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来了,海派戏剧如何“破圈”?

2021-04-30廖夏璇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破圈海派皮影

廖夏璇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上经济”成为热词。随着剧场的暂时关闭,沪上多家文艺院团的演出活动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在线平台成为观演互动的重要媒介。在新媒体、网络文化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下,传统舞台艺术如何将冲击力转化为内动力,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各个文艺院团及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传统戏剧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跨界和“破圈”,上海戏剧人从未停止思考,一直在身体力行。本次研讨会上,以现代京剧《换人间》为代表的京昆皮影组三部作品,在向传统和经典致敬的同时,又从内容和形式的多个层面对传统和经典进行“反哺”,让传统和经典彰显出属于新时代、新观众、新海派的艺术魅力,为海派戏剧的“破圈行动”注入了鲜活的内在驱动力。

现代京剧《换人间》(编剧:罗怀臻、龚孝雄,导演:曹其敬,出品单位:上海京剧院)是上海京剧院开拓京剧现代题材、实现京剧“跨界”“出圈”的一次重要探索。该剧根据由刘和平编剧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改编创作,以北平解放前夕一个国民党高官家庭的命运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时代浪潮下的人心向背以及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坚定立场。自2016年选题研发以来,作品数易其稿,艺术上不断打磨、精益求精,本次研讨的版本,不仅剧名由“北平无战事”替换为更能彰显剧种气质的“换人间”,艺术上也迎来了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无论从剧作本体还是创作过程上考量,京剧《换人间》均彰显出海派戏剧不满足于现状,执着于从优秀走向更优秀、更卓越的精神,为全国其他戏曲院团将知名电影、电视剧改编为戏曲、话剧或舞剧,提供了上海的模式和经验。

与会专家认为,京剧《换人间》是一部自带热度、自带话题、自带流量的作品,也是上海京剧院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整合优势力量、开辟革新方向的一部力作。它高度契合了编剧之一、剧作家罗怀臻“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的基本观点,既调动了原著的内在气质,又新创了与京剧相宜的情节和人物,可谓文学成果和改编文本的共同发力,具有很高的艺术及市场号召力。编剧在尊重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以及主要人物的基本命运和人格定位的前提下,对原剧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发展。剧名“换人间”的“换”字提炼得非常精准,有“换”就有“新”和“旧”,剧中“新”与“旧”的冲突,集中表现在人们对新政权的向往和即将垮台的政权之间的矛盾,所有人物的发展和转变都基于这个矛盾,二者的对抗是无法阻挡的,揭示出“换人间”的历史必然性,主题上集中而深刻。情节设计上,第一场“庭辩”保留了原剧军事法庭审判方孟敖的情节,入戏快、传奇性强;第四场“夺粮”设计的“开打”场面,很好地发挥了京剧武戏的特长;第五场“别离”写得相当饱满,对谢培东父女之情的描写催人泪下,“蝴蝶结”这一细节的设计足见编剧的匠心;开场与结尾的几场相呼应,西方的《命运交响曲》与传统的《霸王别姬》相呼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这两个地方处理起来相当有难度,但如果处理好了,必将是一次步子相当大的创新,经过熔铸、锻造、打磨之后,是能够为中国京剧彰显新的海派风格的”。人物塑造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薛若琳认为“原剧展现的是‘群英谱,改编为京剧后,剧作家以方孟敖为一号人物的定位非常准确”,马也认为“程小云这一角色的设计是这个戏的一大亮点,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象征意义”。此外,剧中方孟敖和谢木兰两个人物的设计也别具匠心,他们是最有成长空间的,剧作家写这两个共产党员或者即将成为共产党员的人的青年时期,写他们在新旧交锋中的成长,最能说明“换人间”的意义,也是最能吸引年轻观众、最容易“出圈”的点。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个作品具有突出的舞台美学追求,剧本为二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演员的表演去抗衡影视镜头的细腻,传京剧之神,为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计划中的创作项目现代昆剧《红色娘子军》(改编:俞霞婷,導演:郭宇,艺术指导:计镇华、张静娴、蔡正仁、岳美缇,制作单位:上海昆剧团)是一部改编自同名电影《红色娘子军》,并以1964年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创作的昆剧《琼花》为基础的作品。该剧以琼花由女奴到革命女战士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英雄画面,是创作者在尊重经典、重现经典的基础上提升经典,进而让经典为年轻一代观众欣赏和接受的一次探索,是昆剧艺术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一个契机。

