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研究

2021-03-16王丽华夏一雪杨露露李金泽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风险识别网络舆情

王丽华 夏一雪 杨露露 李金泽

摘 要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研究,提高网络舆情风险早期识别、预警能力,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扎根理论提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提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的演化逻辑,从而得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舆情风险演化过程中存在固有风险、表达风险、执行风险,通过识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三类风险,防范网络舆情风险。

关键词 扎根理论;网络舆情;风险要素;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0-0017-0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治理研究”(编号:2020-GMD-023);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新生风险治理机制研究”(编号:20200403102);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舆情大数据的社会稳定风险建模与预警研究”(编号:2019LZ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华舆情态势感知体系与应对研究”(编号:20YJA860002)。

近年来突发事件引爆网络舆情的事件时常发生,网络舆情持续发酵,极易触发舆情危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通过扎根理论充分利用舆情大数据探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的内在规律,既能够提高网络舆情风险早期智能预警与研判能力,为政府采取防范措施争取时间,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治理措施提供参考方向和理论支撑,对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是舆情防控的首要环节,目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研究主要呈现四个研究方向:一是预警识别,通过引入直觉模糊Choque积分、ANP和随机Petri网、灰色模糊评价法、云重心法等技术对风险偏好、风险高度、发展态势建立预警指标集,从而确定网络舆情风险发展程度,实现网络舆情风险预警研判的目标[1-4];二是风险演化机理,基于Weisbuch-Deffuant模型和仓室模型研究信息扩散模式、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舆情情感识别、HHM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模拟风险演化水平等,研究網络舆情风险的演化机理[5-7];三是影响因素,通过模型明晰影响舆情风险的因素,如:结合分层线性模型(HLM)影响信息感知的主要因素、模糊理论构建多种类资源应急优化调度规划模型、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政务舆情风险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模型[8-10];四是风险感知,基于结构方程(SEM)、AI算法、Vensim构建模型,对风险感知的作用水平进行检验、感知风险、得出控制风险的关键时间[11-13]。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运用模型方法量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的相关指标,能够有效完成网络舆情风险的识别、预警、监测研究,而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而,利用扎根理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进行提炼、分析与归纳,能够充分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相关理论,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1 基于扎根理论提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产生于社会学领域,是一种通过深入情境的研究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对数据间的不断比较,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分析,从数据资料中归纳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的研究方法论[14]。根据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设计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

1.2 研究对象

选取2015—2020年在社会范围内影响较大、范围较广的8起突发事件作为此次研究的案例,案例涵盖了突发事件的四个类型和不同的社会领域,突出研究样本的代表性。突发事件详情如表1所示。

1.3 提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

1.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通过对数据进行逐句编码将其逐层概念化和抽象化,得到概念和范畴[2],并确定概念和范畴之间从属关系的过程。首先对收集的材料逐句逐字进行阅读分析;其次提取标签,抽取概念;最后在此基础上抽取概念。最终提炼出45个概念,27个范畴。编码示例如表2所示。

1.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编码中的概念反复斟酌、对比、总结,再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发展范畴的层面和性质,力图使得范畴更严密科学[15],并将与研究问题最相关的范畴挑选出来形成主范畴,以分析主范畴和副范畴的关系[16]。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因素用舆论爆点、舆情特征、民意诉求、情绪化行为、处置不当、政务问题、社会教育、社会心理、民生问题、法律问题10个主范畴概括(见表3)。其中“民意诉求”与其他副范畴的关系如表4所示。

主范畴进行维度划分,发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因素中,既有“网民”“政府”主体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还存在事件“舆情”的本体因素。

1.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围绕核心范畴,进一步分析核心范畴与主范畴、其他范畴的关系,并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关联的过程。通过以上所有范畴分析、比较,提炼出“信息沟通”这一核心范畴来概括和分析其他范畴。

