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语境下的城乡历史文化 保护与传承

2021-02-02郭青岭朱静

团结 2021年6期
关键词:良渚遗产城乡

郭青岭 朱静

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乡各地,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今年,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活化性传承利用,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城乡历史文化,既是在呵护城市底蕴,又有助于增进14亿多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一、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与问题

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历经了从重视古都到重视一般历史城市、从重视城市到重视镇村的过程,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遗产。截止2021年8月,全國共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0片,划定历史文化街区970片,确定历史建筑4.27万处。

但是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盲目地追求建设速度和现代化,重开发、轻保护,部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历史城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些地区为了旅游开发拆真建假,严重破坏了历史真实性和历史风貌。一些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纯粹商业化和景区化,偏重经济效益,缺乏文化价值导向,搬迁原有居民和商户,完全改变了原有人文环境,影响了地方文化特色的延续。所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问题仍十分突出,表现在资源不清、保护不力、意识不强、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等。

二、数字化思维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是对中国原有各类保护体系的整合和整体提升,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进入到一个深度整合、全面发挥社会功能的新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对系统性保护和活化性传承的新要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立需要融入数字化思维和方法,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发展格局。

事实上,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了扎实的数字化保护体系,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建设的初衷是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监测保护,但如果转换成数字化思维,这一系统远不止用于遗产监测,它正可以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传承体系系统。良渚古城遗址的监测预警系统正在成功地进行这这样的转换。

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超大型超复杂的土遗址,为了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以更高的标准对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要求,良渚古城遗址高起点建设了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对良渚古城遗址实施“精细化”的日常监测和“研究化”的专项监测。该系统以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3S”技术为依托,利用物联、互联技术,实时动态采集、记录、分析、评估遗产监测、保护、管理数据,实现了集地理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的数据库建设,为大遗址综合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研究基础。

(1)数据内容全面全域。包含16大类167项监测指标体系,3大类32项基础数据,以及良渚古城自身特色的8项监测指标,包括管理制度、界桩监测、游客量监测、考古发掘、本体及环境干预措施影响、土壤墒情、建设控制遥感影像专项监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全部数据实现了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实时对接。(2)数据采集立体多维度。因地制宜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影像、激光扫描、航空摄影、红外摄影、区域气象站、土壤和水位水质传感、人工巡查(监测云)、微生物定期调查等水、陆、空立体多维度的采集手段。(3)档案数据与系统互联互转换。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历史悠久,从1936年至今,已整理更新涉及遗产考古、文物藏品、遗产研究、阐释展示、保护称号、法律法规、遗产管理、工程建设、遗产监测、特种载体、图书资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等12个类别1143卷、15157余件,并全部电子化。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监测数据与档案系统定时互联,使档案数据转换成监测系统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及时更新成档案电子数据。

在浙江数字化先行的背景下,在数字化思维的启发下,良渚古城遗址借鉴政府数字化治理的创新成果,将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构建成智能数字“遗产大脑”,并在2020年首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上发布。一是根据土遗址保护管理需求优化梳理监测数据与监测指标,二是沟通相关部门系统互联、数据共享采集遗产数据,三是实现遗产数据可视化。以几何图形、图表或其他直观形象方式,生成各项遗产“指数”,架构了面向管理层的数字驾驶舱,开发了面向用户层的“乘客端”——“i良渚古城”小程序,形成“两端一平台”的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大脑”。通过数字驾驶舱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的日常巡查、形态格局、本体病害、自然环境、考古发掘、建设控制、保护工程以及经济社会等指标数据,实现对整个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全局实时分析决策,智慧化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水平。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大脑”形成了一个专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统体系。

在这样的系统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数字化思维,也可以构建成一个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统体系。

三、数字化改革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发展格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了关于“世界的记忆”项目,标志着全球范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正式启动。在这一项目支持下,柬埔寨吴哥窟、泰国名城素可泰、越南顺化古城、墨西哥玛雅文化遗址等顺利完成了数字化保护信息系统构建。总体上,欧美西方国家在古村落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数据采集与数据模型、数字化方法、场景构建、虚拟现实、信息共享、公众制图服务等方面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的北京圆明园与敦煌莫高窟都开展了数字化保护实践,借助于真实场景技术实现场景重构重建。

