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懂那么多道理, 仍过不好一生?

2021-03-18孙慧群枫月

世界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道理感性情绪

孙慧群 枫月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曾说过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生活中,我们都听过很多道理,比如,不吼不叫才能培養出好性格的孩子,可是你能做到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对孩子发火吗?再比如,我们是手机的主人,不该被手机左右,但有时你竟不自知地刷了一晚上的短视频……

于是,我们常常不解和抱怨: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甚至我都能给别人讲,可我就是做不到啊。为什么懂得道理但做不到?怎样才能走出这一怪圈?

心理解读一:不懂而自以为懂

通俗地讲,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可以概括地分为4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多数人都处于第一种状态,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对于自称“懂得很多道理”的人,我往往持怀疑态度。很多人说的“懂”,只停留在“知道”层面,无外乎“听很多人讲过”“在书上看到过”,有些甚至能脱口而出或原话背诵,然而,唯独缺少的是深入的思考,更别谈身体力行了。倘若你压根没能从心智模式、思维习惯、适用情境等各个方面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件事情,没有理解到极致,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史铁生夫人陈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希米问史铁生:“这些道理,难道没有懂过吗?”史铁生回答:“知道过的,必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知道;懂得过的,还要再来一次,才能真地接近懂。”“知道”与“懂得”是不同的,而且,“懂得”也有不同的境界。

我们用同样的名词名相,指代的意思却千差万别。一个看过大海的人与一个没看过大海的人,对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一个经历过非凡人生考验的人所说的道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你说的坚持是5年10年,我理解的坚持是一年半载……

美国的心灵导师拜伦·凯蒂1986年发明了“功课”,作为质疑一切造成世间痛苦的思想和念头的方法。那时,她发现自己仍然无法处理好与母亲的关系,她觉得母亲不爱她,母亲不应该那样对待她,她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质疑她对母亲各种批评的念头,最终才与母亲和解。在与一个人的关系上,凯蒂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践行自己的功课,比起她来,我们怎能只是在上了两节课或是读了一两本书后就轻易地说“明白了背后的人生道理”?

心理解读二:错把道理当知识收集

人的学习有几个层面,最低的层面叫学知识。我们这个时代学知识很流行,如今孩子在学校里学的更多的是知识,而非道理。比如老师讲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考查的知识点可能会是其意思是什么,用它造个句子,至于这个成语说的人物是谁、如何避免纸上谈兵,则很少会去考查。如果请小朋友们结合两三件具体事例谈一谈,就能让孩子真正思考如何运用学过的道理。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道理。很多人只是沉浸在集邮式的获取知识的快感中,从没考虑“筛选”他们知晓的道理,尔后践行。好友文芳是心灵课程的忠实拥趸,十几年来国内开设的各种大咖心理课程几乎都去参加过,别人问她女儿“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她女儿回答“我妈妈是听课的”。她学了很多理论,每次都若有所悟,可一回到生活中就败下阵来。上完课回到家,看到老公的一些行为,依旧不满意,该争吵还争吵,生活质量没有太大提升,自己仿佛只是一个灵性工具的收集者。

期待着知道一些道理,就能过好一生,等同于指望看几本教绘画的书,就能成为画家。熟悉心理咨询的人其实都知道,说教式的咨询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来访者转瞬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相反地,好的咨询师会引导个体自己去看见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的道理未必适合你,只有你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子才是适合自己的。真正懂得的道理,都是来自自发而生的内在智慧。正如《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女主芮小丹对男主丁元英说的:“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

心理解读三:懂得太多反倒成了障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懂了许多道理,但为什么还过不好呢?

一种情况是,懂得太多,认为很多道理都对都重要,分不清主次。有人在临死的时候往往会感言,要是能回到过去一定要好好陪老婆、孩子,很多人也觉得有道理,但是平时就是做不到,比如会为琐事争吵。在家庭中,是夫妻关系重要还是谁对谁错重要?

