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脉生痰核”理论下顺气匀血法在动脉粥样硬化初期治疗中的应用

2021-01-05张闰蕾杨惠民杜雅薇吴圣贤

环球中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论治医家汤加减

张闰蕾 杨惠民 杜雅薇 吴圣贤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期病理基础[1-2],As的治疗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As是动脉内膜损伤后经历脂质聚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积,继而发生斑块内出血、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3-4]。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脂质的沉积是导致As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5-6],因而以降脂为主的“脂质学说”,在As防治中得以重视并应用[7]。现代医家通过化痰药降脂和改善脂质代谢的研究[8],将“痰”与“脂质”紧密联系起来,并得到重要的理论支持[9-10]。可见,从“痰”论治现代脂质代谢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

本课题组多年研究中医药防治As,认为As属于中医“痰核”范畴,逐渐形成了“脉生痰核”理论,构建了理法方药、分期论治框架[11]。该理论框架将As分为“痰核始生(内中膜增厚期)、痰核已成(稳定斑块期)、痰核坚化(斑块钙化期)、痰核腐化(易损斑块期)、痰核溃破(斑块溃破期)、痰核复生(再狭窄期)”6期[12]。本文将介绍“脉生痰核”理论的源流和发挥,重点论述“痰核始生”(内中膜增厚期)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

1 As以“痰”为核心病机

As病情复杂,表现多样,虽然中医文献中无As的具体概念,但据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征,散见于中医“偏枯”“胸痹”“中风”“眩晕”“头痛”“痰证”“痛证”等病的记载中,而不单指其中一种病症[13]。现代医家从其形成机制将其归为“痰浊”“血瘀”等范围,也有医家认为该病应属“脉痹”范畴,但从“痰”论治As得到了大多数医家的认可。

中医将“痰”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二类,其中“有形痰”如《医碥·杂症·痰》中描述“伤风咳嗽,痰随嗽出,频数而多”[14]。而“无形痰”则如《灵素节注类编·辨脉平病死旺之象》中的描述“尺肤不温,而脉兼滑数,是内有风痰,如中风之类也”。现代影像学的进步,使得As斑块在动脉内膜中的发生发展有了直观体现,众多医家也在中医从“痰”论治As的探索和实践中,摸索出由“无形痰”到“有形痰”的转化。

2 As的“痰核”新说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认为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痰核”相似,但又有所区别。《丹溪心法》云:“百病多有夹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又云:“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皆痰也。”[15]As斑块的形成和症状特征与痰核流注相符。《仙传外科集验方》云:“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16]

中医外科认为宿痰失道,则生“痰核”。在颈为“颈生痰核”,在臂为“臂生痰核”,在舌上为“舌生痰核”,在眼睑为“胞生痰核”,在乳房为“乳生痰核”,在阴茎为“茎生痰核”。外科体系下的“痰核”属“冷痰”,流散于皮里膜外,因所发部位不同而得名。有别于传统“痰核”“脉生痰核”的发病部位在脉道,而非接近肌表的皮里膜外,如“脉生痰核”发于颈部则称“颈动脉粥样硬化”,而“颈生痰核”则为“瘰疬”。但现代医学观察到斑块发生于动脉内中膜并向膜外生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皮里膜外”相呼应。同时,“脉生痰核”的发病特殊性也使之较传统“痰核”的病机更为复杂,《灵枢·百病始生》云:“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17]《丹溪心法》云:“痰挟瘀血,遂成囊窠。”[15]“痰核”生于脉中,与血相伴,“痰”从血中来,因而病机多有“痰血互结”,在治疗时不仅要从“痰”论治,也要考虑活血祛瘀。

3 “脉生痰核”的辨证论治

“脉生痰核”理论可以总结为,As的发生发展与“痰核”相似,“痰”的病理因素贯穿始终,其核心病机是宿痰失道。因此As的辨证论治重在“痰核”,历代医家已经对“痰核”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思路。《外科十三方考·十八问答》中言:“痰核仅一、二相连……毒痰毒血,只有二大原因,俱以行痰、顺气、软坚、开郁之法治之。”[18]总结外科典籍中“痰核”的治法,以行气、化痰、散结、开郁为主,兼顾行气、活血、健脾、利湿等,其中尤以化痰散结为重。因此外科治疗“痰核”的常用方药与中医化痰散结法的经典方剂,都能为“脉生痰核”理论下As的治疗提供宝贵经验。

