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如何“真实”地再现革命历史与当下现实

2021-04-30金莹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沪剧院团真实

金莹

站在历史真实之上,释放红色文化的戏剧性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上此起彼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现象级热议,杂技剧《战上海》等作品再现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京剧、话剧、歌剧、评弹等各个剧种也轮番上阵,构成了戏剧对于红色叙事多层次、多维度、多剧种的丰富呈现。本次参与研讨的三部沪剧《早春》(编剧:马凌珊,制作单位:文慧沪剧团)、《一号机密》(编剧:李莉、黄嬿,制作单位:上海沪剧院)和《陈毅在上海(创意大纲)》(编剧:余青峰,制作单位:上海沪剧院),不约而同地将创作焦点落在发生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上,其中既有拥有传奇色彩的领袖人物,也有隐蔽战线默默奉献的英雄,既有受到革命感召从外地奔赴上海的革命志士,也有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青年烈士。这些作品用上海的语言、上海的剧种讲述了上海发生过的红色故事,充分体现了沪剧这个上海本土剧种对本土红色历史的深度和多面开掘。

沪剧《早春》在此前的上演时便以清新诗意的风格获得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取材于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真实事迹,是上海民营剧团文慧沪剧团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彰显龙华烈士的革命精神而创作演出的一出戏,讲述了生活在小县城里的文学青年柔石在理想的召唤下背井离乡,投入文学革命的洪流,最终以生命为代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

与会专家表示,《早春》以青春视角呈现红色题材的筋骨和温度,对龙华烈士进行浓墨重彩的演绎,体现了民营院团对上海重大主题创作的主动担当和奋勇争先。《早春》是上海市围绕全面小康社会和建党百年主题首批39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中唯一一部民营院团的作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家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主创团队为讲好上海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做了很多努力,剧团启用年轻的编剧和导演讲述革命往事,在剧本创作、导演选择,音乐创作上,也都坚持了对艺术品质的追求,体现出了民营剧团对艺术的追求和文化的情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胡晓军则表示,这部作品体现了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如何变成具有共产主义意识的先進知识分子的过程。坚持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了人民的需求,在特殊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优秀思想的结合,柔石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这个戏写出了历史的必然,知识分子的变化、发展、进步的必然。

与会专家建议主创团队对剧本进行进一步修改、打磨和提升,修改细节,加强情节推进的合理性,让作家的真实人生和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融合,以进一步强化该剧的革命主题和人物形象。安徽省文联原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王长安认为,这个戏清新淡雅,也很空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的格局。也正因如此,这个戏更像一个散文,戏剧性相对而言弱了一点,主要是目前还没有构成一个大戏的支撑性事件。柔石参加革命还没有具体的行动,大多是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强化作品的动作性,为这个戏找到一个核心事件,找到故事的“脊椎”。江西省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姜朝皋则认为,这个戏的创作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红色题材,但不像其他同类题材那样“红”“白”分明,它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观众如何和人物的灵魂共情比较困难,建议结构上要理顺,“针线”要更密一点,让一些跳跃的突兀的情节更加合理和顺畅,此外,也要为柔石的牺牲寻找更深的合理性。

另外两部红色题材的沪剧作品都出自上海沪剧院。“一号机密”是记录中国共产党人早期革命历史的珍贵文库,是上海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一号机密》,描绘了白色恐怖时期,上海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忠于使命,用生命和鲜血接力守护党的绝密文件“一号机密”的故事。在原有基础上,该剧将进行进一步修改提高,在今年推出献礼版。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一号机密》题材和人物设定的特殊性,认为这部作品开拓了抒写隐蔽战线“另类英雄”的叙事模式。姜朝皋认为,在情节上,敌后革命者假扮夫妻并不新鲜,但孪生姐妹前赴后继的设置使这个老旧的情节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整部戏情境的营造也颇见功力。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凌燕则表示,这部作品既有红色题材的特点,又有谍战剧的特色,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反映人物的成长,令人感到惊喜。

在遵循基本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如何对历史进行戏剧审美的拔高,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永恒精神?这本身就是对戏剧的挑战。专家建议主创团队继续理顺逻辑,深挖主题,更好书写隐蔽战线的“另类英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表示,《一号机密》处理精彩,颇具传奇性、隐蔽性,下一步的提升就是理顺,深挖。“理顺,就是在故事情节的合理性的问题上下功夫。在追求传奇性时,深入挖掘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联。比如,男主角形象最核心的部分是他的隐忍和坚强,他的身体极度虚弱,性格却极度刚健,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有没有自己的前史?可以进一步深入到这个人物的内在,体现他内心的强大,让观众对革命产生由衷的敬仰和感动。”

上海战役是陈毅一生中最为特殊的战役,中央要求,既要打下上海,又不能打碎上海。进入上海的陈毅宣布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十六字政策,用铁腕钢拳砸烂了金融投机地下网络,集中清理铲除了散兵游勇和盗匪,斗智斗勇捕获了间谍特务,稳定了物价,保证了人民的生活……体现了共产党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情怀。

