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道德引领,渗透品德核心素养

2021-01-12石吕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石吕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一是要了解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要了解如何进行道德引领,渗透品德核心素养教学。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道德引领;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公民素養,而这一核心素养又呈现在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实践力这四个二级核心素养指标上。

一、结合概念与体验,提高思辨力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时,需要学会从抽象的角度思考命题:这个命题成立不成立?从概念的角度分析,当下探讨的内容与定义是否相符?学生只有正确理解自己正在探讨的命题或概念,才不会在学习的时候出现歧义。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探讨的概念及命题的内容是什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体验与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把知识与体验相对应,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以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衣间是公共场合吗?”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是难以从抽象文字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公共场合”。此时,教师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思辨力的构成要素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

1.信息处理,发现观点冲突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词典、教材找到“公共场合”的定义。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他们不能理解这一概念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符合这一概念的例子,比如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4S店、咖啡馆、酒吧、茶座等,让学生归纳出这些例子中空间使用的共同特征。学生结合抽象化的概念和具象化的例子,就初步理解了概念。

2.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近似的概念或相反的概念来理解概念的意思,比如与“公共场合”相反的概念是“私密场合”,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公共场合。

3.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学生需要应用一套科学的逻辑来形成概念,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了解公共场合是场合概念的一个分类,在生活中,不是只有公共场合及私人场合,还有一种场合叫半公共半私密的场合,比如有些咖啡店里专门设有一片空间,而这片空间的布局会告诉其他人,请求他们不要靠近或打扰,这就是公共场合下的一个半私密场合。

4.反思和修正的能力

学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对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甚至存在错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交流,完善对知识的理解。结合以上学习过程,学生就能理解“试衣间”是商场为客户开辟的一个私密空间,在这片私密空间内,客户的隐私得到了保护。

二、协调个体和环境,提高调适力

调适力探讨的是处理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素养,环境包括他人和集体。学生只有具备调适能力,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妥善处理关系,然后结合自己的目标有效解决问题。当前,大多数学生从小生活在小家庭的环境中,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不复杂,并且通常父母非常关爱自己的子女,小学生在家庭中很少需要协调与他人的关系。然而,学生始终要长大,家长也不会无限制、无止境地包容孩子,于是学生与家长之间会产生摩擦;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他们会与他人接触,也与他人之间产生摩擦。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调适力,学生就很难与他人形成和谐的关系,而不良的外部环境会影响学生成长,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调适内部冲突和外部环境,培养学生的调适力。

以教学“读懂彼此的心”为例,学生平时漏字、错字现象多,教师让学生练字,妈妈却认为孩子的字写得不好。妈妈的误解让孩子很不开心,却找不到调适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

1.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自己不开心,不开心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想要传递一个什么信息而妈妈却无法接受呢?学生表示自己想告诉妈妈自己只是错字、漏字多,妈妈却固执己见,不听孩子的想法。

2.找到内部调适的方法

学生首先可以进行“隔离”,即不要跟妈妈正面冲突,可以先听听音乐,或写作业,把不良情绪进行转移,等到心情平静以后再面对这件事。其次,学生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他可以告诉妈妈,自己坚持的事情是什么,在这些事中,学生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练字,可以承担什么样的代价或给出什么样的承诺,学生认为用自己的方法可以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如果自己没有兑现承诺,那么自己会与语文教师沟通。最后,学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接纳妈妈的意见不代表不爱妈妈,只是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找到外部调适的方法

首先,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同时要求对方也控制情绪。比如,学生要告诉妈妈,您的意见我知道了,我要去思考,请不要再说教。其次,学生要学会沟通。比如,学生可以应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应用写小卡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还要学会聆听,比如要听听妈妈的想法、期待等。再次,学生要学会提出请求,让他人帮助自己不是羞耻的事,但是不能强行要他人帮助自己。比如,学生可以向妈妈请求,给自己一段时间证明自己。在这期间,妈妈不要再对练字的事提出意见。最后,学生要具有“人我之分”的心态。即学生要了解,虽然自己可能会尽最大的诚意与外部沟通,但是外部环境却是不可控的。当学生无法与外部环境沟通成功,无法获得帮助时,学生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而不要依赖他人。

三、强化认知水平,提高信念力

信念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然而它呈现的内容不止如此。信念力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指当学生认知到某件事物,并坚持自己的信念时,会用技能去实现自己的信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体验相关知识,通过内化再次强化自己的信念。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把固执己见和信念力混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坚信某个观点,坚持某个立场不改变,那就是信念力。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念力,什么是固执己见。

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教学为例,教师用帮助一名学生解决追星的心理障碍来理解什么是信念力,什么是固执己见。某学生迷恋某一个明星,然而该明星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看到与自己共同迷恋明星的伙伴一一“脱粉”,觉得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此时他怀疑,为什么自己的信念力不被人们认可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问题:

1.分辨,并且接受信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坚信的是什么?是坚信一个人身上反映出来的美好品质,并要保护这种美好的品质,还是坚信那个明星是永远不会错的,只要有人说他错自己就反对?学生表示自己坚信的是前者,是人就会犯错,明星也会犯错。

2.反应,强化调适力

学生需要面对的是坚信自己迷恋的明星是一个美好的人,而人们却说他违法乱纪了,两种认知差异会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学生需要从心理上去调适这种不良反應,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环境,不能逃避。此时,学生要做好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

3.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此时,学生需要全面收集信息,学生可以去解读自己不了解的信息,而不能一味否定自己看到的信息。

4.性格化

这是指学生可以应用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来面对问题,或者应用柔性的态度面对问题,比如依法举报,就是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人们越能够弹性地面对问题,并且能够给出正确的决策,那么就越能有效贯彻自己的信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固执己见,那就是不分对错,依然固执。而面对自己真实的需求、真实的环境,能够应用自己的理念、知识、技能贯彻自己的信念,这就是信念力。

四、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实践力

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然后结合理论调整实践的策略,以此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科学实践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科学制订实践流程,然后有序、高效地进行实践。学生通过一次又与次参与活动,可以积累实践经验。以教学“弘扬优秀家风”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以下步骤进行实践:

1.确定行动动机

即为什么要开展这一次实践。学生认为开展实践活动,是为了了解自己家的家风,这些家风给家庭成员带来了什么影响。

2.制订行动目标

学生制订的目标是对长辈进行一次访谈,了解家风,并在班中交流分享,它制订了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宣传方式。

3.匹配分析力

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一目标,或者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达成目标。

4.策划力

学生需要确定活动方法,推进活动完成。学生在网上找到了访谈调查表,然后应用访谈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家风。

5.执行力

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推动活动进行。比如,学生需要和长辈沟通好交谈的时间、地点,约定好访谈的内容,然后需要排除各种障碍,让访谈活动顺利进行。

6.评价力

即学生需要评价这次访谈活动是否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

总之,核心素养应是教师教学引领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了解如何开展核心素养教学,并且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案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够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佳妮.基于小学品德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以“自主发展——珍爱生命”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06):116-117.

[2]孙民.研究品德核心素养 完善课程理论体系——小学德育一线教师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09):14-16.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