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比较

2021-01-31张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4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左室

张立

作者单位: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药剂科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近些年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1]。该疾病与年龄相关,当前社会由于老年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2]。我国统计数据显示,女性中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在1%左右,男性人群略低,但也在0.7%左右,整体平均患病率在0.9%左右[3]。慢性心力衰竭难以彻底根治,因此临床多选择药物控制病情,具体可选择的药物有多种,其中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地高辛、硝酸酯类应用较多[4-5]。缬沙坦是一类传统ARB类药物,部分患者可获得良好疗效,但有患者治疗无效,病情反复,甚至进一步恶化[5]。随着研究深入,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一种新药,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得到证实[6]。本研究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5~85(62.43±11.94)岁;疾病类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18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5~85(61.96±10.58)岁;疾病类型:扩张型心肌病1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19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7];(2)病程>3个月;(3)年龄>18岁;(4)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8]:Ⅱ~Ⅲ级;(5)正接受标准化抗心力衰竭治疗;(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1)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2)合并症状性低血压;(3)肝功能重度受损,有血管性水肿史;(4)药物过敏史;(5)临床资料不完整。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基础治疗,戒烟酒,合理吸氧,保持低脂及低盐饮食,适当使用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1350,规格:40 mg/片)2片口服,每天1次,治疗期间每2周根据耐受度、血压、病情调节药物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60 mg/d。观察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90002,规格:100 mg/片)1片口服,每天2次,治疗期间每间隔2周根据耐受度、血压、病情调节药物使用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00 mg/次。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定2组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 ml,血清分离后留取血清,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NT-proBNP,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TNF-α,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2)心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定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房内径(LA)、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均利用同一台心脏超声仪进行测定。(3)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再次入院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T-pro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NT-pro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2 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LVEF、LVESV、LVEDV、LVSD、LVDD、LA、CO及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LVEF、CO及SV均升高(P<0.05),LVESV、LVEDV、LVSD、LVDD及LA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2.3 预后比较 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比较 [例(%)]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不同心血管疾病病变进展到最终阶段的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心脏代偿功能逐渐下降,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降低,体循环及肺循环会有淤血表现,动脉系统血循环缺乏,影响组织及器官的灌注,从而导致心源性休克,严重者甚至发生猝死等不良结局[9-10]。因此,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对改善其预后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LVEF、CO、SV均升高,LVESV、LVEDV、LVSD、LVDD、LA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升高/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表明相较于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患者心功能有更好的改善作用;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死亡患者,且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与本研究纳入对象过少有关,但仍可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降低疾病复发导致的再入院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有一定改善作用,分析是由于沙库巴曲缬沙坦较缬沙坦对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有更好的减轻作用,患者心脏重构逆转,运动耐量明显提升,因此可减少心力衰竭复发,也可减少死亡[11]。

沙库巴曲缬沙坦为超分子复合体,组成包括脑啡肽酶抑制剂前体药物沙库巴曲、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两种成分占比相同[12]。因此选择这一种药物治疗即可发挥两种作用机制,即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降低利钠肽敏感程度。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对血管、肾上腺AT1受体的拮抗,起到减少醛固酮生成、抑制血管收缩、增加尿钠排泄等作用[13]。

炎性反应被认为是促进心力衰竭发生、加快心力衰竭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NT-proBNP对心力衰竭有特异性反映作用,与患者预后联系紧密,NT-proBNP水平越高,提示患者预后不佳。TNF-α、IL-6、hs-CRP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机体中炎性递质的活化水平,与组织受炎性反应影响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治疗中应注重控制上述各项炎性指标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NT-proBNP、TNF-α、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更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心力衰竭发生时机体为慢性炎性反应状态,左心室功能处于失调状态时,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IL-6及hs-CRP水平上升。研究发现,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水平,患者心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4]。研究显示,观察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1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还有研究对比缬沙坦与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发现后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前者相比并未明显增加,证实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应用安全性[16]。本研究未在结果部分对比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是因为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相较传统ARB类药物可更有效改善心功能,控制炎性水平,可降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及病死率,获得更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左室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芥末糖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