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课中活动‘设计要领及实施策略

2021-01-22颜雪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葫芦生字

颜雪芹

“课中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中进行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课中活动”,有效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高效教学的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年龄小,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设计必要的“课中活动”可以使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学习的效果更好。那么,低年级“课中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以及如何设汁“课中活动”呢?

一、低年级“课中活动”设计要领

l.“课中活动”的设计要突出有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感性而又直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中活动”设计的时候就要站在儿童立场,设计出有趣的学习活动,以避免过多理性枯燥的分析。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文中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小鸟同答说:“我从天上来……”在教学“答”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课中活动”:拿出“答”的生字卡片,问学生:“回答问题要用什么?”学生回答“嘴巴”。教师再拿出“答”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这个“答”字的小嘴巴在什么地方,当学生找出“答”字的“口”之后,教师再出示一个人物头像(见下图).并让学生把头像与“答”字对比,说说它的笔画像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关于“答”字书写中学生爱丢短横的现象也就轻松得到解决了。

2.“课中活动”的设计要力求巧妙

在低年级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应设计形象生动的“課中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事物,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而且一个个小学生也会显得精神十足,起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在课堂导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点名字”的活动,点到名字的学生快速起立说“到”,于是大屏幕上出现一个个学生的名字。每个学生都认真地看,生怕错过自己的名字随着点名字活动的进行,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雾”字,有学生认识,有学生不认识,于是认识的学生说“雾在哪里?快出来”,其他学生也跟着喊起来,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习《雾在哪里》这一课。这样一来,有了情境活动做基础,学生自然地把雾看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这就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课中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旅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串于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一在低年级“课中活动”的设计方面,教师可以从儿童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出发,以创新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一课时,为了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些生字改成猜字谜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可以借助大屏幕把会认字集中呈现:

猜字谜:州华涌峰耸隔峡与

盲人失眠(民)三点一条河(州)前方四雁阵,纵横又偏斜(族)……

这样的识字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使学生养成了自觉对生字结构进行筛选思考的习惯,促进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升。

二、低年级“课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l.紧扣单元目标组织“课中活动”

统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对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围绕单元目标进行“课中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识字单元,安排有《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四篇课文,从这些课文的题目来看,内容相似,部属于儿歌识字内容,要求学生会朗读背诵,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儿歌这一体裁特点应是这些课文的共有目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单元整体人手,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调整一下教学顺序,可以把《拍手歌》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因为“歌”字在这一课属于一类生字),可以把一个正在打哈欠小朋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说他在做什么(打哈欠),然后把一个正在唱歌的小朋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说说他在做什么(唱歌),接下来让学生结合图片思考从“欠”和“歌”这两个生字中自己有什么发现。(打哈欠和唱歌都需要张大嘴巴)在学生对“歌”字的结构特点有了进一步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把这个单元其他课文的题目《场景歌》《树之歌》《田家四季歌》集中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课题中都有“歌”字)然后教师问学生:“这里的‘歌’字都是指唱歌吗?是指歌曲吗?”学生认为“歌”在这儿指的是儿歌。这样设计学习活动,以“歌”字贯串整个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突破了书写难点,学生对本单元儿歌的韵律结构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依据课后练习组织“课中活动”

统编本教利中课后练习的指向十分明确,要么体现了语文要素,要么与本课的重点难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课后练习人手设计“课中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把握,挺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提出来让学生依据示意图讲故事的要求。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讲故事、编故事是这一课的重要语文要素。围绕课后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听讲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边听边说会来哪些顾客

活动二:回想故事,画示意图学生结合刚才听到的故事,以示意图的形式画一画、写一写蜘蛛开的什么店,有哪些顾客,结果怎样

活动三:依据故事示意图,说说故事内容。学生们互相说故事,一个说,一个听。

活动四:发现特点,编故事想一想:蜘蛛以后还会开店吗?它会卖什么呢?让学生想一想,编一编

这样以课后练习组织学习活动,可以有效避免课堂中学生千篇一律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现象的产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编得妙趣横生,课堂精彩极了。

3.紧扣教学难点组织“课中活动”

在“课中活动”设计方面,除了围绕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进行设计之外,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就某一个学习难点设计“课中活动”一这样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如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有一段关于葫芦从长叶、开花到结果的描写,这段话看似比较简单,学生也能够读懂,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些语言描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以使学生从小能够准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呢?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两幅插图,并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插图旁边标上序号,然后看看这两幅插图对应的分别是哪两个自然段,找出与每幅捅图对应的段落。当学生从中找出对应的自然段以后,教师再以第1自然段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想一想这葫芦架上美丽的小葫芦是怎样结出来的,并把黑板上的葫芦生长的过程画出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了,“葫芦藤—绿叶—小花—小葫芦”。当学生能够把葫芦的生长顺序画下来的时候说明他们对葫芦的生长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对学生语言内化还不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黑板上的画用上“先……接着……最后……”的形式把葫芦的生长过程说一说。这样的“课中活动”形式活泼,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课中活动”是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获得真知的有效教学方法。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中活动”的设计要领,并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设计出丰富的“课中活动”这样教学,必将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龙苴中一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葫芦生字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葫芦瓜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宝葫芦
画葫芦
生字变身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