围绕核心范畴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见图2):基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供需不对等、沟通交流不畅通等问题,使得隐藏在社会中长期累积的固有矛盾因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显现:一是使人们忽视的社会问题重现在网络中,反向推动人们认识到其危害性与紧迫性;二是在网民强烈的表达诉求中,以网络曝光等方式突破信息沟通不足、不畅通的现实阻碍,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关注,督促相关部门尽快予以解决。突发事件一经出现,在网络中引起哗然,大量负面情绪爆发,网络舆情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大量网民汇集网络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观点,特别是极端言论的出现错误引导处于负面情绪饱满状态下的网民走向极端;部分媒体的片面、失实、吸引流量式的报道助推网络舆情发展至高潮。与此同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正在萌生。网民与媒体不断向事件聚合,产生情感共鸣,舆情信息量“爆发式”增长,给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科学引导网络舆情,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基础,但针对性、合理性、有效性较弱的应对措施:一方面,不仅不能顺利化解舆情危机,还会给民众与媒体带来新的网络舆情话题,加剧网络舆情发展;另一方面,损害政府公信力,给政府工作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随着舆情的不断演化,事件信息不断被媒体与民众公开,推动全社会予以反思:教育、心理健康、法律的缺失与不适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民众需要通过争夺话语权强烈表达改变现状的意愿和诉求。当通过语言形式的表达渠道无法发挥作用,一些民众转而追求其他渠道来寻求社会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自身利益的满足,例如集会、游行、报复社会等,从而引发更严重的危机。

1.3.4 饱和度检验

研究紧紧围绕网络舆情风险主题,反复收集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材料,重复上述编码过程,调整编码结构,丰富研究结论。最后以2015—2020年其他8例突发事件进行饱和度检验,完成了可重复性逻辑检查。在检验过程中,并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可以形成新的逻辑关系,因此,说明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舆情风险识别的研究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2 突發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分布及其表现

网络舆情话题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网络舆情风险要素的形成与发展,网络舆情风险要素的形 成与发展反映网络舆情风险的形成与发展,因而,网络舆情话题是网络舆情风险的具体表现,网络舆情话题的阶段性分布与变化体现了网络舆情风险的阶段性分布与变化。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分布

整理汇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要素的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对比发现有以下不同。

1)舆情爆点、民意诉求、情绪化表达、政务问题、法律与民生问题在网络舆情初始期出现。道德争议、政务问题、民生问题、法律问题、舆论爆点是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引发了网民迫切的民意表达需求,特别是极端情绪的出现,加剧了事件舆情演化进程。

2)舆情特征和政府应急处置不当表明网络舆情特征在此阶段已经非常显著,且政府已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处置过程及具体措施的实效性、合理性、针对性等是民众评判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未达到民众的满意,政府应对不当成为事件舆情的新风险,推动舆情持续升温。民众和媒体追根溯源思考事件,揭露社会教育不足和大众心理状况的行为是社会教育和社会心理在网络舆情扩散期出现的原因。

3)所有网络舆情风险话题共同在扩散期出现。在所有话题的共同作用下,民众与媒体充分发表观点并讨论,网络舆情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同时,舆情风险逐渐形成、扩散。

4)舆情消退期舆情爆点不再出现。随着突发事件被化解,突发事件的舆情话题和衍生话题已被广泛讨论,事件的方方面面已被舆情放大化,舆情爆点没有继续引发舆情的价值,舆情逐渐消退,风险逐渐化解。

2.2 网络舆情风险具体表现

整理网络舆情风险演化逻辑,进一步分析网络舆情风险话题将其分为潜在固有风险、潜在表达方式风险和潜在执行风险(图3),从民众角度来看,网络舆情风险的具体表现也是引起网络舆情风险的原因,具体如下。

固有风险:1)民生类:危及生命健康、国家福利政策、增加民生负担、物资价格;2)法律类:质疑案件判决、精神疾病法律适用、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法规争议;3)教育类:缺少角色保护、安全观念薄弱、家庭教育缺失;4)心理类:缺乏心理疏导、缺少角色保护。

