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视角下劳动教育的理论意涵与实践取向

2021-04-28杨静

中国德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全人教育社会生活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我国劳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异化和缺失现象,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是以人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实施“全人”培养的教育。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劳动教育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文化场,是身体形塑的体育场,是生活适应的实践场。在全人教育视角下构建的劳动教育,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身心和谐式教育,身体参与的具身劳动式教育,贴近生活的劳动体验式教育。

关键词 劳动教育;全人教育;认知发展;身体素质;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 杨静,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重申劳动教育的新时代,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来看待劳动教育回归的理论意涵,审视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多维全人教育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一、现实回归:劳动教育从异化缺失到新的呼唤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背离了其原本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的异化与缺失

劳动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以劳作课为主要路径。第二个阶段是从1977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和掌握基本劳动技术为主要目的,以劳动技术课为主要路径。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2020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全面发展的人为主要目的,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进行。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是在下降的,但是其相应要培养的学生素质要求却是在提高的”[1]。劳动教育经历了由“体力”到“能力”再到“体、能综合”的发展过程,其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所承担的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越来越大,然而因种种原因,劳动教育一度遭到削弱和侵蚀。

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走向异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容易异化为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的手段。当学生有失范行為时,劳动任务往往会作为对其行为不端的惩罚方式。如学生迟到、早退罚放学时间校门口站岗,上课交头接耳罚擦黑板,乱扔垃圾罚独自值日一周……劳动与学生失范行为的“改造”挂了钩,扮演了一种惩罚的方式。

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有所缺失。进入21世纪,学校劳动教育多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但作为一门课程出现的劳动教育却未能发挥很好的效果。首先,学校领导及教师劳动教育观念单薄。在应试的推动下,不计成绩的劳动教育就显得无关紧要,时常需要让位于决定考试成绩的科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常在学校中缺席。其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是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在授课时过分依赖课本,使劳动教育游离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之外。最后,劳动教育基地缺乏。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旧是在班级内进行的,没有劳动之实。

(二)全人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呼唤

全人是具有整合人格、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是以人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实施“全人”培养的教育。“全人教育的教育目的关键在于育人和人的完整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质精神。”[2]日本学者小原国芳提出了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全人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类全部的文化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因此,教育要从这六个方面来进行,并以实现这六种教育的最高理想为目的,即实现真、善、美、圣、健、富这六种价值”[3]。小原国芳将前四项关涉精神方面的价值称为“绝对价值”,后两项关涉维持身体方面的价值称为“手段价值”。可以看出,全人的发展包涵个体身体、心灵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身”的发展表现为身体素质的发展,“心”的发展表现为德、智、美等认知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不过,由于劳动教育“异化为教师和家长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或成为在老师的严密监督之下的另一种场合和方式的控制,这样的工具主义的劳动教育既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也不会激发出学生的劳动兴趣,更无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4]。在现实中,智育过于受到重视,劳动教育异化、缺失,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异化,身体素质差,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一致,形成认知不断发展提升,而身体及生活能力的发展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呼唤进行全人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而缺乏劳动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因此,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强化劳动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知识的增长上得到发展,更要在作为生活本身的劳动上有所收获,在能够保证其获得基本生活能力的前提下,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劳动作为实现全人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劳动的过程是躬身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有效增强身体素质的过程,是不断提升生活能力的过程。

二、价值诉求:劳动教育在全人教育中的

理论意涵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劳动体现于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行动,是身体的不断形塑;体现于社会,是生活的体验手段。基于对全人教育理念的认识,下面主要从学生的认知、身体和社会生活三个角度来理解劳动教育在全人教育中的理论意涵。

