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2021-01-13李大庆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教学

李大庆

摘要:从深度学习视角检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改革的良方,成为当下的要务。适切的学习任务是阅读教学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任务达成必须借助精准的方法,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学习活动的展开必须有充分的时空,而评价又是检视学习效度的标尺。任务、方法、时空和评价四个要点,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共同推动阅读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阅读教学;深度学习;逻辑链条

何谓深度学习?施茂枝教授在《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一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学习主体围绕明确的任務,有意识地应用教师教的或自己习得的合适思维加工工具(路径、方法、技巧等),高强度地参与信息加工,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提升并力求效益最大化,同时能较好地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分享思维加工的成果,并依照一定标准对过程和结果作出恰当评价,能将所使用的工具迁移应用于完成后续任务中,能运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从深度学习视角检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改革的良方,成为当下的要务。阅读教学要实现深度学习,需落实任务、方法、时空和评价四个要点。

一、前提:适切的学习任务

有深度的高质量学习,必须是有价值的学习,适切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其前提。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既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先导。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设计,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阅读能力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关于阅读的总体目标,第一句话就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多年来,由于存在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表述望文生义的理解,“指向表达”成为阅读教学的某种标配或常态,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无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阅读素养的低下。那么,阅读能力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施茂枝教授在《小学语文质量监测阅读题命制初探》一文中,将阅读能力总结为“检索与复述”“了解与转述”“解释与推论”“概括与整合”“欣赏与评价”“审辨与反思”6个层级,明确了12个要点,这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第二,切合学段和学生特点。阅读能力中的“检索与复述”“了解与转述”是基础性能力;阅读生成文本意义,而文本意义正是主要通过解释与推论产生的,所以“解释与推论”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概括与整合”是基于对各种信息的提取以及对整体的分析、综合、归类、抽象,初步判断后进入深层阅读理解的基础和关键。“欣赏与评价”“审辨与反思”指向高阶思维。各种能力彼此交汇、互相融合。事实上,阅读能力要素的培养,各学段都有涉及,只是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难度要求而已。在实际教学中,要以2011版课标的学段目标为依据,再结合学情,设计任务。

第三,把握不同课文特点。课文是训练阅读力的主要资源。在能力要素培养方面,不同课文各有各的优长和价值,有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有的值得更多地“欣赏与评价”,有的具有“审辨与反思”的思维因素,教师要准确把握。

第四,敢于审视编者意图。解读教材是与编者对话,既然是对话,就要把自己放在和编者平等的位置,既要领会和尊重编者意图,又不能放弃独立思考。确实不当的编写内容,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纠偏,而且要利用这一难得的资源,训练学生的审辨能力。

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青山不老》,教材中明确的阅读要求有二:一是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二是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生成文本意义的过程,这是阅读的本质。而文本意义的核心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文章的主旨。2011版课标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第三学段阅读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主旨。综合考量编者的要求、学生的领悟能力和一课时的学习时间,可设计三项学习任务:一是梳理老人创造的奇迹和创造奇迹面临的各种恶劣条件,这是培养概括与整合能力;二是品读老人的言行,体会老人为绿化家乡而坚持不懈的奋斗情怀和终身奉献山林的崇高精神,重在培养解释与推论能力;三是领会课堂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这是培养欣赏与评价能力。

二、关键:精准的阅读方法

真正的深度学习状态要建立在能学和会学的基础之上,单有清晰明了的学习任务并不能成就学生的真学习和深学习。明确学习任务固然重要,但任务的完成必须有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来导引。授学生以“渔”,使其自主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目前,阻碍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瓶颈,正是有效的学习路径和方法的缺失。

真正有效的阅读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有的教师长期把找重点词句、做批注写体会、边读边想当作基本的阅读方法。这其实混淆了问题的现象和本质。因为阅读是复杂的人脑内部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始终伴随阅读的全过程;阅读是思维活动,找画重点词句和批注体会等行为是思维结果的外显,而非思维本身。有效的方法导引,要教给学生内在的思维路径和方法。如果没有内在思维路径和方法的支撑,不仅体会没有着落,而且连正确勾画重点词句的学习都无法实现。虽然边读边想中的“想”也是思维,但这里的“想”如果没有思维路径和方法的支撑,便是天马行空,终归于虚无。

教师明确思维的路径和方法并加以导引,是最有效的示范,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思维是高度抽象的活动。有的思维方法可以外显于名称或条理化表达,这类方法可以在示范中加以归纳并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容易掌握并能快速举一反三,有立竿见影之效。有的思维方法比较抽象,难以明确命名和清晰表达,甚至只能意会。正因为如此,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更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其直观,以期达到降低理解难度的效果。