另一种情况是,懂得太多,无法保持“空杯”的开放心态,装不进新道理。一些人因为先入的知识塞住了耳口,成了障碍,不仅执着于先入为主的东西,还不让新观念和新知识进入。这样,不但不能再进步,甚至成了“老顽固”,跟新潮流脱节乃是意料中的事。

禅宗中有一个有名的公案。一天,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后,南隐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味地请他喝茶。南隐提起茶壶为他倒茶,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继续倒茶,以至于茶水四溢,流了一桌。大学者叫道:“大师,茶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放下手中的茶壶,注视着他说:“你的头脑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念头。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的头脑中充满了妄见,就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

心理解读四:重了道理轻了情绪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即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而这三部分最终才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认知造就了“理性的自我”,情绪和情感决定了“感性的自我”。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著名作品《象与骑象人》里面很形象地阐述了“理性的自我”和“感性的自我”。理性的自我,相当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它希望我们自身变得更好,就像大象上的骑象人,随时挥动着鞭子,指导大象往哪里走。而感性的自我,则相当于行走的大象。从表面上来看,骑象人似乎掌握着大象的命运,但实际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骑象人是无法驾驭大象的,所以道理往往会败给情绪。

有句话说得好——那些花了好久才想明白的事,总是会被偶尔的情绪失控全部推翻。这一点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还有一些情况下,強调道理、忽视情绪反倒让我们陷入自我折磨和自我伤害之中。我的一个案主W女士,相貌、收入、学历样样条件都不错,可偏偏恋上了有妇之夫。她知道这样的感情不该发生,知道那人并不是那么爱自己,知道自己应该独立起来,知道拖到最后可能会给自己更大的伤害,但还是很难自控。

如果你陷入一段这样的感情,既纠结又痛苦的话,如何才能让自己稍微好一点呢?你自身的道德感已经很强烈地告诉你不能有这样的感情了,对各方造成的伤害让你产生很多恐惧。用世俗的大道理来给自己施压,会让自己过得更好吗?这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理”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段感情那么难以割舍呢?通过觉察反思自己在这段恋情中的情绪情感,进而了解内心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打开心结、从中走出来。

通过以上心理解读,相信你对这些问题有了些新的看法和思考,最后我也简要地谈几点建议。

心理锦囊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有些道理我们看到或听到的那一刻,当时感到醍醐灌顶,然而若不刻意修习,发现它对自己的影响日渐式微。有研究表明: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会变成习惯性想法。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践行一个“21天道理养成法”,每21天只琢磨一个“道理”,比如“反向思考”,尽可能用这个道理去思考分析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情景,去帮助自己做出所有决策,让这个道理成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内化形成新的脑回路。

心理锦囊二:道理落地,执行细化

很多道理太过简单和抽象,乍一听真的很有道理,但是对该道理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使用建议等只字不提。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懂的东西叫概念。我们的生活是不可能因为这些概念而进入操作层面的。真正懂,是能够将道理进行细化,脑袋里要生出一条路来。

类似“熟能生巧”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卖油翁那句潇洒简单的“无他,但手熟尔”,并不能给我们太多的启发,而《刻意练习》就如何熟能生巧总结出一套方法,因而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书中提到只在“学习区”练习、大量重复训练、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精神高度集中,让我们看到了道理运用的有效路径。

心理锦囊三:大道至简,抓住本质

道理虽多,然细究会发现大多不过是相通的道理在不同场景下的阐释而已,真正本质的东西并不多。在人生的长河中,坚持一两个与自我信念自洽的大道理,一以贯之地践行足够了。

有时候那些“话糙理不糙”的民间金句,往往正是抓住大道至简的逻辑。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提到初中老师的一段话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读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获得好处……每个人现在就要思考将来要干什么,当你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现在就可以开始做了,千万别等到念完所有的书、大学毕业后才去做。”蔡志忠由此想到:“我可以现在就开始画漫画,不用等到初中毕业。”从此笃定,“只要有机会成为职业漫画家,便立刻放弃学业去画漫画”,当初二暑假期间有出版社邀请他专职画画时,他立刻就答应了。当然他的经历并不适合每个人,但这个道理背后的本质是,每个人应当活在当下,人生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情,还等什么呢?

心理锦囊四:自我觉察,化解情绪

“感性的自我”的特点是,它的力量很大,一旦被激发,理智难以控制。它受情感驱动,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等积极情绪驱动。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要想听见理性自我发出的声音,首先要安抚感性自我,需要锻炼自己的觉察能力。比如,当孩子不听话时,我火冒三丈,然而,在发火前我对自己有了觉察,我感到呼吸急促、血压上升、嗓门提高,这时我可以停下来思考:我发火的背后一定是某个信念在作祟,是因为我相信了什么?哦,我相信了他不尊重我。那他真的不尊重我吗?我开始质疑那个念头,看看在那个场景里,能不能想到他尊重我的例子,于是原来的信念开始松动,我的情绪也慢慢平缓下来。如此一来,遇到事情应该和孩子平静沟通这个道理自然变得更好执行了。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道理感性情绪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喜欢你,有道理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