但是,上述这些行动举措还只是数据的采集、保存、简单建模和利用,还没有发展到数字化改革的理念和格局。本次《意见》要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不仅要补齐现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短板,更着重于打破现有的条块分割,把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紧密融合的新体系,落实制度、政策、责任、强化问责、问效机制,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的创造力和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吕舟,《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由此启示,在数字化改革的大潮下,面对本次《意见》的更高要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也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革来构建新发展格局。

1.化零为整,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库,搭好数字化底座。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但是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村镇、建筑物的数字化采集与记录,目前整体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层面,数据采集多采用扫描、摄影、录像等比较传统的技术手段,尚未形成综合集成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数据标准、操作规程,更没有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以便于检索。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响了警钟。除了做好文博场馆的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已是迫在眉睫。据《国家地理》报道,早在2015年,建筑历史学家安德鲁·塔隆就利用激光扫描技术精确地记录巴黎圣母院的全貌,耗时数年最终收集了超过10亿个数据点,一座数字化的巴黎圣母院,有望最大程度还原大教堂面貌,为重建工作带来希望。因此,我们亟需开展当前先进测量技术、高性能地学计算、智慧地球、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集成创新,并制定相关数据标准和操作规程。一方面对传统历史文化档案数据进行电子化,一方面加快对现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和保存,建立起全国统一数据标准的文化遗产资源库,搭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数字化底座。一个扎实而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既是修复和还原历史文化遗产、提高遗产保护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文化遺产数字化保护传承系统的重要基石。

2.流程再造,建立开放综合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数字化体系。科技和文化并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的融合不仅创造了商业价值,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是大势所趋。

通过数字化思维,对保护传承系统流程进行分解再造,重点是重构以下流程:一是数字保护,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对濒危建筑或文化遗址实现数字化抢救和保存;二是数字监测,借助于空间观测技术对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格局和环境灾害等进行实时监控保护;三是数字修复,根据数字化档案对自然、人为和灾害损毁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或建筑进行修复和恢复;四是数字传播,对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进行多维数字化传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数字化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从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建构,到建立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与保存方法体系,包括:梳理完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构建空间数据库技术规范与数据标准;到实现历史文化数字化内容在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查询系统、构建传统村镇保护发展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搭建历史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和智慧管理平台;再到实现数字化展示与传播,包括:构建数字化传播新模式、搭建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共享与应用云平台,等等。这一庞大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用数字化的创新思维,专业交叉的知识结构,以及无比的耐心来实现。

3.制度重塑,搭建跨部门联动的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不是一两个部门或行业就能干得好的,所以《意见》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文物部门要履行好统筹协调的职责,同时要求宣传、发展改革、民政、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等各个部门都要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形成保护的合力。

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过程中,需要强化各部门的协同,加强制度、政策、标准的协调对接,加强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借鉴良渚遗址“遗产大脑”的做法,通过数字驾驶舱的建设,实时收集、梳理、分析与遗产相关的大数据,包括和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相关的经济指数、人口情况等系统外数据,强化对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功能,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和工作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部门联动的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保护与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安全性和反应效率。

4.以人为本,加快数字化思维模式转变,培育复合型人才。数字化不仅是新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模式转变。一是要加快培养符合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意见》指出,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国家智库。从开展数字化保护的角度,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遗产保护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结构更为优化、体系更加完整的工作团队。二是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智力支持,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专家应深度参与保护传承数字化体系的顶层设计、研发过程、成果验收、数据分析及系统迭代等等。技术公司主要负责技术手段的实现,是数字系统的落地施工者,但核心流程设计应是基于行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和顶层谋划。三是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平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

5.全民参与,创新公众渠道,浓厚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让公众更快捷地了解、认识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足不出户便能随时随地“目睹”和接近历史文化遗产。通过VR、AR技术、数字博物馆、网络直播、微信小程序等多种数字化渠道,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形态宣传,增强交互体验的趣味性和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扩大历史文化传播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激发和培养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浓厚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郭青岭,杭州余杭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研究馆员;朱静,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责编 刘玉霞)

猜你喜欢

良渚遗产城乡
遗产怎么分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