表达风险:1)诉求类:追求事件责任、关联其他案件、新闻报道方式、要求控制野味、调查案件真相;2)舆情爆点类:违背道德底线、批判国民素养、机器人话题、反对不道德现象、虚假消息、热点话题、忽视网络舆论、缺少舆论引导、被动应对舆论、媒体隐瞒实况、民众心生怨气;3)行为类:使用语言暴力、地域辱骂大战。

执行风险:1)应急类:应对策略不当、忽视周边灾情、缺乏防范措施;2)政务类:政务部门腐败、政务人员失职、削减警察作用、线上联动线下、公布案件信息、犯罪活动频发;3)法律类:精神疾病判决争议、判决难以服众、新兴行业隐患。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识别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

通过扎根理论得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的演化逻辑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自身特有的内在逻辑,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演化机理,明晰每一阶段的风险要素作用情况和内在发展逻辑有助于深刻理解、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过程及规律,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般性的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如图4所示。

风险形成阶段:突发事件的发生触发到社会生活中的固有风险,受到事件和相关信息刺激的民众,产生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和情绪,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网站或论坛等网络平台进行发表、转载和评论,由于时间尚短,在舆情初期未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没有成为话题热点[17],但由于固有风险和突发事件均存在争议性和矛盾性,两者结合加剧了舆情引爆潜能的大小与风险性,以及网络平台发声低成本、低限度、虚拟性的特征使表达方式也具有风险性。当信息量增长到一定量时,形成小范围的局部舆情,网络舆情风险伴随舆情的产生而形成,并随之发展。

风险发展阶段:如果说风险形成阶段是潜在风险的显现阶段,那么风险发展阶段就是快速积累、逐渐壮大的阶段。初具形成的民众态度、看法和情绪经过事件发酵后,增长数量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媒体与民众的交流互动促使事件舆情的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各界对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均为不确定的刺激因素,共同作用风险话题由一个增长至多个甚至几十个具有关联性的风险话题,引起风险话题社会化、政治化、群体化。民众、媒体、政府等多主体以事件背景展开群体反思、深入挖掘起因、追溯至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法律适用等维度,其中民众与媒体以扩大舆情影响为目的,与政府平息舆情的目的截然相反。在新老话题的转移过程中,民众和媒体存在着发表极端言论、负面倾向、引流式言论的潜在风险,政府承担着面对潜在风险的压力与科学引导的重要任务,也存在应对不当的风险,因此舆情扩散时期,由于参与主体的增多、目的与利益的差异、风险性的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逐渐发展成熟。

风险作用阶段:随着网络舆情进入扩散期,线下相互作用,线上影响线下民众,同时线下民众汇集线上,线上之间的个体相互影响,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网络舆情的发酵池从网络平台扩大至社会整体,若缺少政府科学引导,网络舆情风险将转化为危机事件,影响范围从特定主体扩大至全社会,演化为更严重的社会安全事件。

3.2 基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的风险识别

精准识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是风险防控的第一步,也是着力提高舆情防控的关键一步。

3.2.1 社会固有风险的识别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识别依托舆情产生初期的特征和标志,便于快速識别突发事件议题相关的固有风险,将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前置。一是善于通过舆情话题捕捉公众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矛盾或争议:民生方面,事关公众生命健康、权益保障、社会福利、经济秩序、生活负担等话题;法律方面,民众针对特殊疾病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案件判决结果、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完善等问题的认知与理解;教育方面,社会对弱势群体教育保护、个人安全防护意识、素质教育培养、家庭教育观等忽视;心理方面,极端心理影响下出现反社会人格、引导人做出极端行为,以及重大灾难事故后群体的心理创伤疏导。二是从话题的一致性、煽动性、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分析研判以上话题在突发事件的关联下是否具有舆情潜质及舆情潜质的大小。

