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有效途径

2021-03-03朱登峰

求知导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作业管理背景双减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优化作业设计,加强作业管理。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究,以期提升学生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背景;作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35-03

作者简介:朱登峰(1980.2—),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九年制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改革措施。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落实好“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显示,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解读“双减”政策,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习惯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导致学生的课后学习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探索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作业管理办法,由关注作业的“量”转为关注作业的“质”,依靠高质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1]。

一、“双减”政策简介

“双减”政策是指我国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出的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双减”政策一方面针对学科课后作业,要求教师减少课后作业的“量”,提升课后作业的“质”;另一方面针对校外培训,明确指出校外培训学科类与非学科类范围,并且禁止校外培训机构留作业。“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全面减少校内作业的时长,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比如,教师要提高作业的质量,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2)加强监督管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比如,政府部门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资本运作等。“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能够按时、高效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持续增多。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不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作业的有效性。

(一)作业任务量较大

在长期的唯“分数”和“题海战术”作业管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采取高任务量的模式管理作业。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只能在“题海”中挣扎,为完成作业而挑灯夜战。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只是盲目地完成作业,而无法精准定位考核的知识点,甚至出现了一些畏难情绪,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作业。教师如果无法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业的质与量,对作业做减法,那么数学作业不仅无法发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作用,还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作业内容缺乏趣味性

对现阶段小学作业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后,笔者发现,教师过分关注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引导,忽视趣味性元素的有效融入,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运用课堂积累的知识完成基础习题,无法体会完成作业的快乐。而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缺乏趣味性元素,难免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以应付式的方式完成作业,如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由此可见,“双减”背景下,教师丰富作业的内容,在作业中增加趣味性元素很有必要。

(三)作業设计形式单一

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中,多数教师会以教材为基础,选择一些形式单一且缺乏创新的作业形式、作业素材,导致数学习题内容和形式多机械、重复。对于这样的作业选择方式,虽然教师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学生在完成时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完全掌握数学知识点。

(四)作业内容过于同一

在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依据传统教学理念,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给所有学生布置同样标准的作业。这种封闭式的作业布置与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如果教师不及时优化作业模式,那么作业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的原则

明确的原则是教师管理小学数学作业的重要基础。笔者结合“双减”要求并经过分析后总结出以下原则来进行作业管理。

(一)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原则

数学作业设计的目的是匹配课堂教学目标,助力学生内化知识。因此,在作业管理中,教师需要遵循“教学评”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确保作业设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二)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因而基于“双减”政策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适当布置书面作业,并穿插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借助书面作业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实践作业提升素养,继而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中内化数学知识并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作业趣味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数学知识基础存在差异,因而教师要关注作业管理中的层次性。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还要尝试融入一些趣味性的作业,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学生个体情况,主动将趣味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管理的策略

(一)抓住教学重点,发掘经典习题

课本内容中既有重点,又有非重点。在教学时,教师不能“芝麻西瓜一起抓”,应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重点知识,并结合重点内容设计数学作业,以保证课后作业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重点知识,收集相关的经典习题,并将经典数学题作为一部分课后作业,使学生通过做题锻炼计算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在挖掘经典数学题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题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学生做题经验,从课内外资源中选出难度适中、具有练习价值的题目。这样,教师能够通过高质量的作业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设计“小数乘分数”的作业时,教师可以抓住“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一重点内容,通过网络题库、习题训练册等教学资源,收集经典习题。针对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只设计1~2道题目,如“7.4×=;1.8×=”。然后,教师可以把作业重点放在综合性题目上,如“0.9米的是多少?”“一个三角形的底是米,高是0.4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等。这些综合性题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还能够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

(二)结合学生兴趣,融入趣味元素

较高的学科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后作业。如果学生对作业内容感兴趣,就能够展现出较强的自制力,并且愿意将自身精力、时间投入课后作业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减少“命令”“要求”等强制性语言表达,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将趣味性的内容融入课后作业,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作业内容,以此来推动学生主动完成课后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将动物图片、动画角色等趣味元素融入数学作业中,提升数学作业的趣味性。

