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司马光》为例谈小古文教学

2021-01-22沈晓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司马光古文文言文

沈晓娟

在统编本教材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类篇目占有很大的比例,小古文笫一次出现在于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名为《司马光》,较之人教版小古文第一次是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我们不禁疑惑:虽然《司马光》篇幅短小,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起来还是存在不小的难度,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学这第一篇小古文呢?

一、立足教学起点,锁定教学目标

l.为三年级学生而教

教学之前,心中要明确本次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再那么差,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小古文,对他们来说肯定陌生而遥远。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不可拔高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可提过多的学习要求,更不能往深处教。本文选自《宋史》,有关创作的背景、司马光的生平事迹等点到即可,让学生知道司马光写过《资治通鉴》这本书就够了。对于什么是文言文,只要有个大体的认识,不用强灌概念,不然反令学生心生厌恶。

司马光比较有名,大多数学生在学前已经听长辈讲起过他的故事,所以理解故事内容应该不成问题,教学关键就落到了“会读文言文并体悟文言文语言的奥妙”上。针对学生对古文既感新鲜义觉陌生的情况下,我是这么导入的。

师:同学们,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你从哪里听来的?

师:在几百年前的一个晚上,月光如水,凉风习习,一位奶奶也在给她的孙儿讲司马光的故事呢,你听——(播放音频《司马光》)

师:听懂了吗?我看到有些同学有疑惑这个故事,我们没法一下子都听懂,因为老奶奶用的是文言文(板书),也叫古文。它句子短,但每个字里都藏着丰富的意思。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遥远的宋朝,来认识这位古代的小朋友吧。

通过聊天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了解,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再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与平日里听到的不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融合单元整体目标

这篇小古文位于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物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单篇课文教学不能脱离单元教学目标。所以我把“感受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美好品质”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在板块教学中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把“清楚地讲好这个故事”作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并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发现古人是如何描述一件事情的,又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把单篇课文教学融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中,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灵活而不离核心,才能牢牢把握住教学的度。

二、追求诵读层次,实施板块教学

l.古文教学,“读”占鳌头

朱熹在《熟读精思》篇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宝,特别是古文、诗歌类的教学,我们更应当让浓浓的语文味贯串整堂课的始终。为了读好这篇小古文,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诵读:层次一——读准、读通;层次二——读出节奏;层次三——读出韵味。在层次一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较难读的后鼻音字“瓮(weng)、迸(beng)”,采用把字送回图片中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与游戏中掌握字的读音,理解字的含义。

本文的学习要求中提到“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倘若只是干巴巴地让学生跟着我读课文,难免会令学生觉得枯燥无趣。为了让学生读好课文,我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一个个圈出来,再利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只要住人物后面稍作停顿,文章的节奏就出来了。如“群儿戏于庭”,教师念“群儿”,学生念“戏于庭”,念着念着,学生就知道要在人物后面停顿了。停顿得当,韵味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所谓熟读成诵,并不是千篇一律地读,也讲究梯度上升。我先让学生圈出人物读,然后配上插画读,之后在插画上只留下人物读,最后只留下插画读,变着法子让学生会读古文、爱读古文。

2.古文之钥,游戏习得

三年级是一个转折期,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三年级学生还不能完全摆脱低年级的影子,故在小古文教学初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小游戲的形式,让学生逐渐喜爱上学习小古文。

(l)猜一猜。让学生通过想象,并根据故事情节猜一猜对某个词的意思的理解。如在教学本文的关键句“光持石击瓮破之”一句时,我让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形,情况十分紧急,而司马光才7岁,所以我们猜测“持”的含义,不是拿,而是搬。

(2)演一演。在《司马光》一文中,动词是理解这篇小古文的好助手。所以我设计了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表演其中的一个句子,如“一儿登瓮”“光持石击瓮破之”等等,学生在演的过程中不仅尝到了表演的快乐,还理解了句子,更能感受到古文用词的凝练、表意的丰富。

(3)辩一辩。陶行知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我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化为故事中的人物,思考:“倘若你也在花园里一起玩,你会怎么做?”这个开放式的提问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们玩一次头脑风暴,在思维的碰撞中去感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思考,这样学习小古文是充满乐趣的,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感、陌生感也会得到驱散。

3.板块学习,交相辉映

板块的设置,需要聚焦一个核心,通过若干个小任务的达成,实现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故环节的设计,除了一环扣一环之外,应该体现板块化。一堂课,达到哪几个教学目标,设计哪几大块内容,应该是整堂课的显性线索。知识的传授,技巧的习得,应当在每一个板块之中得到具体而充分的体现。我设计了三大板块:读、演、讲。我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们熟读成诵,通过演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讲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升。三个板块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步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妙体验之中。

三、组织群文阅读,提升学习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古文只是其大海中的一粟而已。而小古文言简意赅、故事生动、内涵丰富,乃中华悠久文化的传承之作。故在点燃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火苗后,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推荐一些故事性强、容易读懂的小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

1.课堂比读激趣

课堂上教学完小古文之后,我趁热打铁,出示相关小古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迁移学法,感受异同。如在教学完《司马光》后,我出示了《道边李苦》,两篇文章的主题同是智慧少年,学生可以对比课文,感受少年的智慧与机敏,借此也引导学生对照自身,自省自勉。

2.课外主题积累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在课外进行的。故我也布置了学生自行阅读同类题材的小古文,如《曹冲称象》《杨氏之子》等,在课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和感受。此外,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我们还可以自选文本进行有机组合,如,小学生喜欢小动物,可选《猫捕鱼》《猫斗》和《龟兔竞走》三则小古文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们在阅读动物间有趣的竞争中感受文言文的简练与精妙。

3.互读小组共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班级里建立了阅读小组。开展“我读小古文”“我讲小古文”“我画小古文”一种形式的活动,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当然,故事的推荐要有一定的规律。如,可以题材一致,每次的推荐要量少而精,并提供个别字词的注释,学生们才能在阔读中获得自信,在交流中享受成功,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欲望,才能一步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小古文的教学是一个难电,更是一个趣点。我们一定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多变,让学生与小古文的相遇成为一场美丽的遇见,促使学生爱上小古文,爱上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艳

猜你喜欢

司马光古文文言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称象
嫦娥奔月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