3.2.2 主体表达风险的识别

网络舆情信息量、情感共鸣程度、人员聚集量不断累积,依次逐渐催化产生,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发展三个阶段相互交接。低成本、低门槛、高自由、强隐蔽、强放大的表达渠道加速了信息的曝光度和传播度,模糊了信息的真实性,建立成熟、理性、客观的网络表达机制可以弱化民众表达风险,强化媒体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的标准削减媒体表达风险。依托界限分明的处罚机制,以是非分明的网络发言标准警醒网络用户使用网络的底线意识,提高破坏网络秩序的代价,阻止部分“投机取巧”的网络用户发泄愤怒、散播负面消息等以破坏舆论生态为目的的“侥幸行为”。

3.2.3 政府执行风险的识别

预判政府应急决策和舆情引导决策的民众满意度可以提升政府应急决策的切实效果。首先,科学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基于历史事件处置、应对舆情风险的案例和经验,结合具体事件调整应急预案;其次,预估应急预案的应急满意度,实施应急决策前,由新闻媒体人员、应急专家、舆情专家、风险管控专家、民众代表共同组成代表小组,审核检验应急预案,预判预案的满意度;最后,严肃、认真处理每一起舆情事件,不断提升舆情风险处置能力和权威性。

4 结语

依照 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提取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要素,通过典范模型把各范畴联系起来提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演化过程,归纳总结网络舆情风险在舆情发展阶段的分布情况与具体表现话题,从而得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识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三类风险,防范网络舆情风险。在防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过程中,需要从提高关注、解决社会日常问题、建立正确的发声机制、规范严格的行业准则及培养风险防控的权威性五个层次全面防范与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因此,提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以识别风险要素为前提预警舆情风险,为舆情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玲,陈福集,谢加良,等.考虑风险偏好的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情报杂志,2017(2):1-7[2021-09-18].http://kns.cnki.net/kcms/ detail/61.1167.G3.20210810.1323.022.html.

[2]田世海,王春梦,杨文蕊.基于ANP和随机Petri网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OL].中国管理科学,2021:1-12[2021-09-18].https://doi.org/10.16381/ j.cnki.issn1003-207x.2020.2433.

[3]陈培友,郭靖.基于ANP:灰色模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风险预警研究[J].情报探索,2021(7):9-16.

[4]徐佳雨,张敏.基于模糊集值法和云重心法的网络舆情风险预警方法研究[J].情报探索,2021(5):27-35.

[5]任昌鸿,童春燕.大数据平台下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模型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21,38(6):190-194.

[6]袁国栋.基于知识发现的突发事件舆情风险演化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3):32-36.

[7]叶琼元,夏一雪,窦云莲,等.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10):100-106.

[8]刘青川,关斌,包国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居民的风险信息感知研究:基于全国81个城市的调研数据[J].图书与情报,2021(2):40-53.

[9]王治莹,岳朝龙.舆情传播中考虑公众风险感知的多资源流应急优化调度[J].中国管理科学,2016,24(6):115-123.

[10]曹海军,侯甜甜.基于ISM的政务舆情风险影响因素结构关系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1(5):43-51.

[11]刘战豫,朱康文,王漫漫.心理距离视角下舆情传播风险感知和治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24-31,122.

[12]徐瑛,齐中祥.基于大数据和AI算法的社会风险智能感知系统[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5):57-62,70.

[13]王中邮,张春颜.化学灾害中个体风险感知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9):163-169.

[14]Strauss A L,Corbin J M.Basics of qualitative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J].Thousand Oaks Ca Sage Tashakkori A & Teddlie C,2014,36(100):129.

[15]姜金贵,张鹏飞,付棣,等.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发因素及发生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J].情报杂志,2015,34(1):150-155.

[16]Charmaz K.GroundedTheory.Rethinking Methods in Psychology,1995.

[17]何振,卢坤.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生成演化及防控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2):22-26.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风险识别网络舆情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