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1-03-03曹丽丽

求知导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策略研究新课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及实施,各学校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根本目的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进一步的改进与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文章主要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新课标;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55-03

作者简介:曹丽丽(1994.8—),女,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会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这一教学背景,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一、有效应用多媒体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有了兴趣的支撑,才会产生探索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往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系统性知识的讲解,忽略了数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即教师在进行有难度的数学教学时,学生受自身发展的限制,理解能力较弱,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并且此阶段学生的思维较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引入视频、音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引用过程中,教师应秉持科学、适度的原则,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教师借助多媒体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1]。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电梯运动、火车车厢运动及国旗运动等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上述图片的运动特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知识。而在讲解旋转和轴对称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教师借助多媒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利用有效资源进行学习

在学生层面,有效的学习资源对其学习有很大帮助。现有的课本与习题就是学生最好的资源。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并沒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际教学目标与理想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教师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式进行指导,而学生无法有效利用课本资源,解题能力受到限制[2]。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好课本与习题,在讲解知识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握好题目中的细节,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3]。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为例,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本章知识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学生在进行本章习题计算时多会出现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间长方形的教室长8米,宽6米,用9平方分米的砖来铺这间教室需要用多少块砖。”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是学生在做题时会忽略其中的细节,如没有进行单位的换算。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目时,要将单位勾画出来,并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出错点在哪里,然后进行改正。这种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道题目的印象。

三、把控教学节奏,循序渐进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的节奏,讲解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先把握基础知识,然后逐层深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知识,教师多会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没有进行课前“热身”,而学生的注意力也没有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这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游戏,借助游戏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围绕课本知识设置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来学习知识,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4]。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校园绿地面积”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组合图形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看谁算得多”的游戏,在游戏中设置不同的组合图形,由简单到困难,并且每种方法都要涉及。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趣味性游戏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教师将准备好的奖品奖励给完成度最高的学生。游戏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真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四、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局限于课本,讲述的内容都是课本中的重点,同时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其中的知识,教师多会针对教学难点、易错点进行反复讲解,很少会对知识进行扩充。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应注重丰富教学内容。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并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5]。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本章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小数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情境图:小花和小明在量课桌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分别是多少?测量的结果是长7分米,宽5分米,如何将分米换成米?教师将网络中的小数知识与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融合,能使学生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五、教师把握好课堂本质

教师教学的本质即传授给学生应用知识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仅将课本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注重课堂实践,这就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方面,难以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6]。基于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上课前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后对知识进行应用,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7]。

以蘇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加法的计算,因此对计算方法并不难理解,重点是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对小花和小明量课桌的长和宽进行拓展,如课桌受到损伤,在原来长和宽的基础上分别减少了2分米和1分米,问实际的长和宽为多少?在熟悉的案例中,学生能积极融入课堂学习中。

六、借助问题进行课前导入

在以往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都是结合课本中的数学例题或者让学生做有关的习题来进行课堂导入。这不仅需要占用一定的授课时间,还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课前导入的实质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且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保障课前导入实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讨。但是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正方形、长方形?你知道什么是周长吗?教师可通过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也可以采用实践互动的方式,如让学生借助实际的问题及图形对知识进行探索。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七、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以往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虽然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也会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设置的问题与学生实际不符。这导致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的欲望,交流时也不够积极,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基于此,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前,应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设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为例,本单元主要就是让学生对圆的特征及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圆的对称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对圆进行分割。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将其分为6组,每组6~8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圆的对称性。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能够发现圆是一种轴对称图形,并且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圆的对称轴,让学生根据动画进行分析,同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有利于提升小组合作的效率。

八、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

知识的分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分类思想也是数学学习中最为常见的思想。分类思想的实质就是将知识进行分类划分,通过分类划分,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似之处与区别。然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忽视对知识的分类。学生虽能够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但是一旦教学内容多、比较复杂时,学生就容易混淆,思维也会混乱。基于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分类思想。在分类思想的支持下,学生通过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分析能力。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第五小节为例,本节课主要是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先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是如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对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进行描述,然后总结出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征。分类思想的应用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效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九、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题目都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但是针对部分题目,教师重点讲解的是应用的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并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本内容让学生进行反向思维的练习。课本中涉及很多计算公式法则,这些法则公式都可以用等式表示,等式具有双向性,但很多学生只习惯从左到右运用公式,而对于逆向运用却不习惯。对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有关的公式带领学生进行训练,引导学生用右边的公式代替左边的公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正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针对这节课,教师可以结合加法交换律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公式,当学生掌握基础公式后,就可以结合例题逆用公式。在公式逆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细节问题出现计算错误,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效应用多媒体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花香.浅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孩子天地,2019(36):95-96.

[2]卢玉明.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8):138.

[3]甘世辉.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好日子,2019(14):1.

[4]徐绚.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7):82-83.

[5]何小丽.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9(02):351.

[6]雷明芬.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信息周刊,2019(02):1.

[7]黎雪.理性看课改,有效提质量: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求知导刊,2020(03):22-23.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策略研究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