沪剧《陈毅在上海》虽然现阶段还只有一个大纲,但与会专家对这一题材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他们认为,大纲目前所述事件对上海、乃至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重大意义,沪剧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宏大题材和伟大人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需要进一步厘清主题,明确方向,结构故事,在戏剧的传奇性和朴实性之间有适当的取舍和平衡,注重历史真实,适当艺术发挥,防止剑走偏锋。

“这个戏既要体现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先进性和丰功伟绩,同时要突出他的人格魅力:变通、灵活,与各界打成一派。创作者要从历史的真实里面去挖掘,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适当发挥,让这个戏朴实而又扎实。 ”胡晓军建议。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荣广润则强调,在素材丰富的情况下,主创团队一定要明确重点。“解放军进城睡马路肯定要有,但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应该是陈毅如何使上海从混乱变成欣欣向荣,他是怎么主宰这样一场变化的?要把这个主题写出来。”

呈现融合海派气息和民族风情的深度扶贫

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告一段落,扶贫题材的舞台作品密集出现,但很多都有“模式化”的问题。在一种同题材作品的争奇斗艳中,《山海情深》(编剧:李莉、章楚吟,制作单位:上海越剧院)显示出了自己的用心之处,向观众呈现了一部融合海派气息和民族风情的深度扶贫作品。该剧通过上海援黔干部及其志愿者女儿从心存隔阂到互相理解的情感历程,贯穿一群苗家女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全景式地呈现上海扶贫干部带领少数民族同胞探索传统竹编技艺时尚化发展、并走向城市舞台、实现自立脱贫的故事。

与会专家表示,在模式化的扶贫戏中,《山海情深》将扶贫的物质问题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认知,同时融合了上海特色和民族风情,在舞台处理上也有所探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荣广润表示,《山海情深》对上海与贵州对口扶贫的题材进行艺术呈现,又没有牺牲越剧的特点,分寸掌握得相当不错。而且,二度创作理解并强化了剧本的优长,最终的舞台呈现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扶贫的主题,但没有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把主题上升到“扶贫不完全只是经济上的改善,还要家庭幸福,生活圆满”的层面。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伟民则认为这部作品舞台调动手段多,舞台呈现丰富多彩,让他看到越剧的无限可能。“最近很多作品都在聚焦扶贫题材,但这部剧独辟蹊径,不是讲从大山到城市打工,而是吸引打工的男丁回家,同时又注入了竹编文化的特色,有着海派的气息和民族的风情,实现了苗寨和上海的连接,在时尚中洋溢着海派特色。”

与会专家建议,下一步修改需要继续打磨剧本,把握人物性格,理顺逻辑,完善细节,让剧情更趋合理。比如剧中父女、婆媳之间的矛盾是构成冲突、推进情节的基础,需要有更合理的阐释才能让人信服。胡晓军认为,扶贫戏要避免单方面的扶贫,“少数民族对援助干部也可以有反馈和帮助。他们的纯朴、自然、美德可以为城市人带来很多思考。上海为苗寨提供技术升级,提供精准的技术管理和高科技的应用,苗寨则提供城市里缺失的人情和亲情,这样就形成了对等。”

民营院团的主动担当和奋勇争先

在全国戏剧版图中,上海的民營院团一直十分活跃,不仅品种丰富,涵盖各个领域,并且展示出不亚于国有文艺院团的创作活力,发展势头一直备受瞩目。尤其是近些年来,上海的民营院团几乎每年都会涌现出几十部原创作品,取材于现实,内容、形式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打破了人们对民营院团的既有印象。参加本次研讨的三部沪剧《早春》、《银杏树下》(编剧:严志东,制作单位:上海勤苑沪剧团)和《75天(结构大纲)》(编剧:王复光、华雯、吴汶聪,制作单位: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都来自上海民营院团中的翘楚。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市场的洗礼中浴火而生,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疫情期间,这些剧团也利用各种方式突破困境,坚持创作新剧目,展现了上海演出市场的勃勃生气。

《早春》从历史的纵深上体现了文慧沪剧团对沪剧题材的拓展和当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推动,《银杏树下》《75天(结构大纲)》则体现了这个剧种与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沪剧《银杏树下》以上海奉贤区四团镇三个女书记为原形,讲述了一个普通村党支部书记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乡亲,拆除违章建筑的故事,千年古银杏树下,唱响了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田园交响曲。沪剧《75天(结构大纲)》的创作灵感源自已逝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友农的真实事迹,该剧计划以王友农昏迷的75天为故事展开背景,以灵魂神游的方式展示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家人的深情眷恋。

与会专家表示,上海的舞台不仅需要国家院团“主力军”,同样需要民营院团“生力军”。深扎在上海的民营院团,通过多年的生长生产和品牌的经营,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信任。而这些剧团作为上海民营院团的代表,主动参与打响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品牌的建设,为夯实文化源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体现了民营院团对上海重大主题创作的主动担当和奋勇争先。

猜你喜欢

沪剧院团真实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沪剧《雷雨》海报
沪剧《魂断蓝桥》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