情境想象、还原对比、联系生活是解读叙事性文学文本的主要方法。以《青山不老》一课的第二项学习任务为例,为了让学生领会人物精神,教师可以抓住句子“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引领学生体会:你已经退休的爷爷奶奶和其他老人是怎么生活的?文中的老人和你熟悉的老人在生活条件方面有什么不一样?而文中的老人又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方可体会老人不从天命、勇于吃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紧接着,教师对解读文本的方法加以提炼总结,并让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描写老人其他言行部分的解读,如“拒绝享福”“资助村民”“随时献身”,挖掘出老人不从天命、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保障:充分的学习时空

多年来,“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教师中心”的惯性依然顽固地存在于大多数课堂中。教师真正的教学功力不是自我风采的展示,更不是强势地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把课堂的中央让给学生,自己则在幕后辅助和成就学生的学,让学生拥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和思考空间,从而进行有深度的学。教学中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构筑充分的学习时空,要切实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设计精要的问题。大量无效课堂的产生都是因为教师设计了过多琐碎、浅显、重复、没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问题。课堂上看似师生问答积极,实则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思维含量,使得问和答都停留在表层。学生学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仅严重空耗精力,而且长久如此,会消磨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一种情况,有的教师也追求问题质量,尽力把问题设计成逻辑严谨的问题链,但由于问题链的环节过多、过细,造成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过多,学生不堪重负。这也是深度学习之大忌。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时空,首先要牵住“问题设计”这一“牛鼻子”,把握好问题设计的两个维度,一是精准,二是适量。以《青山不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这种奇迹的?从中,你体会到老人的什么可贵精神可以永存?同时,要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还要把握好课堂上学生动口和动手的时间配置。课堂固然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但也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學生沉潜,让个体不受干扰地动脑、动笔,营造深度学习的空间氛围。这是深度学习更为重要的条件。

二是制作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旨在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并验证学习效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是大班授课制长期存在的难点。如果无法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深度学习就成为空中楼阁。实践证明,学习任务单的制作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是调动全体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借助学习任务单,将一节课要完成的学习项目事先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课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动笔时间,完成后的学习任务单就是学习结果的直观呈现。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设计也十分讲究:一是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清学习任务;二是要提示思考问题的路径、方法和步骤,较为复杂的问题还必须提供更为明晰的支架,这些都是完成学习项目的工具。以《青山不老》为例,学习任务单有三项内容:(1)梳理老人创造的奇迹和创造奇迹面临的各种恶劣条件;(2)默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老人精神的语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体会老人的精神,并完整地写在学习单上;(3)领会课堂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如此,每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支架的运用灵活度、学习效果的达成度,都可以从学习单上得到验证。此外,学习任务单还具有学习成果的交流、分享和纠偏修正功能。课中乃至课后,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在交流中彼此纠正、互相借鉴,在分享中共同提高。这何尝不是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又一重要手段?

四、标尺:明晰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检测深度学习成效的“断后”环节。课堂上,在学生借助和运用学习任务单所提供的学习工具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必须组织评价活动,形式包括师生评、生生评和自评等。通过评价,学生在彼此对照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长和自己的不足,往往能在顿悟中体验到“柳暗花明”,从而进入学习的更深层次。这既是对深度学习的检验,又是深度学习的继续。评价效果并不取决于评价环节本身,而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定。如果标准缺少或随意,师生间、生生间你说我评,有来有往,表面上民主自由、各抒己见,实际上所评多是个人喜好,无的放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评价不仅空耗学生的学习时空,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造成严重干扰,甚至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明晰的评价标准是展开评价的前提条件,否则,评价活动不仅会虚化为走过场,甚至会对深度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评价标准又该怎么确定呢?答案是,把标准和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一并考虑,在明确任务、指导方法、搭建支架的同时,将评价标准无痕地渗透进去。学生对学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学、学习结果有什么格式要求和用什么方式来呈现都清清楚楚时,评价标准自然就心领神会。

落实《青山不老》一课第二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并总结学习方法后,可以出示分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学习,具体内容为:默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老人精神的其他语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体会老人的精神,并完整地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这样的学习任务单,既清晰地指引了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又包括明晰的评价标准:一要找到能体现老人精神的语句;二要用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三要完整地写下体会。学生内化了评价标准,就可以自行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努力让自己的结果符合要求。待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就可以出示根据三项学习任务细化的标准组织评价活动,让学生知晓自己完成了哪些任务、还有哪些不足、可以借助哪些方法弥补不足等。

适切的学习任务是阅读教学走向深度的基础和前提。任务达成必须借助精准的方法,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所在。学习活动的展开必须有充分的时空,而评价又是检视学习效度的标尺。任务、方法、时空和评价四个要点,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共同推动阅读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征[J].语文建设,2021(2).

[2] 施茂枝.小学语文质量监测阅读题命制初探[J].语文建设,2019(16).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