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合一:咏物诗教学的应然之境

2021-01-22吴燕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咏物诗李贺志向

吴燕梅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教捌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其中,咏物诗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成为了高年级教材的必选内容。针对咏物诗的特质,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引導学生把握咏物诗的阅读策略,提升学习诗词的能力呢?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咏物诗的体裁特点入手,形成“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的理解认知,真正提升咏物诗的教学效率。笔者结合统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一首》中《马诗》(李贺)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具体学情,紧扣认知障碍理解古诗

咏物诗有独特的创作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取与众不同的教学策略。但咏物诗首先是古诗,教师要紧扣古诗词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从基础人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大意。古诗语言简洁,在表达上具有较强的跳跃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理解不到位,将影响对古诗意境、内在事件的体悟。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和阅读古诗的能力,无须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为此,教师要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困惑处、障碍处,引导他们借助原始经验与古诗的交融、碰撞,自主解决障碍与困惑。

从《马诗》来看,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先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大漠静态的景色,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凸显大漠的苍茫、辽远、萧瑟,理解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其描述的画面难以浮现在学生的思维意识深处。教师可以相机引导:“诗人为什么会将大漠中的沙子比喻成‘雪’,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其实在理解古诗时,很多学生常常是一读了之,了解了诗句表面大意,就不会再进行深处追思。教师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由原始的理解认知层面提升到想象再现层面,让学生认识到狂风四起、细沙飞舞就如纷纷扬扬的大雪,加上月光照耀,都能折射出晶莹的光亮。

古诗的后两行“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以大胆的想象,展现了作者所期待的骑着骏马为国杀敌的动态画面。对于这两句诗,学生的理解障碍点就在于“金络脑”和“快走踏清秋”之间表达的顺序。针对此处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注释,了解“金络脑”就是古代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接着出示有关图片,让学生观察马笼头并感受其地位的尊贵,既从表面意思上了解言之所指,同时也从更深层次了解到诗人内心的渴望。最后,教师从“清秋”人手,鼓励学生对原文诗句进行凋整和重组,想象诗人在秋高气爽的秋天,骑着骏马在大漠中疾驰的场景。

教学中,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全部着力,而是紧扣学生在理解时的障碍点,教在最重要处、最关键处,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下,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依托表达方法,紧扣体裁特征强化融合

咏物诗最鲜明的表达手法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即借助于情感和志向相关的事物,将诗人意欲表达的内容委婉地展现出来,形成“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的表达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咏物诗的教学就应该紧扣人和物之间的关联,找准人与物之间的共性,在人与物的交融过程中提升学生解读咏物诗的能力。

《马诗》在表面上是描写了骏马,但其本质不仅仅局限在马上。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作者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很多学生就会在理解古诗大意之后,提出这样的困惑:“诗人李贺为什么要选择马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呢?诗人与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一问题是突破咏物诗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仅仅凭借全诗20个字是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为此教师就可以相机拓展两个方面的资料:其一,关于马的资料。马不仅仅是家畜,因为其形体高大、健壮,是古代打仗的必备品,因此马已经成为了驰骋沙场、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象征,成为了更多有志青年的代表。其二,关于诗人李贺的资料。李贺一生酷爱学习,文武双伞,堪称奇才,自幼就有着报效祖同的远大志向,但其一生都未能受到重用,最大的官职也仅是一个小小的从九品,最后郁郁而终,英年早逝。

学生在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以统整的角度来重组资料。很多学生都发现无论是马还是李贺,都是古代战场上的骁勇战士,都可以在沙场上驰骋。诗人李贺之所以选择用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主要就在于他壮志未酬的人生经历,他有报国之心,却一直没有报国之门。从这点来看,他并没有马儿幸运,因为他始终都无法像马儿一样“快走踏清秋”,这一切只能成为他内心的一种空想。因此,马儿不仅成为了他向往和追寻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他内心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看,诗人与诗中所依托的事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是随意选择,而是在综合考量了自己表达的内容、情感和志向后进行的最精心的选择。

学习这一扳块,学生不仅了解了诗中的马,了解了诗人,更为关键的是乐教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真正认识到咏物诗“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的特征,真正把握了咏物诗的基本特质。

三、依托情境设置,紧扣诗歌主题升华体验

教学至此,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古诗,洞察了咏物诗的特点,这首诗的教学就可以收尾了。从咏物诗教学的板块与结构来说,确实上述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从学生的认知体验来看,他们所形成的感知只是知识性、信息性的概念和标签,而对于诗人内心的情感并没有形成应有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鲜活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将自己想象成诗人,以己之心体悟诗人之情,激发学生将诗人内心的话语表达出来,从而达成情感认知的共鸣,紧扣咏物诗所表达的主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内在体验。

如这首《马诗》就借助马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想报效国家的急切志向,但学生仅仅停留在知晓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年轻的李贺已经身患重病,同想自己满腹才华但又碌碌无为的一生,想到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用自己最后的气息吟诵起来。此时此刻,李贺想用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内心怎样的想法呢?这一问题极具开放性,学生可以调整和借用的资源非常丰富,如针对性地运用整首诗、选择性地运用关于马儿的资料、重点运用李贺一生的生平经历……为此,学生纷纷将自己想象成处于弥留之际的李贺,并做了这样的想象和揣摩:“‘何当金络脑’?估计已经没有机会了,我这一辈子连马都不如,那么多马套着金络脑,在沙场上奔驰,而我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志向。现在年纪轻轻就要撒手人寰,一生的志向也将要消散了,于心不甘啊!”自的学生从正面人手,进行了这样的想象和体验:“生前,我怀才不遇,不能为同家效力,那就让我将自己的才华、抱负,一起带到黄泉之下,在那里我可以手持金络脑,骑着高大骏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止步于学生肤浅化、表面化、标签化的思维模式,而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诗歌深处,精心设计了可感而鲜活的情境,通过角色的置换,让学生有了深人体悟的空间,更有了表达自我的渠道,让学生能综合选择和运用课堂中所掌握的资源,真正做诗人的知音,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与古诗进行对话,深化了学生内在的体验。

咏物诗是古诗词中一个独特的类型,诗人创作有着基本的规律,阅读理解也应该有着其独特的方法。为此,教师就可以从咏物诗的体裁特点入手,让学生将诗中的“人”和“物”建立相应的联系,通过理解古诗、拓展资料、碰撞交融等思维过程的历练,真正提升咏物诗的教学效率。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统编教材特殊单元阅读的实践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jgzx19-11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三明市沙县金沙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猜你喜欢

咏物诗李贺志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李贺 “宅”出千古绝句
绑架准女婿同伤共悲: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谈志向
确立适当的志向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