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文物活化的路径探索研究

2021-03-16马丽燕耀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

马丽 燕耀

摘 要 馆藏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以其交互性、及时性、动态性等特点为文物活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多种媒介技术手段综合利用,实现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通,对中国文化进行有效激活。

关键词 馆藏文物;文物活化;数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0-004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研究计划项目“新文创背景下唐代墓室壁画的视觉元素分析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JK0183)。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诸多两会代表达成统一共识,对“十四五”期间博物馆事业及文物保护工作提出全新要求,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步伐,以科技助力文博事业不断迸发新活力。数字文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通过不同媒介的综合利用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在凸显文化属性的同时兼顾数字属性,扩宽文物活化的可行路径,解码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

馆藏文物作为华夏古国悠久历史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凝聚着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成为人类文明记忆的保存者与守护者。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媒介的日益更新,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与特征都发生了诸多改变,然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的文物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博物馆由文物收藏者到文物对话者的角色转变。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大力发展文物保护事业。2021年5月,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文物科技支持、优化传播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新要素结合,于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为博物馆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影响的同时却也加速了数字技术与文物资源的深度融合,各式媒介综合运用于文物展示空间,以其互动性、动态性、活态性等特点实现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之间的嫁接,充分发挥数字时代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在此时代背景下,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被定为“恢复与重塑”,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在社会经济复苏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致力于在恢复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重塑现代化发展模式,深度挖掘极具东方气息的文化标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现代化强国。

2.1 数字化保护实现文物永生

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理应积极担负起存续中国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一个博物馆活力的最大体现,就在于它与社会公众的接触[1],但传统的博物馆陈列方式在受众与文物之间隔起了一道冰冷的防护墙,使文物成了单调、古板的代名词,受众参观体验并不尽如人意,大多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目前,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各式新兴媒体方兴未艾,社会的传播形式正被重新解构,受众亦由被动的接收地位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故此对文化体验空间提出更高要求。

馆藏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的破坏,故而以可持续性、永久性、先进性等为特点的数字化保护方式愈发成为时代及文博行业的共同追求。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迭代更新以及人类观念的不断更进,博物馆一改往日传统单一的陈列方式,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将馆藏文物的相关资源进行创新性创作、专业化分类、系统化整合、信息化存储,以此达到文化资源可共享、可再生的永续利用目的,力求有效缓解文物保护与观众体验需求之间的矛盾,构筑现代文化传播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借助数字媒体技术集“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参观者在观看特定展品动态化图像的同时辅以语音文字讲解介绍,让静止的展品活起来并与受众进行直接交互,多方位、全角度展示文物的文化魅力。虚拟化的数字文物传播形式在合理填补用户碎片化时间的同时能以极富趣味性的互动手段成为数字时代向观众提供多元化文化体验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与认可。

“十三五”时期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文物数字资源库建设亦已从理念逐渐转化为实际行动。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单位在利用录入、扫描、摄制等手段进行文物资源整合的同时借助多媒体交互、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拓线上馆藏平台,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人与物的全面互通,打破信息传播壁垒,助力文物顺利走出冰冷的展柜而走进千家万户,在强调博物馆文化教育的同时兼顾受众的美学享受,将精妙绝伦的中国故事讲给国人、讲给世界。

2.2 新文创助推文物跨界联动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硕的文化遗产。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以符合当下受众喜好的现代传播方式为文化符号赋予新表达。

现今IP概念在文化市场备受瞩目,在国际视野下,美国漫威影业利用IP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多线联动的宇宙时空,内涵蜘蛛侠、黑寡妇、绿巨人、雷神等在内的诸多超级英雄角色满足了不同目标受众对于超级英雄世界的诸多幻想,并以此为IP核心进行产业开发,实现动漫、电影、电视、游戏等领域的联动发展。日本着重以漫画产业为发展核心,深入挖掘图、音、影、像等文化領域的文创产品,深层次解读日本文化,与美国的文化输出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故此,中国在吸收国际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契机,将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独特文化产业IP,打造矩阵化产品布局。2018年4月,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正式提出实行新文创文化战略,以此开启一条以IP构建为核心的文化产出道路,将东方故事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实现动漫、影视、电竞、音乐等多元数字内容共融共生[2],推动文化与产业的彼此赋能,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影响力,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自新文创战略施行以来,诸多优质IP陆续孵化,《庆余年》实现了由文向剧转变的多点开花,将现代文化烛照古代时空;《狐妖小红娘》扎根中国文化土壤,完成由中国元素到优质国漫的跨界发展;《王者荣耀》融合现代创新理念对敦煌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带领受众领略数字时代可感、有趣、前卫的古国文化;《古画会唱歌》借由数字化手段实现千年古画的破局重生,由画到歌开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同媒介打破壁垒实现作品间的相互关联,在市场化与娱乐化意识形态的背后积极输出中国本土文化,并为故宫、敦煌等传统文化机构的IP活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实现IP价值最大化。

