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合下的高校体育教育定位

2021-01-17邵锦梅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思政价值

邵锦梅 李 雷

(1.华北理工大学 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20年10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坚定执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参与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使高校体育教育成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的奋斗者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体育教育更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达到“以体树人”。因此系统性进行改革,建立和完善体育课内外思政融合育人路径,既是新时代教育对高校体育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四位一体的立体多元结构

课程思政的融入就要求体育教学结构和内容的变化,也就是把体育教育本身具有的深刻内涵通过整合融入将体育常识的传授、体育技能的掌握、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塑造、综合能力培养进行多元统一,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的立体多元结构。但是现实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往往由于高校、教师将体育教育中原本不能分离的四者进行了割裂,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建立四位一体的立体多元体育教学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四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它从更高层面要求体育教师要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积极探索体育运动能够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方式的契合点,通过合理的技能学习与体育精神传递相结合,将体育教学内容、体育精神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通过体育项目的学习和体育精神的传递来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触动思想认识并引起共鸣和真实感受,通过感受和共鸣来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回应他们的困惑,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课程思政和体育本身的文化价值内涵要求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重新定位

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新时代的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里面,体育是教育的基石,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应在人的发展的角度重新对体育教学进行定位,从而进行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化、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体育课程实施的多样化、体育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全方位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还原体育教育“实有”价值,把身体教育上升为生命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就是全民的体育,体育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有着极其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随后的时间里,我们的体育教育理念和认识长期都被定位在“身体教育”的层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体育教育应有的价值高度。但我们通过对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分析,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绝对不仅仅是身体教育,体育教育通过改革、建设和完善,完全可以赋予体育课程“生命教育”高度上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体育使人的生命更有保障。如体育教育教会学生掌握游泳技能,提高身体基本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和进行安全、自救、互救教育等,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第二、体育让人的身体更加健康,生命更有质量。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常识,养成良好和科学的生活习惯,增强了体质和健康水平,强化了健康教育,做到了防治于未病,从而使大学生的身体更健康,提高了生活和生命质量。

第三、体育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通过体育教育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知道什么是体育精神,在运动和学习中培养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等体育精神,传递主流正能量,使他们更能有勇气、有责任感和有精力地为社会、民族和国家做贡献,在奉献中充分感受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鲜活人生。

因此,我们从“生命教育”的高度看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意义,更能凸显体育的地位和价值。

(二)还原体育教育“实有”价值,把学校体育教育的终身体育观上升为人生体育观

目前我们对体育教育的主流认识里大都理解为学校体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并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和拥有健康,是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和奠定基础。但是通过对体育文化内核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分析,这样的价值定位既不能够完全契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不够深远。从服务于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于幸福而健康人生的发展角度看,学校体育实有的价值还不仅仅局限于“终身体育”,而是有更高的价值即服务于大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活动的“人生体育”。

第一、新时代教育全面育人宗旨要求对学校体育的实有价值深入地分析和实践,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他今后的人生态度,因此将其价值定位升级为“人生体育”。通过学生参与运动后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智商和情商,培养正直、坦荡、光明磊落的主流道德;在学习过程和体育运动表现、表演和竞赛中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拼搏与坚持,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第二、通过体育教育传递体育精神,在学习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更能够通过运动参与和体验进行健全的人格塑造,尤其是通过体育教育将体育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从而对其人生的全过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提倡学、练、赛的结合,这个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在学、练、赛的过程中技能学习与掌握,还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团队合作、勇于挑战、公平正义等体育精神融入与培养,而体育精神在大学生思想认识内的印记会延伸到大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提供助力。

因此我们应该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更有高度、更有意义的人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来重新对高校体育进行定位,把体育课中的终身体育教育定位上升到“人生体育”的高度,强化“人生体育”的高校体育价值。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思政正是要通过深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文化与精神价值,把体育课显性教育内容与隐性教育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知识、技能传授高质量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全面育人的作用。必须对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通过课程目标的层次化设置、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编排,到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呈现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因此建立具有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育人体系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思政价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真正的体育精神
真正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