与会专家认为,《红色娘子军》这个革命历史题材对于昆剧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能引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示范性、引领性或者先锋性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经典,我们应该继承什么,如何创新,创新的边界又在哪里?二是我们要如何处理题材与剧种的配适性、耦合性问题?上海昆剧团的改编,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同名电影的思想精华,尤其是李环这个人物的设计,是对原著的推进,让剧中人物更有层次感,从琼花到李环到党代表洪常青,他们既有上下级关系,也代表了一个革命战士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此外,作品涉及的曲牌体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古老的曲牌如何与剧种及现代舞台有效衔接,新的审美理念如何在台上台下达成共识,并且能够集中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实现传统形式的守正创新,是该剧为曲牌体戏曲创作提出的重要命题。

我们在尊重经典的同时,如何利用经典搭建与观众的情感联结?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赵伟明提出,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军歌以及娘子军在洪石乡洗衣做饭生活、练兵场景是电影留给观众的经典印象,我们要尊重老观众、抓住老观众,所以这些经典场面都可加以利用。此外,剧中洪常青就义的戏份可进一步加强,大榕树就义一场可借鉴传统戏“单刀会”,也可参照同名京剧、舞剧的表现手法,把戏做足,把人物情感推向高潮,为二度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目前该剧目尚处于论证阶段。

多媒体皮影剧《九色鹿》(编剧:汪浩,导演:胡雪桦,制作单位:上海木偶剧团)改编自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九色鹿》。该剧在主题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颂勤劳、淳朴、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技术上打破传统的影窗概念,首次尝试荧光皮影与多元海派木偶的交汇融合,增加偶形的表演空间,布前布后打造表演的“双叠空间”;艺术上充分挖掘和展现东方意韵,注入敦煌壁画的色彩元素,追求动物偶形设计雅致的神话感,以打造“高、精、奇”的海派皮影为目标,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作品从动物视角出发,通过对自然事物的形象化表述,折射出对人类或者人性的反思,剥开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在人们各自急于追名逐利的当下,尤其具有现实观照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皮影剧《九色鹿》不仅对民间神话题材的阐释具有独到性,艺术形式上也体现了与当今科技发展的合拍性,彰显了上海木偶剧团在创造新海派风格木偶剧上的努力,其在艺术样式及文体形态上的创新,令人期待。这部作品的优点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故事通俗易懂、艺术形象生动鲜明,人物的行动及心理变化有据可循,尤其剧中乌鸦形象的设计突破了偏见,采药人和小采药人这组人物形象的设计也十分别致;二是力求在皮影技术上取得突破,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在皮影木偶艺术新旧交替的重大变革时期,具有先锋示范的作用。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儿童剧传达的是儿童化的最高哲思,剧中不能概念化地强调善有善报,必须使它中国化、儿童化、皮影化、现代化,其中儿童化尤其重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认为,目前剧作篇幅稍长,可以适当缩减,一些人物可以合二为一,以避免演出时间过长;儿童剧在主题上必须善恶分明,剧中坏人一定要得到惩罚,这才能对儿童甚至成人起到教育作用。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王评章则认为,作品虽然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但皮影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在表演上应该注重用皮影展示剧中人物及场景的细节,于细微处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猜你喜欢

破圈海派皮影
指间功夫
敢于奔跑,勇于破圈
广播创新“破圈”中打造“爆款”
长城“破圈”,直播卖车可否打破净利下滑魔咒
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破圈”进步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皮影的来历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