本课题组通过文献积累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脉生痰核”辨证论治体系,将As分为以下6期:(1)痰核始生期(内中膜增厚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此时可见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有脂质沉积,是“痰核”初结于脉壁,应予荣卫返魂汤加减,以期气血和顺,化痰散结;(2)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此时痰瘀互结,多已形成稳定的斑块,应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加减,以期斑块消退,或控制斑块发展;(3)痰核坚化期(斑块钙化期):病机为宿痰失道,兼有瘀热,此时痰核形成日久化热,耗气伤津,坚化形成钙化斑块,应予内金钙化散加减,以清痰散结、化石消斑;(4)痰核腐化期(易损斑块期):病机为宿痰失道,毒聚不散,气血衰败,形成易损斑块,应予托里稳斑汤加减,以清热解毒,益气固本;(5)痰核溃破期(斑块溃破期):病机为瘀毒互结,化腐成脓,斑块破溃,治疗予四妙勇安汤加减[19],解毒祛腐,活血通脉;(6)痰核复生期(再狭窄期):现代医学中As已经有了先进的外科介入疗法,但复发率依旧较高,此时病机为外伤血瘀,应予加味复原汤为主,后改用内消软脉汤治疗。

4 As初期治疗以顺气匀血法为主

对于As的治疗,根据“脉生痰核”理论指导的辨证论治,本文着重讨论As初期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As初期的病机为“宿痰失道”,此时病情较轻,是气机不畅所致血液和津液凝结为痰,因此重在行脉中之气,《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17],治疗时应顺气匀血,兼顾益气活血,化痰散结。

荣卫返魂汤加减方,又名顺气匀血汤,取意于明代医家杨清叟的《仙传外科集验方》中的经方——荣卫返魂汤,由何首乌、当归、木通、赤芍药、白芷、茴香、土乌药、陈枳壳、甘草等组成,具有和气匀血,扶植胃本,荡涤邪秽等功效。《仙传外科集验方》中提到:“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故也。夫气阳也,血阴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夫血气和畅,自无他病;气行不顺,血化为痰;痰复失道,则血气衰败,不能为脓,但能为肿硬,理必然也。”[16]

荣卫返魂汤加减方,由生晒参、当归、川芎、郁金等中药组成,其组方思路在于顺气匀血。As的“痰核”虽生于脉中,已属血分,然气为血帅,《医贯·血症论》中言:“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20]因此本方先以生晒参为主的益气药,补益元气以固本,既是为了顾护正气,也是为理气药开道,使理气药能有的放矢;再用当归、川芎等理气和血药,养血和血,行血化瘀,是方药取效之根本;最后用郁金等理气化痰药,行气解郁以散结,是化解“脉生痰核”的重要一环。

此方妙在以当归、川芎为顺气匀血之配伍,两药名曰佛手散,出自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历代诸多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生化汤、当归芍药散方中也可见这一药对。当归偏养血和血,川芎偏行血散血,二药每相使配对同用,可增强活血祛瘀、养血和血之功。此外,二药润燥相宜,当归之润可制川芎辛燥,川芎辛燥又防当归之腻,祛瘀而不耗伤气血,养血而不致血壅气滞[21]。《本草汇言》中云:“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也。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22]本方遣药不多,配伍有序,攻补兼施,可灵活运用于临床As初期的治疗。

5 结语

《医述·痰》曰:“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23]中医对“痰”有着深刻的认识,现代医家也将化痰法广泛应用于As的治疗和预防[24-25]。“脉生痰核”理论得益于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能够直观的发现动脉斑块,以取象比类法归结为“痰核”结于脉道。“脉生痰核”理论有别于单纯从“痰”论治,是将中医外科的丰富的“痰核”体系运用于As的辨证论治,与之相随的“痰核”体系中大量方剂也可以尝试As的预防与治疗。这种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现代疾病纳入到中医传统疾病体系中,是中医研究创新的重要一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随着现代医学对As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医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从不同角度治疗As,如刁雅静等[26]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可归于中医“脉痈”范畴,治疗上可采用类似于中医痈病的治则,即清热解毒、疏通气血。本文通过梳理中医“痰核”的理论源流和病机治法,以“脉生痰核”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析As的病因病机,构建六期辨证论治框架,提出以化痰散结作为治疗大法。着重探讨As初期的治法方药,以顺气匀血为基本治则,自拟“荣卫返魂汤加减方”为主方,以期为临床治疗早期As提供系统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论治医家汤加减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