(一)劳动教育是认知发展的文化场

劳动教育的隐形价值在于劳动能够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是个体认知不断生成的文化场。个体的认知发展包括知识认知、道德认知和审美认知等方面,其对应的教育即智育、德育和美育等,这些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从认知发生的机制来看,劳动贵在让学生用身体去丈量知识的世界,“认知的形成同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有直接的联系……感觉运动系统的图式及其随后认知上的复演或内隐的模拟在认知的形成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概念的理解、情绪的加工、共情等体验等离不开认知的模拟过程”[5]。可以看出,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一个只听他人讲述就可以空想、幻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获得的知识、道德和审美的认知只是存在于抽象层面的虚拟的认知,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下学生学到的都是一种僵硬的“死”知识,而不能灵活地应用甚至不能理解知识。身体的参与对认知的形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依靠身体参与促进感觉运动系统形成图式,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感知,以此实现内部认知模拟,完善认知结构。劳动教育中身体的重要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从个体的知识认知的发展来看,劳动在人的智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使人比较直接地发现或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由对事物直观性关系的把握发展到对事物抽象性关系的理解,是智育有效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劳动的过程需要已有认知经验的参与,同时认知的发展又被劳动实践的需要所激活,劳动与认知的发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要求的是手脑并用,当双手作用于具体事物时,信号由感官传到脑,人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而认知中已有的各种经验又由脑传递到手,指导劳动的进一步行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思维配合着劳动在不停地运转,个体的认知思维经历着尝试提取、不断纠正、补充完善的过程,个体的亲身劳动同样经历了尝试接触、反复试验、完善解决的过程。其次,从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亲身劳动的过程,是劳动意识、劳动品质形成的关键。学生只有真正通过劳动体验到带给自己的直接效益,才可能培养出劳动习惯;只有经历了劳动的艰辛,才可能培养出尊重劳动的思想。最后,从审美认知的角度来看,劳动的过程是带有主观意识的创作过程,劳动创造了美,同时个体也是通过劳动去感受美,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劳动的过程也是个体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过程,是个体努力被他人承认时感受到劳动价值之美的过程。

(二)劳动教育是身体形塑的体育场

劳动教育的直接价值就在于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是身体形塑的体育场。劳动作为形塑身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在辅助体育实现身体形塑、实现身心和諧发展、提高身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一些学校在外在和内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存在过于苛求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发展的问题,身体在学校中常常处于被忽视甚至压抑的状态,沉重的学习负担以及对身体发展状况的长期忽视导致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容乐观。而体育课程所设置的各项活动,不足以承担推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全部重任,劳动教育在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长期偏向脑力劳动而忽视体力劳动,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身体健康得不到保证、人格不健全的人。劳动与身体健康发展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劳动教育对青少年身体形塑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经常进行适当的劳动锻炼,能有效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青少年学生骨骼发育、运动肌纤维生长,学生的体质会明显增强。如在校园内进行种植活动或组织义务劳动,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后,进行一些如种树、浇水、施肥等体力劳动,对于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心脏机能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相较于长期不运动的学生,经常劳动的学生往往有着更好的体质,对流行性疾病的防御更为有力。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劳动是一个需要身体和心灵同时参与的过程,学生为了完成劳动,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试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解决实施方案,这一过程需要神经思维与身体行动的有效配合,在劳动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思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劳动教育是生活适应的实践场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学生生活适应的实践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各项互动以学生群体之间的合作交往为主,缺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更确切地说是缺少学生对社会的输出。作为社会个体,学生需要掌握必备的社会生存技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其打破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隐形墙”,让学生适应社会并向“社会人”转变。个体通过劳动与他人建立关系,与社会建立联系。当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如烹饪、农作物种植、从事小发明等,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同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生活所需的各种基本劳动能力,培养其独立意识和勤于思考的习惯,使其养成感恩、谦逊、与人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作为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追求幸福生活的劳动教育,“以人的生活为原点,面向生活情境、生活经历,利用个体的手脑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6],助推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跨越。

一方面,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教育对劳动的不重视以及家长对劳动会影响学习的错误认知,都是导致学生丧失自主生活能力的原因。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个体,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劳动教育都是一门必修课,劳动是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社会的必经之路。通过贴近生活的劳动教育的培养,学生树立生活需要劳动的意识,掌握有关生活最基本的操作和行为能力,逐渐摆脱父母和教师的“包办”,能够独立自主的处理生活问题。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劳动教育除了影响个体的生活能力外,还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劳动带给人的是自信和独立的性格,是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弹性,能够为未来事业的发展和追求享受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劳动的过程是个体与个体相互协商、沟通的过程。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在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未来建构:全人教育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

在全人教育视角下构建劳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身、心及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只有在注重身心融合,不断促进个体社会化,才能够为实现全人发展及社会进步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的劳动教育,其核心是将劳动作为体验、学习、创造和分享的过程,强调整全的身体在真实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的劳动过程,最终实现作为整全的人的发展。”[7]下面提出三条实践路径。

(一)知行合一的身心和谐式教育

全人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劳动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在学习劳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知”,还要“行”,在进行劳动行为的过程中,不仅要“行”,还要“思”,在“知—行—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在认知和实际操作中的能力。

