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年级习作的阅读教学策略

2021-01-22李飞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竹节品味词语

李飞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要求中指出:“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掌握书面讲言的主要形式,能让学生积累到大量的知识并内化吸收,再通过习作的形式外化表达出来,体现出学生的语文水平。纵观高年级学生学习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经历了较多的课堂阅读,但是在习作时还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把习作和阅读有效地联系起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研究,探索出“一读二品三创”的方法。下面就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为例,谈谈开展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反复朗读中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课标要求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诗篇美文等都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其中最基本的当属词语的积累,它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丰富的词汇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而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去博采众长,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竹节人》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玩竹节人的乐趣,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学生非常感兴趣。如“风靡全班”写出了玩竹节人这个游戏在班级中非常盛行的程度;“威风凛凛”写出了竹节人膀大腰圆的模样;“别出裁”表现了同学玩竹节人时与众不同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虎视眈眈”则写出了老师对学生沉迷于游戏而耽误了学习的愤怒……这些词语的运用使捕写的场景栩栩如生,反复朗读以后,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站在了教室里观看竹节人打斗的场景。课文中描写竹节人的精彩词句还有很多,如读到“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根据句子所描述的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句子,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手舞足蹈”,如此,学生就掌握了把一个词语的意思具体表达出来的方法。文中描写竹节人打斗的精彩语句主要集中在第9-16自然段,讓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后反复朗读,如竹节人搏斗时“没头没脑地对打着”,卡住时只能“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写得生动而又形象,这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不需要教师生硬地强加给学生去分析,去记忆,只需要学生充分地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就能理解这些词语。接着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其他的词语来形容竹节人,学生同样热情高涨,马上凋动出自己的原始积累,想出了很多词语来形容,如机灵的竹节人、勇敢的竹节人、骁勇善战的竹节人、呆若木鸡的竹节人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用心听,又动脑想,还动口书,真是收获颇丰。

意义识记的效果要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深刻得多,由于学生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这些词语,因此在以后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时,学生就能熟练而准确地加以运用。

二、在仔细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词句

统编本教材中的课文各具特色,诗歌以和谐的音韵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范式,各类美文以精彩的描写为学生展现了语言的魅力,经典故事以蕴含的道理为学生带来了思想的启迪……抓住文中“闪光”的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指向习作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竹节人》中的第1、2自然段是作者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回忆“一件新鲜玩意,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因为玩具的有趣,所以才会在班级中盛行,甚至全校盛行,“有趣”是“迷上”的根本原因,“迷上”是“有趣”的高度升华。仔细品味这两个自然段,“有趣”“迷上”成为引领全文的关键词,奠定了全文愉快的感情基凋,也预示若文章将围绕这两个词进一步展开。“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这句话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课桌的破旧,从“裂缝像黄河长江”中可以看出当时学习条件是多么的艰苦,但是“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一句不但没有让人读出作者委屈难受的心情,反而从“正好”一词中感受到了作肯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机会进行“穷中取乐”那份窃喜与满意。竹节人的模样在作者的笔下也十分“迷人”,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竹节人跟健美小伙子做对比,生动有趣地写出竹节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为了让竹节人更显威风,作者还对竹节人进行了更多的装饰,如“手上系了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等,简洁的语句生动地勾勒出竹节人“神气”的外形,夸张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在仔细的品味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运用这些词句的匠心所在。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仔细品味这些词句,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独特用心,在品味中加以体会,学生对如何描摹物体就有了更真切、更准确的领会。

三、在仿写创作中教会学生遣词造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的书多了,学会的习作知识也就多了。阅读教学就应该指向习作。最容易的就是引导学生仿写创作:提取课文中学生最乐意领悟又易于运用的习作方法,教师在课章上给学生具体明确的指导,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创作,迁移运用所学到的遣词造句的习作方法。

《竹节人》中捕写学生玩竹节人入迷的句子特别精彩,如“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一圈黑脑袋”指的是围观的同学,这是采用了借代的手法描写观战的人多,反映了观战的同学部很投入;“攒”的意思是“聚”,表现了同学们围聚、簇拥的状态,表现出竹节人打斗的热闹氛围。作者采用的不是正面描写同学们的专心入迷,而是通过“攒着观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等细节,从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了才知道上课”的事实等方面进行侧面描写,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表现出“我们”对斗竹节人的入迷的状况。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通过描写观看同学的样子来引起读者的好奇:这些同学究竟看到了什么有趣的场景?竹节人是怎么打斗的,竟然让这些同学忘了这是上课时间?再如,课文最后写“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禁不住诱惑偷偷地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就在“我们”垂头丧气、抱着侥幸心理去寻找可能被老师扔到教室外面的竹节人时,意外地发现老师居然在办公室里偷偷地玩竹节人,这也从侧面描写了玩竹节人的“有趣”。在迁移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来写一写生活中的场景,如经过激烈的角逐以后小明同学在学校运动会赛跑中获得了冠军,此时小明的心情肯定非常高兴,那么怎么来描写小明喜悦的心情呢?引导学生从侧面捕写周围的环境来烘托:红红的太阳高高挂,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清风微微地拂过脸庞。这些侧面捕写都可以很好地烘托出人物快乐的心情;还可以通过描写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掌声等场景侧面描写小明取得好成绩的快乐。

每篇课文都有多种表达方法,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所有习作方法的迁移训练,但是通过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进行指导,“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的。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奥秘,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仔细品味引导学生感悟词句,仿写创作教会学生遣词造句。学生带着习作的思维去阅读,一定能轻松地习得“输出”语言的本领。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大禹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妍

猜你喜欢

竹节品味词语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找词语
“竹节人”中说“趣味”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