行知识勾连的篇章,让学生进行泛读。对于泛读的篇目,教师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疏通文意、掌握情感。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他者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策略,如若一成不变地照搬未必合适。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悉心琢磨,多加总结、分析,从而建构起适合的、能够取得实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文言文教材
教材精读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