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引领、节点带动”集聚研究

2021-04-23石岩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

石岩

一、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方向,该类产业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势必会对社会经济领域其他产业发展产生引领和带动作用。2016-2020 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自身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10.4%,在带动地方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渐凸显。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核心引领、节点带动”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河南省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主要任务,依托“郑洛”都市圈和新乡、南阳等不同节点城市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深化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省各地市的创新发展动能,在中西部城市竞争中打造新的创新高地。但是,河南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规模较小,持续创新动力不足、产业能级水平较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突出问题一直制约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分析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现状,并对已经形成的集聚情况进行研究,从而确保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翻番目标的实现。

二、文献综述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有:闫俊周(2017)以“三位一体”基本逻辑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具体路径提出政策建议[1]。宋歌(2017)指出河南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围绕体制机制创新、高端项目布局、生态系统构建创新、传统产业升级[2]。刘大勇(2016)分析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3]。郭利平(2017)指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宜采取园区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龙头企业模式[4]。唐海峰、宋歌(2018)年提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和带动,当前河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推动二者协同发展是[5]。闫俊周等(2018)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提出了河南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模式[6]。张亚峰(2019)提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是当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关键[7]。郝爱民等(2021)结合经济学理论与实地调研,详细分析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成绩、现状,并测算航空港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8]。郑霞(2021)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依靠单纯的要素投入来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在技术创新上克服发展瓶颈问题[9]。在测算方法上,代月平、张红梅(2015)采用行业集中度和EG 指数测算我国 2009-2012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10]。张凤云、朱晓俊(2019)运用区位熵指数,分析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整体水平[11]。杨利、杨静涵(2020)以河南省旅游业出发构建产业聚集度竞争模型,运用区位熵计算权重,并运用产业基尼系数测度旅游业集聚水平[12]。

现有文献中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一方面没有形成聚集性研究,较难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趋势,同时关于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面的研究也很少。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参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形成的“核心引领、节点带动”的集聚为基础,分析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现状与水平,力求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特征做出细致全面的刻画。

三、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011-2015 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增长速度也以年均超过18%的速度增长。2016-2020 年,该类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4%。2020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4%,比2015 年提高了10.6 个百分点。2020 年河南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24 家,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项目151 个,还有启迪科服、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新华三智慧计算终端、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等一些列重大项目的落户与建设预示着未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水平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核心引领、节点带动”的集群现状

2018 年,河南省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983 个。其中企业法人数较多的有:郑州421 家,许昌386 家,洛阳238 家,南阳278 家,焦作268 家,这五个城市的企业数占全省总数的53%,产业集聚效果凸显。另外,这五个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分别为15.64%、24.5%、12.6%、16.2%和22.2%,在产业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凸显。

从地理区位看,除南阳外,许昌、洛阳、焦作三地均毗邻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郑州为核心的集聚态势初步形成。从区域上看,豫北地区以新乡为主要节点城市,2018 年新乡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73 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4.1%。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以南阳为主要节点城市,全市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78 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6.2%。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商丘为主要节点城市,正在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医药健康、智能零部件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发展的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在2018 年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主要在各市2018-2020 年统计公报中公布,其指标包括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除统计公报外,在各市经济运行数据、政府工作报告中会有相关数据资料。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各市历年统计公报。

EG 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在集聚程度测量的方法运用较多。这些方法中区位熵指数方法运用简单,数据可获性较高。因此,本文选取区位熵指数来测度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区位熵指数主要用于衡量某类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集聚水平,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产业空间集中的特性充分考虑在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8-13]。

五、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分析

2018-2020 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4%,高于同期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这三年的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由2018 年15.4%上升至2020 年22.4%,发展势头强劲。与全国比较,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2018 年河南省区位熵指数为0.81,低于全国总体聚集水平。

三年来,全省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发展态势不一且波动较大,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外贸、外交等情况复杂多变影响,河南省绝大多数地市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回落,明显低于前两年。也有一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宏观形式影响较小,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快速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例如,2020 年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8%,许昌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

(二)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分析

通过统计公报整理测算,2018 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中有2983 个企业法人单位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其中新材料产业864 个,占其总数的29.0%;生物产业668个,占22.4%;节能环保产业608 个,占20.4%。从产业分布地域看,新材料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有206 家,其次是许昌,有132 家,新材料产业占其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是48.93%和34.2%,另外该占比超过全省29%平均水平的还有洛阳37%、鹤壁34.8%。生物产业主要聚集在南阳,有83 家,其次是新乡,有56 家,分别占其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29.9%和32.4%,另外该占比超过全省22.4%平均水平的还有开封44.3%、安阳41.1%、濮阳28.8%、三门峡26.7%。节能环保产业中,焦作、鹤壁、平顶山、郑州的企业数量均在50 多家,另外该占比超过全省20.4%平均水平的有濮阳36.5%、信阳30.4%、安阳22.9%。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具特色,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三)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依据区位熵指数测算得出:2018-2020 年,全省各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态势相对平稳。从聚集程度来看,区位熵指数大于1,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有:郑州市2018-2020 年的区位熵指数分别为1.29、1.61、1.73。许昌作为河南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近两年区位熵指数为1.57和1.83。济源市2018 年和2019 年区位熵指数1.81 和1.42,但2020 年济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程度低于全省水平,只有0.17。驻马店2020 年区位熵指数为1.07。郑州和许昌两地不仅区位熵指数全省最高,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也全省最多。这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聚集程度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

河南省各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水平总体不高,大多数地区聚集水平较低,并与郑州、许昌聚集水平差异较大。例如:区位熵指数小于1 的地市中,新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程度发展较快,2018-2020 年分别为0.56、0.86 和0.97。漯河2018-2020 年区位熵指数分别为0.41、0.61、0.64。周口2019 年区位熵指数为0.79。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并且发展较慢的城市主要有:开封2018-2020 年区位熵指数分别为0.38、0.47、0.36;安阳2018-2020年区位熵指数分别为0.27、0.34、0.47;濮阳2019、2020 年区位熵指数0.17,0.32;三门峡2020年区位熵指数为0.43。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8-2020 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为依据,对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基本描述,并通过区位熵指数测算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程度。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形成以郑州为“核心引领、节点带动”的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特点。但与全国相比较,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不一且波动较大。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具特色,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各地市聚集程度来看,郑州和许昌两地区位熵指数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大多数地区聚集水平较低并且发展较慢。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要继续壮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改善各地市战略性新兴聚集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进一步壮大,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收集全国其他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控数据变化,科学分析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对标其他城市,并合理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贡献。

第二、加大领军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依靠产业联动发挥核心和节点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与先进省份比,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领军企业、缺知名品牌、市场主体“小、散、弱”现象比较突出。对现有的各地区领军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实现在重点领域和重大产业有所突破,从而带动行业内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平台,加快区域内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用

[1]闫俊周.河南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河南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8-04-12.

[2]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05):84-88.

[3]刘大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6(01):89-94.

[4]郭利平.新常态下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7,28(05):61-66.

[5]唐海峰,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18(11):4-8.

[6]闫俊周,河南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河南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8-04-12.

[7]张亚峰.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链协同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0):17-19.

[8]郝爱民,白杏杏,谭家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02):3-9.

[9]郑霞,李永娣,董梅生.提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1(02):37-46.

[10]代月平.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

[11]张凤云,朱晓俊.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7):144-145.

[12]杨利,杨静涵.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分异[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5(02):100-105.

[13]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条件与识别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3):64.

猜你喜欢

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辩证看城市“区位条件”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