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2021-01-22秦磊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押韵语文核心素养中华

秦磊

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成了一个关键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三大路径开展教学,即汉字故事解读、诵读经典、开展主题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也能够允分彰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统编本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接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采用启蒙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善于从以下一方面切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引导汉字解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汉字是一大文化宝藏,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字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记录得极为细致,能够彰显出中华儿女的生活风貌以及思维方式等。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来引导学生探索汉字的奥秘,以儿童认知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感知汉字起源、变化、构造和与之具有联系的历史、艺术等,使学生通过了解汉字从而产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低年级统编本教材是先把象形字呈现,再出现会意字、形声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关注汉字的构造,并寻找到其中暗含的文化内涵,利用多元化的形式为学生展现这些汉字的构造,帮助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时,教师通过较强的画面形象刺激,带领学生对“田、力、男”这几个字进行观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男”这个字的组成,发现这个字是由“田+力”构成的。随后,为学生介绍“力”的原型为古代农具“末”,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男人的基本职责便是下田耕作。接着,展示“男”字,为学生介绍“男”字演变过程。

形象思维是低年级学生的特征,所以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以图画着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挥想象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契合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以全面的角度认识汉字。

二、组织经典诵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统编本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文本,这些经典文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誦读,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在古诗词格律当中,韵律属于一大基础要素。押韵不仅能够让古诗词在吟咏以及背诵上更加简单,还会使作品具有音韵美以及节奏美。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朗诵古诗词,体会古诗词在押韵上的美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获得一定的感受,随后试着寻找在古诗词内押韵的诗句,最后为学生传授与古诗词格律有关的知识。

如在教学《石灰吟》一诗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指导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中末尾一字的音律特征。学生通过诵读了解到,这首诗读起来朗郎上口,进而寻找到第l句、第2句、第4句的末尾一字均押韵,为此,学生感受到押韵所带来的和谐美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其他类别的诗词,考虑各类诗词在押韵上的差异,学生发现不同类别的诗词,其押韵特点也存在差异。律诗和绝句押韵相对严谨,通常情况下,一首诗仅柏一个韵脚可以押,而古风则没有这么严格,甚至还会产生换韵的现象。还有学生观察到,许多诗词仅押平声韵,如《石灰吟》的“山、闲、间”都为阳平和阴平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上声字、去声字完成这些字的替换,然后试着诵读。在替换过后,学生意识到这一替换使得诵读极为拗口,诗词也不再具有和谐美。此种教学方式令学生在诗词押韵上体会颇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关于古诗词韵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部分知识。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尤为关注和谐的美感,所谈到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便是追求和谐美的体现。而韵律能够让古诗彰显出和谐的美感,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韵所带来的和谐美,进而领略和谐美作为传统文化的要素的风采。

三、开展主题活动,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秉持着实践与理论同样重要的原则,不但要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价值,而且需要将课外实践的作用完全发挥。遵循课标强调的实践性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实践可自效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如,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涉及节日风俗、中国姓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姓氏歌》《端午粽》等。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学生思考以及探究的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在文化的立场上设计主题活动,组织学生由课内前往课外,由教材延伸到生活,通过文化的形式传承文化,令学生借助活动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节童谣》中所谈到的春节传统习俗大扫除、炒瓜子等已经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距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来自节日的风俗,进入到浓郁的节日氛围之中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以“春节”为主题的活动。

(l)讲“春的故事”。收集和春节相关的故事,如“年的故事”“为什么守岁”“什么是闹元宵”等,以春节小故事为主题让学生表演或者介绍自已的故事,以此来体会春节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

(2)闻“春的味道”。旨在让学生能充分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在活动中可以邀请自己的家人一起参加,与他们一起从腊月二十三过到大年初一,感受每天需要完成的活动,过一个特别有特色的春节。在亲身感受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世界正在不断变化,时代也在更迭,新的节日风俗将会替代旧的风俗。让学生细细思考活动,并想一想在春节到来之前,还可以做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鼓励学生自主创编新年歌谣。

(3)唱“春之曲”。教材利用歌谣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简单明了的介绍,这种形式内容通俗、容易理解,而且较为短小精致,音韵和谐,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熟悉歌谣,并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去查找一些关于春节歌谣的内容,如“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新年到,放鞭炮,噼里啪啦真热闹’等,这些以春节为主题的歌谣,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我国的地域广阔,每个区域有自己庆祝春节的方式,进而使学生理解更多的节日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是帮助学生构建起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渠道。教师需要把握好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塑造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自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基础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妍

猜你喜欢

押韵语文核心素养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