一方面,学校及教育者要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供空间环境支持和实践机会。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简单认识劳动目的上,而在于从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发现现象、解释现象,处理日后类似的现象。在学习了关于劳动的知识以后,学生就要付诸实践,将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体验这样做的逻辑以及如何能更好地完成一件事,实现由“知”到“行”的发展。如教育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植物栽培活动时,首先要将植物的生长规律及培育方式等知识教授给学生,其次要组织学生每人或小组栽种一棵植物,将学到的培育知识运用到植物培育的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作为实践的基础,完成由“知”到“行”的过程。

另一方面,劳动中的“脑力劳动使人真正地从劳动之中提升思想和道德素质。正如体力劳动只是简单地让果实成熟,而脑力劳动才教人如何提高生产率”[8]。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劳动体验,会刺激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和想法。劳动教育“在制造与创造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协调、视觉与触觉和脑力的协调,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使人获得知识,养成探究、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9]。这一阶段,“教育者的问题在于使学生从事这样一些活动:使他们不但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在工作中发现及时的满足,以及预备为后来的应用,同时,所有这些效果都应从属于教育—即从属于智育的结果和社会化倾向的形成”[10]。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操作是否正确,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还要激发学生在劳动中提高认知、不断反思。在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植物栽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按时观察植物的生长;当植物生长不良时,通过反思及不断试验新想法,总结规律,促进对植物生长认识的深化以及培育技能的提升。

(二)身体参与的具身劳动式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具身性、实践性等特点,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劳动教育要基于具身,通过具身去开展劳动教育。

一方面,学校及教育者要树立一种身体参与劳动的观念。身体参与的具身劳动式教育是一种自觉在情境中切身参与、切身体验并能不断生成的教育。身体参与认知,会触发个体的思维、判断等认知层面的发生机制,认知的发展又会指引个体做出正确的行为操作。经过具体的操作试验,正确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将会化为个体经验并作为下一阶段行为发生的基础。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劳动,用眼辨识、用耳倾听、用手触摸,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促进个体在认知和实践层面的不断提升发展。在实践中进行劳动教育时,学校及教育者应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可具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劳动基地,如手工艺室、种植园,为学生具身参与提供条件。在这里,学生亲身操作,各种感觉器官配合共同完成劳动任务,能让学生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劳动。

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者要为学生身体参与到劳动中提供现实条件,积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内的劳动中。学校的后勤部门可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条件。后勤部门管理着学校的各项劳动工作,为师生进行教学提供充足的保障。后勤部门所分管的部分工作可作为学生进行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合作意识的重要资源。如食堂后厨及售饭窗口等食堂劳动岗位,校园清洁及绿化等校园岗位,都可以对学生开放。在由学校后勤部门的专业人员为学生对劳动工具及岗位工作内容进行介绍后,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既可作为一种休闲运动方式调节紧张的脑力活动,还能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劳动价值,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三)贴近生活的劳动体验式教育

劳动作为人与社会交往互动的中介,天然地架构起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各育相比,劳动教育更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生活作为一种最真实的劳动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劳动情感,提升学生的劳动感受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劳动,在生活中体验。贴近生活的体验式教育绝不仅仅是依据劳动课程上所规定的各项任务进行实践,更重要的是真正进入生活。

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作为本源。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作为劳动教育的教材,这样的教材更具生动性、可接受性。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要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来整合劳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与生活经验获得。在学生熟悉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教育中,学生更具有参与的积极性,也更容易把握其现实意义,将所学所感迁移到校外生活中。

另一方面,要通过生活进行学习。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从劳动教育来看,劳动是个体生活经验通过不断改组改造为日后生活能力提质增效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不断体验反思,提高劳动能力,增长劳动经验,发展劳动素养。如家政活动中的厨艺劳动,以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为载体,经历食材的选购、处理以及后期的制作和分发过程,让学生体验食物生产、加工到成品的全过程,学习食品制作知识,感悟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拓展了解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費者的联系,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等劳动观念。

参考文献:

[1]陈静,黄忠敬.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德育,2015(16):33-38.

[2]童宏保,高涵,谈丰铭.从“全人教育”到“人的全面发展”辨析[J].中小学德育,2018(12):8-13.

[3]杨洁,涂文娣.论小原国芳全人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J].教育文化论坛,2020(1):18-23.

[4]白雪苹.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3):82-84.

[5]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4):999-1005.

[6]胡佳新,刘来兵.回归生活力视域下的青年劳动教育[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10-116.

[7][9]宋岭,张华.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2020(2):41-49.

[8]常蓉.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83-86.

[1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3.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全人教育社会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