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信息技术 助力高效课堂

2021-01-22杨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预学手段资源

杨艳

信息技术作为当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冲击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又显得畏首畏尾,怕背上重技术而轻理念的名声。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应该发挥怎样的功效才能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资源积累,扩展认知视域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一本教科书上,需要有广阔的资源背景作为支撑。对于教材中的课文,要想实现全方位、深入化的解凄,仅仅拥有现有的文本资源是无法做到的。有关于课文的创作背景、知识链接,都无法在教材中加以呈现。为此,教师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深化理解,强化认知,降低学习的难度,丰富学习的视域,落实真实的学习状态。

以统编本四年级下册《“潇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为例,教师在着力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体悟作者运用细节捕写和夹叙夹议写作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之后,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船长已经成功地将所有的乘客和船员都救出来了,作为船长的使命已经完成,为什么他不和船员们一起逃生,非要选择‘与渔船共沉’的结局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反映出学生对生命价值这一话题的思考,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甚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人物的形象感知,但仅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是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内在困惑的。为此,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先行储备有关于西方航海文化的资源,让学生了解航海文化中船长的职责与使命,认识到船长与船共存亡是体现船长价倩和担当的一种选择。

正所谓“网络无限,资源无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储备了在认知理解上可能解决障碍的资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背景,另一方面提供了多维的思考视角,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落实课前导学,摸准认知起点

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这种构建不是生硬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所能形成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原始的生活经验、内在的认知起点进行精准的摸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通过课前谈话、组织朗读、检查交流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基础学情,其弊端也非常鲜明:(1)耗时过多,难以对全体学生的学情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和摸查。(2)关注的维度不够精准,常常只能触及表面。但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手段所导致的弊端,教师可以通过导学单、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预学任务,并借助信息手段对学生的预学状态和效果进行查看,从而为后续精准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的反馈资料。

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为学生推送预学单:(l)圈画并朗读课文中的生词,并写出自己认为最有难度的一个词语。(2)朗读课文三遍,并进行一次录音,作为资料发送给老师。(3)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找出课文中一句能够揭示“狐假虎威”的语句。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完成这三项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收集、调查和分析,并精准地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借助预学中最具有难度的词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关注课文中“转”“眼”“食”的教学。(2)基于学生的朗读录音,聚焦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讲句,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在做到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基于预学单3中的要求,紧扣“假”字组织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整体性复述。

这样的目标制订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文本解读,也不是完全借助于《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建议,而是基于对学生内在学情的了解,引导课堂教学指向于学生的疑惑处、困难处,从而对课文中的资源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

三、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互动平台,推动真实学习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深入对话是多维互动的,更是形式多样的。传统教学理念下,这种对话主要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学生参与的面就非常有限,而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用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元认知体验,为学生构建更加主动而自主的学习磁场,从而形成真实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组织学生围绕着第1自然段的内容展开深入学习。首先,以文本的语言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细致辨析与感知的基础上,感受语言表达的内在魅力,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素养。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自己在阅读文本语言时所形成的内容进行多种方式的呈现,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解成果,可以是运用讲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也可以运用配乐朗诵的方式展现老舍精美而隽永的文字,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呈现上来。教师先利用课堂中的时间,让学生运用不同方式选择典型的学习成果进行赏析和点评,而在课后则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上传自己的成果,并进行分享阅读、交流评论,让每个学生的认知成果都能得到展示,为讲文学习建构起丰富而多维的交互渠道。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运用了较好的认知平台,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中上传、收集與评价的功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读成果进行展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在广泛收集和评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学生拧成一股绳,构建真实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情境。

四、运用信息技术搭建扎实平台,丰盈学习成果

高效的课堂是一个学生经历“独立学习、互动对学、群体学习、独立反思”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课堂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的终止,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展开延学可以选择与教材课文主题相同的类群文本,也可以是与写作相似的同质文本,还可以从一篇向一本去拓展

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为侧,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丰富的文本资源。但究竟该怎样拓展,应该拓展怎样的文本,以怎样的方式拓展,这些都需要教师从班级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资源人手考虑。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运用技术手段进行了一次拓展:第一次,组织学生紧扣故事对蔺相如和廉颇人物形象进行感知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教师相机拓展了关于这两个人物的其他故事材料以及历史上名人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来感知人物的形象。第二次,理解作者以三个故事串联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给学生拓展阅读了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让学生在对比中捕捉一篇课文中一件事情的内在关联以及作者的串联技巧。第三次,在结课时,教师拓展《史记》中的文言版本,让学生在文白对照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语文能力。

纵观这样的教学板块,教师允分运用了信息手段,搭建了学习的平,丰富了学生的关注范畴和认知视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将信息技术手段的作州最大化。

信息技术,对于改变当下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找准技术手段和学习之间的关联点,从而为有效挺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灌云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妍

猜你喜欢

预学手段资源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