比如,在设计“位置与方向(二)”相关知识的作业时,教师可以将小猫、小狗等动物图片融入作业中,在图片旁边设计习题,例如,“如图所示,一个可爱的小狗面向北站立,请问它向右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是(  )?”。小狗的图片能够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熊二”等角色来设计习题,例如,“如图所示,熊大在熊二的正北方向,请问熊二在熊大的什么方向?”“熊大在熊二的东偏南30°方向500米处,那么熊二在熊大的什么方向?”等趣味习题。在作业中融入趣味元素的前提下,学生将表现出做题的积极性。

(三)联系现实生活,创编数学习题

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意识,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众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生通过完成数学作业,能够提升自身对数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一些场景,创编数学习题,将生活内容融入数学题目,以提升数学作业的综合教育价值。在创编习题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范围,尽量不要涉及学生未知的生活常识,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教师可以创设“某工程队为小区花园建造花坛”的生活场景,结合生活场景创编数学习题,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通过这些习题,学生能够巩固对“圆环面积计算公式”的记忆,并且了解到“圆环的面积”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四)设计数学实验,丰富作业形式

在以往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主要设计理论方面的作业。在此情况下,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与数学实践能力未能达到平衡。目前,大多数小学生擅长理论学习,但不擅长实践探究。“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综合素养发展需求,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结合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概率”等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验,将数学实验作为课后作业的内容,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对于数学实验作业,教师可以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基础上记录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论。

比如,在设计“圆柱与圆锥”的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圆柱与圆锥模型”的数学实验,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此实验中,学生需要借助纸张、小刀、直尺、透明胶带等工具,完成裁剪、拼组、粘贴等步骤,最终制成“圆柱”“圆锥”两个纸质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圆柱、圆锥的底面、侧面、高”,增强空间想象力。又如,在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掷骰子”“抛硬币”等数学实验,将这些实验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验中分别记录“骰子的点数”“硬币的正反面”,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计算某些事件的概率。

(五)结合调查任务,设计实践作业

数据分析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数据的作用,促使学生养成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习惯。小学数学涉及数据图表的相关内容,为教师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素养提供了知识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数据图表的相关知识,设计实践调查作业。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可以将实践调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学生家庭、班级。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利用数据绘制图表”“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有效结论”的要求。

比如,在设计“扇形统计图”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家庭用水情况,设计“调查自家用水情况,制作扇形统计图”的实践调查任务,以锻炼学生的数据采样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需要采访各自的父母,收集自家近六个月的水费缴纳凭据,了解自家的用水情况。在布置“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作业任务时,教师可以提取“月份”“用水量”等關键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班内学生佩戴眼镜的情况”“班内学生喜欢篮球的情况”等实践调查作业,以保证作业内容的多样性。

(六)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的特长、学习能力等都不相同。教师在设计作业、进行作业管理时,应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以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首先,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布置不同难度的习题任务。其次,在作业管理方面,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推动学生共同进步。

比如,在设计“比的应用”的作业时,教师可以实行分层教学法,设计差异化的作业。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问题,如“药和水的比是1∶100,那么药占药水的比例是多少?”,以加强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认识;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习题,如“氢和氧按1∶8的重量化合成了水,请问630千克的水中分别含有多少氢和氧?”。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按时完成课后作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立足“双减”背景,优化作业管理,以达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课后作业质量、优化课后训练效果的目的。同时,教师应深入解读国家的“双减”政策,将生本理念作为作业管理的指导理念,合理调整作业总量。在进行作业管理时,教师要融合趣味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使数学作业更具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晶.减负提质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1(06):71.

猜你喜欢

作业管理背景双减
选背景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跟踪导练(一)5
众里寻她千百度
一个高分子模拟计算网格的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