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21-01-17林凌敏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发展教育

林凌敏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3164)

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员素质提升、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公众的物质财富变得丰富化和多样化,社会公众对精神财富的追求愈发迫切,同时伴随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接受教育,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成为社会大众的首选。国家也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并于1999年开始实施了大学扩招,能考上大学,能读一所好的大学不再是少数人的梦想。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沿着两个方向不断发展,一个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精英化培养,以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为宗旨;另一个是为制造工厂输送职业技能熟练的操作员工,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宗旨。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后者,一方面满足了大多数学生升学就读的愿望;另一方面解决了我国一线工人紧缺的现实困境。[2]从这个层面来讲,高等职业教育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更加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是一致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办,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人才智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识到,高校在地方落脚生根,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应愈加紧密,地方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资源和平台,高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源。如何让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学界重要研究课题。[3]作为高校,我们所要探讨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出谋献策。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和切入点,提炼出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 阻碍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因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教育具有强大的服务社会功能,只是这种功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系统梳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因素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发挥,导致其工作机制运行不畅,或者发挥得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无竞争力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在现行条件下,我国目前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学科门类。从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来分析,高校获得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依据是学校规模、学生人数。这就促使高校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以建设综合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层次低的学校选择升格或兼并之路,中专院校努力升格为大专院校,大专院校尽力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选择兼并其他高校。在现行拨款政策引导下,学校有增加和扩大学生规模的动力,开辟新学科、增加新专业成为学校追捧的建校模式。正是这种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导致大量的专业难以就业,大学生就业难不时见于诸报。[4]麦可思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9年高职(专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法律事务、汉语、初等教育。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迫使高校做出相应的改变,淘汰不合理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新专业。

2.2 教育教学改革不足,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面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公众对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教育主管部门和不同层次的高校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始终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远远满足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更新换代的频率由之前的按年计算,演变为后来的按月按周来计算。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由于软件开发的周期大为缩短,以前是需要好几年才能推出一个软件,现在或许只需要一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当学生正在学习office2003时,在市面上就已经推出了office2007,如果教学课程不能与时俱进,“学有所成”的学生马上就被社会所淘汰。

2.3 师资建设落后,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充分说明了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硬件方面(高楼大厦),而在于软件方面(杰出人才),大学最宝贵的资源就是老师,只有一流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世界级名校的成长经验无不在验证这条真理的正确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教师不能把自己禁锢于“象牙塔”之内,而是应该与校外积极的互动沟通交流。现实情况却是,教师经常游离于社会和企业,只关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少之又少,解决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同时也缺少平台和锻炼机会,教师工程能力欠缺一直是阻碍高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主要问题。

2.4 支持政策缺乏,产学研效能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制定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横向项目等重视程度不够。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是以他(她)发表论文数量、级别,申请了多少项国家、省市级别基金项目,有多少项发明专利或授权专利等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估的,而这些评价指标直接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薪资等级、职务级别等方面直接挂钩,导致高校教师缺乏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的勇气和动力。[5]还有一些高校仍固守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初级教育目标阶段,没有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的号召,为高校教师搭建好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也没有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机制,也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没有平台支持和政策激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导致高校不少有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躺在”专利局的纸上,坐等科研成果失效,这种浪费现象在不少高校不断上演。

3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对策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每种职能的产生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重点探讨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服务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中地,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场所之一。为了科学有效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相关工作。

3.1 专业设置推动产学研快速发展

尽管目前高校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综合型大学,但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核心学科、核心专业,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窘境,这是高校追求“大而全”、“面而宽”的建校方针的结果,这也是高校被很多教育人士饱为诟病的地方。[6]客观来讲,学校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积淀的长河中,放眼全球知名高校,无论是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还是剑桥大学,都有着数百年的建校历史,都有世界级的学科作支撑。是否每一所大学要成为名校,成为享誉中外的名校,就一定要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呢?答案是否定的。高校在立足于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紧随科技创新发展前沿,以创建高水平建设大学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前沿学科,以学科发展引领高校全面发展。西湖大学成立于2016年,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聚焦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逐步形成了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2020年我国在《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高校的数量来看,西湖大学跃居第13位,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打败了很多百年老校,成为高校发展史上的奇迹,也成为其他新建学校学习的楷模。

3.2 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而应该踏踏实实地付诸于实践。高校不能以象牙塔自居,目空一切,被动地接受与社会的联系。原来的一本课本、一根粉笔、一把尺子、一块黑板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的“单向填鸭型”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放低姿态、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淘汰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要,尤其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课程思政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持续改进的工作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换代,同时还要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整合。[7]尤其在面对大量“00后”大学生时,一定要将最新的教学资源呈现出来,要将文字、视频、声音、图片等有机组合,形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优质教学课件,紧紧抓住新时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不断推行讨论式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加强师生互动性,由原来的“教师主导,学生为辅”逐渐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形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创互进的局面,使理论和实践得到相互补充和促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进入职场奠定扎实的基础。

3.3 师资建设打造产学研优秀教师团队

图书馆、教学楼、实验设备、教学设备等有形物是高校发展的基本配置,属于学校的“硬件”,而师资、大学章程、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等无形物,属于学校的“软件”。学校的硬件的更新换代建立在大量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只要有大笔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成建设目标。而学校软实力的提升则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尤其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提升要几十年甚至于数百年的积淀。师资作为高校最宝贵的资源,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是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导致一些普通高校想通过“挖人”的方式实现快速提升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吸引、留住、用好年轻且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始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这需要高校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学历提升、海外高校研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途径来全面提升其能力和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主要的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制订合适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措施、有方法,分批次派遣教师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进行学习和锻炼,为政府、企业解决科技下乡、招商引资、工艺革新、流程再造等实际问题,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打造“双师型”师资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3.4 评价体系改革为产学研保驾护航

规章制度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高校要全面梳理已有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倡导“两条腿走路,共同进步”的发展策略。[8]改变原来对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横向项目等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把产学研版块纳入职称评定、薪资等级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考评,切实把教师的产学研成果与其个人利益挂钩,以利益驱动来引导教师投身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分配时,要从制度上加以引导,对教师争取来的横向课题提取较低的管理费,让教师对课题经费有更多的支配权,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和实惠。甚至于可以考虑对抽取管理费的横向项目,通过补偿设备费的方式予以补足差额。在职称评审时,可以考虑设置社会服务型职业资格系列,重点考察教师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在行业内规模企业任职和实践的经历,横向课题到款额度,授权发明专利等考核指标。让主要从事产学研活动的教师同样有职称晋升的渠道。同时,高校产学研合作主管部门在教师和企业间起到沟通桥梁纽带作用,将学校的法律、财务、经济等学科的专家组合成产学研合作谈判组,以学校的名义跟企业谈合作,为学校争取更多更大的利益,解决以往单个教师团队与企业谈合作时,出现因能力不足(法律、财务等知识欠缺)而利益受损的情况。坚持科学技术参与分配原则,要让高校教师从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中获取收益,尽量减少一次性买断的方式,而以技术入股的方式长期获得收益。

4 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版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员素质提升、科学技术进步等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职能最大化,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各方的全力合作,全情投入,从顶层设计、制度规范、运行体制、工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学研发展教育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国外教育奇趣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