科技和文化作为当今数字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二者相互赋能彼此驱动,共同建构人类世界未来的文化生产模式,为数字经济提供强大活力。传播载体变迁视域下要以内容为核、技术为根,精耕文化传播阵地,实现文化IP的产业联动,深度挖掘文化遗产中的人文内核与产业价值,助力中国文化破圈兴起。

2.3 强调听觉体验调动多维感官

博物馆汇聚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结晶,既是文物的守护者,同时又是文化故事的叙述者。现如今,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以视觉体验为主的单一化馆藏陈列模式已无法满足数字时代观众的多样化体验需求,故此要在增强陈列展览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强调受众的听觉体验,创新文物活化多样模式,调动受众的多维感官知觉。

事实上,口语传播是人类世界最为本初和原始的传播方式,声音自古便成为人类历史上用以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随着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听觉逐渐丢失了它的主导地位,视觉中心主义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但麦克卢汉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发展历程,电子媒介的陆续登场使得人类正在重新部落化[3],這意味着媒介将会重新回归听觉空间,藉由数字技术手段将视觉转换成互动式的听觉体验,去创造一种符合人本身接受习惯的、全景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声音引入博物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延伸受众的参观体验,包含音效、音乐、语音讲解等在内的各式听觉体验欲与视觉体验互为补充,将藏品内涵引导出无限意义,为受众讲述动态化的中国故事。

当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物“发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艾媒咨询所统计的《在线音频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5.7亿人,预计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将达到6.9亿人,当前中国在线音频行业已积累有海量用户基础。国家大力支持网络音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于2020年相继出台了《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政策,加大网络监督力度,建设良好音频生产环境。博物馆可借助云听、喜马拉雅、荔枝FM等优质网络音频App为文物活化传播提供更好助力,在输出优质音频内容的同时利用动画配音、歌曲改编等数字化互动手段实现从有声书到新文创特色的声音内容共建,构建有声生态圈。以网络音频跨时空、全场景、多链接的属性特点不断延展受众的收听边界,成为用户在碎片化时间段内重要的陪伴性媒介,与智能音响、车联网智能设备、智能手表等终端设备共同打造音频产业全场景生态,不断扩宽音频传播渠道,助力馆藏文物活态传承焕发巨大能量。

馆藏文物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重要载体,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它不应该仅仅是储藏在展柜中庄严肃穆的展出物件,而应该带着生活的温度走进千家万户,现如今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对文化需求产生了新的期盼。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国博物馆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将自身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设计中,大力开发造型独特、精美雅致、极富创意的文创产品,将文物与生活相关联,在讲述文物故事的同时延伸其产业价值,扩宽文物生存空间。

伴随着“90后”“0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部分博物馆强调将古典与时尚相结合,带动文物变身“时尚达人”。故宫当数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典范,特提取皇家元素提炼经典IP,实现文具、家居、美妆、服饰、美食等文创领域的跨界联动;无独有偶,河南博物院巧借盲盒经济的热度特推出“考古盲盒”新玩法,将传统文化与潮玩方式相结合,消费者瞬间化身考古专家近距离感受真实考古场景;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发挥本馆文化特色,以何家村花舞大唐为文化依托,结合当下社会语境对大唐文化进行二次创造与包装,以独出心裁的T台走秀动态化展示文创产品,赋予其新时代的故事背景与意义。

除此之外,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的不断发展亦为文物活化带来了新的机遇[4]。博物馆借助互联网优势实现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的完整闭环产业链,积极搭建微博、微信、淘宝、抖音、小红书等线上销售平台,将藏品变为商品,并通过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开发多点渠道,以线上反哺线下。并通过新媒体互动方式有效获取用户数据,刻画用户群体画像,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营销,清晰文博产业发展导向。在此基础上依托新媒体交互系统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定制专属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彼此赋能,充分发挥数字时代文物的社会价值,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让深藏馆中的文物真正走进大众日常生活,“活”在当下。

“互联网+”视域下,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风向也在因势而变,亲身体验馆藏文物的内涵魅力成为当下人们进入博物馆最为直接的要求。毋庸置疑,当今以受众为核、以展品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展览方式为文物纳入受众的生活空间搭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桥梁,借助交互式数字技术手段调动受众多感官体验、打破时空边界、延伸文物展览空间,重新唤起已然沉寂的千年古物的文化魅力,真正实现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参考文献

[1]温京博.数字媒体介入下的博物馆情境设计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吴焜,李林.从腾讯新文创到中国新文创:新文创的国家战略思考[J].出版广角,2019(12):6-8.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朱冰冰.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1(1):29-33.

3127501908255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的有效探讨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烈士手稿的精神意蕴及德育功能
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