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有效性策略

2021-03-03于建国

求知导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生活元素生活教育初中地理

摘 要:初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教学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发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和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在地理课堂融入生活元素,不仅能消除“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减少单一乏味的课堂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章簡单分析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为广大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利用生活元素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元素;生活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58-03

作者简介:于建国(1972.4—),男,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引 言

初中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有了小学阶段的基础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提升。进入中学后,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较多。地理是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能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升认知能力和培养思维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部分教师虽然顺应教育改革要求将生活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但是在课堂上应用生活元素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完全借鉴现成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且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注重方法和效果,也没有正确认识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些都不利于发挥生活元素的教学价值[1]。为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探索地理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部分学校每周开设两课时地理课程,学习时间较紧、任务较重,这也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2]。在学习时间短的情况下,部分地理教师为了传授更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会简化对生活元素的使用,通常以口头讲述形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能让学生知道地理与生活相关,但是,长此以往,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倦心理。此外,教师缺乏对地理教学中生活元素应用的创新,通常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思考、提问和讲述。学生在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下学习,无法真正感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充分发挥生活元素的价值。

(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明显

我国素质教育正在不断发展,但依然有部分地理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通常以“灌输式”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3]。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向与惰性学习思维,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构架。

(三)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地理学科虽然以地理为主,但是也包含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知识非常多。部分教师对生活教育的本质认知不深刻,在实施教学时存在片面性,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帮助其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培养其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习地理知识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缺乏生活实践,容易让学生认为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实践教学的缺乏,导致学生只知道地理在生活中的存在,但是不能形象感知,也难以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现实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有效性策略

(一)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为了促进生活元素在地理课堂中得到合理有效应用,教师应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和理解地理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激发其知识应用意识,使其将所学地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以生活元素为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降低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使学生树立积累知识的意识,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建立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积极应用知识。

例如,教学“地图”这节内容时,教师在讲解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学校在本城镇或者乡村的位置地图。小组成员要按照教师要求,分工合作,确定方向和位置,测算比例尺,再绘制出简单图例。最后,教师评出绘制最标准的小组。教师给予学生动手实践验证地理知识的机会,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探索熟悉的生活环境,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用图能力。又如,在教学“水资源”内容时,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只是单纯了解了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通过课后实践应用课堂知识的任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水,学生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水,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去收集水的样本,并观察水的纯净程度、颜色、气味等,让学生分析水的质量、影响水质的原因、提高水质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课堂积极性

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地理知识,比如,根据每天的天气判断出门是否要带伞,依据每天气温判断穿什么衣服。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比较熟悉,这也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地理课本知识是静止的文字,而真正的地理是具体形象的,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学生虽然表面上在阅读,但实际上并不理解。这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思维难以得到发散。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活情境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运动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通过现象理解知识,为学习昼夜的形成和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奠定基础。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以更形象的方式了解地理知识,调动多种感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教学“利用经纬网定位”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座位比作经纬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定位,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自己的位置和坐标,锻炼学生的位置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挖掘生活元素,丰富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充分挖掘生活元素,能让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应用意识,从而有效掌握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应合理使用生活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素材,关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克服理论性知识难以理解的问题。此外,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主,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例如,教学“世界的气候”时,鉴于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适时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目前城市公园大都修建了一些供游人休息的石凳或木凳,夏季你感觉坐在石凳和木凳上温度有什么差别?冬天的石凳和木凳温度又有什么差别?同样,夏季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有何不同?学生得出水凉陆热,而冬季则相反。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得出: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不同。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又如,教学“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教师可根据生活元素提出课堂问题:我们的家乡淄博,夏季气候有什么特点,多盛行什么风?冬季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我国东部夏季高温多雨,多盛行偏南风,冬季寒冷干燥,多盛行偏北风。对此,学生很容易理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生活处处有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应用。这能有效丰富课堂知识,使学生利用生活元素辅助理解地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开展实践活动,密切接触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途径,学生掌握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材和教师讲解;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通过地理实践,学生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走进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郊游活动。学生走进大自然能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亲密接触”,通过观察山的形状、水的流动变化、太阳的移动、植物的生长程度等现象学习地理知识,再结合教师讲解,就能很快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

例如,教学“二分二至”时,教师可提前几日让学生观测一天中树的影子的变化,使学生认识树影在一年中的变化、家乡夏季和冬季昼夜长短的差别,并以此为切入点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前期的实践观察,学生更容易理解二分二至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四季的划分,部分欧美国家的划分依据是二分二至日,我国通常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标准。区分阴历和阳历时,教师可以生活元素为参考,为学生讲解划分四季的原因,同时也能使学生理解地理位置的差异对地理文化的影响。目前,部分学校开展了研学旅行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走进田间地头、走访农户,调查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种类、种植和收割时间,认识到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把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认识到我国勤劳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进地理世界,了解地理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五)开展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游戏教学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方式来开展地理教学。初中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形象思维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以游戏化方式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

例如,“中国的疆域”这节内容涉及中国各省区的位置、轮廓、简称等知识点,学生记忆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短時间内也不可能记住。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引入拼图游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省区位置。第一轮,学生先在小组内比拼;第二轮,每个小组选两人共同参加比赛,用时少者为胜。教师也可以引入抢答游戏。第一轮,教师把各省区的简称制作成车牌号,小组选一名选手随机抽签,然后回答车牌代表的省区名称。第二轮,把隐含省区简称的成语,如得陇望蜀、粤犬吠雪、秦晋之好、黔驴技穷、犹豫不决等制作成卡片,让学生抢答,抢答时需要回答成语中的哪个字代表哪个省区。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方言、菜系、戏曲等角度了解我国省区名称。课堂游戏的开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和经常接触的地理知识了解我国区域。以游戏方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联想生活元素,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观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地理教学方法,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既不能提高教学效率,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不能引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有效融入生活元素能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内容,营造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因此,地理教师应将生活元素积极融入课堂中,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法,充分体现生活元素的价值,让学生带着学习热情学习地理知识,明白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地理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英.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探究:以《季风气候显著》的教学为例[J].新教育(海南),2021(08):52-53.

[2]张涛.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学校管理,2021(04):38-39.

[3]贾秀芳.初中地理读图题解题方法分析[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21(04):36-39.

猜你喜欢

生活元素生活教育初中地理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关于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