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人三问

2021-03-08□李

文学自由谈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捷径写诗

□李 皓

写诗岂能凭一日之功?

一段时间以来,我特别想说说“写诗不是一日之功”。这个话题,在个别讲座上说过,在外出采风的座谈会上说过,在诗友之间的聊天中说过,但应者寥寥,令我颇有挫败感。在我看来,这个事不能不说。不说,急功近利的毒瘤会不断蔓延;说了,哪怕有一个人听了,就是成效,一群人听了,就是功德。

说起来,我是属于“讷于言”的那一类人:写一写诉诸笔墨或许还能蒙人,但在大庭广众之下慷慨陈词、蛊惑人心,简直要了我的命,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有时也会言不由衷,落荒而逃。所以,对于各类讲座的邀请,十之八九都推辞了。一日,某市文联一位女工作人员,称自己写了不少诗歌,拿了几首给我看。我一看,多是口号式的类似朗诵诗的作品。她让我提提意见,我说:不走心。她一再追问“不走心”是什么意思,我让她慢慢体会。她一看问不出所以然,索性邀请我去该市“市民文化大讲堂”搞个讲座。我委婉地谢绝了,她却不依不饶:哎哟,李主编还害羞呢!

是的,我的确有些害羞。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只能说自己刚刚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怎么敢冠冕堂皇地到处演讲、搞讲座、骗讲课费呢?我的拒绝,据说令她颇为不悦。先前被她邀请的人都慨然应允,还没谁撅她的面子。过了些时候,我所在城市一个写诗没多久的作者欣然走上了那个讲堂。当那个作者向我炫耀讲座如何“盛况空前”时,我再次害羞起来……

写诗有捷径吗?

写诗有捷径吗?这么多年来,不管在军旅、报社,还是在文学期刊,不断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但凡发问者,皆以我为师,请求我帮助修改作品,最好能发表,期待我在诗歌创作上能助其一臂之力。在下不才,却也是古道热肠之人,能帮就尽己所能。有的碍于朋友面子,就“助力”发表了,于是对方就忘乎所以:哇塞,发表诗歌原来如此简单?也有的作品实在不行,终究没有见诸报端,对方失望之余,不免唠叨:哦,原来你也不过如此嘛!

朋友可以是捷径,但是我们交朋友就是为了获得捷径吗?如果你的作品达到了发表水平,帮你推荐一下,水到渠成,编辑和作者都会有成就感;能够成人之美,也是乐事。怕就怕那些还没摸到诗门的,花钱发表了几首诗,或者在民刊露了个面,或者干脆就是在网络上发布了一些胡言乱语,就号称诗人,到处混吃混喝不说,还大言不惭地跟老诗人叫板。更有个别无耻之徒,在公开出版的文学期刊发不了作品,就肆无忌惮地在各种场合和微信群里,大骂期刊编辑甚至主编。有点道德的说编辑有眼无珠,没有底线的干脆直接人身攻击了……

我在原谅他们的同时,也在想,何以造成诗坛今日之乱象?拿辽宁来说,1980年代、1990年代,各个地市能够写出好诗的人,大家耳熟能详。现如今不一样了,可谓一抓一大把,但说起名号,令人莫名其妙,不免鱼龙混杂。他们忙于搞一个又一个诗歌微信群,搞一个又一个诗歌公众号,搞一个又一个名目繁多的诗社。有点闲钱的,搞个“民刊”,赞助个诗歌比赛,或者干脆编一个诗歌选本,如此一来,就有了平台。先跟名诗人、名编辑约稿,回头再向人家投稿,说点低三下四的话,女诗人还可以发个美颜,不行就发个红包……稿子一发,摇身一变,就敢号称“著名诗人”了。于是,“著名诗人”成群结队,如过江之鲫,但是能让我像当年那样投以景仰的目光,可就少之又少了。

我始终认为,通向成功可谓“道路千万条”,但邪路不长久。你想长久地驰骋文坛,靠走捷径是行不通的。扎根大地,深入人心,厚积薄发,才是走向诗歌大家的必由之路。

你耐得住寂寞吗?

眼下有个名词叫“网红”。在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持下,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可以一夜成名,万众瞩目。

聪明的诗人们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不再像先前的诗人们那样傻傻地追求铅字,不再把功夫用在读书和创作上,而是利用自媒体不断地炒作自己,什么美人照、假简历、假年龄,以及抄袭模仿的蹩脚文字,只要能博人眼球,无所不用其极。确实,有的人“成功”了,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作品出版,讲座、签售的邀约纷至沓来,甚至比那些获得鲁奖的诗人还要风光。

这是自媒体时代成功的范例。当人人都是媒体人,一切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一部分刚刚接触诗歌创作的人,为了发表作品和成名成家,不惜动用金钱和其他一切能想象得到的手段。这时候,掮客就产生了,他们利用手中的资源,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帮这些还不明白诗为何物的新人发表诗作。但这种建立在金钱上的狂欢是短暂的,当被打回原形时才发现,你根本不是天才,更没有天赋,有人甚至都不是写诗的那块材料。为了继续追名逐利,你还想如法炮制?毕竟,诗坛有正气的人还是居多,你那个路数并不是都能行得通。

我想起自己当年学习写诗的时候,大概是1986年吧,我读初三,《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搞的“诗歌大展”声名远播,也唤醒了我的诗心。我开始疯狂地爱上了诗歌,当时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五年后正式发表诗歌。想不到,1988年8月,我的诗歌在全国中学生诗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还应邀到北戴河领奖。不久,我的诗歌在《诗神》发表。这个时间比我预设的期限大大缩短了,一时忘乎所以,学业也放弃了,可现实却没有惯着我的毛病,大概有两年的时间,我投出去的稿子大多石沉大海。好在那时我有一股韧劲,始终不放弃。1991年,我从《沈阳日报》《诗潮》《鸭绿江》《空军报》开始,陆陆续续能发一些东西了,虽然有时候就是一首小诗,但我不气馁,不断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不怕受穷,心无旁骛……

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当写作给我带来厄运,我一笑了之,从头再来;当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际遇,给我的事业带来曙光,我不为所动,平静面对,一面在心里感恩文字,一面要求自己绝不亵渎文字。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为了实现自己做新闻的理想,我索性放弃了文学写作。2010年底,当组织上要求我负责一本文学期刊时,就又回归诗歌创作,用创作实践帮衬、辅佐文学编辑工作。不为别的,只为让作者和读者别说我是个外行。

我知道,诗歌需要激情,但激情终究是一时的。长远的,一辈子安身立命的,还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质,是对世道人心的悲悯,和对大千世界的敬畏。不违背良心,像美好的文字一样活得优雅,不卑不亢,拿得起放得下;像炼字一样,用时间来揣摩诗歌的秘密,从容面对外界的浸染,炼就一颗我自岿然不动的内心。

或者说,写诗就是一场修行。红尘万丈,一卷书,一盏灯,独坐晨昏。板凳要坐十年冷,诗歌不写一句空。至此,方才到了一种境界。在此之前,你千万不要妄言自己是个诗人。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捷径写诗
捷径,是更漫长的道路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上了985才发现,拼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捷径
学写诗
小鸟写诗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放弃捷径
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
抛弃捷径
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