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2021-01-05白颖暴雪丽高思华

环球中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素问情志道家

白颖 暴雪丽 高思华

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标志着中医学正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思想,而春秋战国则是中医理论及思想迸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时期。道家思想同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故又称老庄思想。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汲取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大流派的思想,而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重大,故而素有“医道同源互生”的说法。

道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法自然”,即对自然的尊崇和顺遂;二是“虚无无为”,也就是“道为无为虚”,对恬淡虚无、宁静淡泊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格调,同时也是对清心寡欲、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的推崇;三是“冲气以为和”,源于道家的中和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对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四是“崇阴尚柔”,这是老庄思想的独特特色,以柔为贵体现了生命的活性和持续性,保持柔的状态是对抗衰老的重要方法。此外,道家思想中尚有十分浓重深厚的“贵生”特点,《易传》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对生命的珍视是道家养生观之滥觞。

中医养生以保健防病、延年益寿为目的,有护精气、调起居、适寒暑、节饮食、活筋骨、畅情志、慎房事等多方面内容。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道家哲学密不可分,老庄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虚无无为”“冲气为和”“崇阴尚柔”等都对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和原则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

1 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是“道”? 《道德经》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自然规律,而正是这种自然规律长养了万事万物[1]。顺应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关键内核,也乃宇宙万物正常运转的根本。顺其自然本质上就是要遵循万事万物的天然本性,不强行干涉和妄然违背。“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理论影响十分深远,中医“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因势利导”等思想和主张均来源于此,奠定了中医养生观的基调。从道家哲学指导下的养生观来看,养生即是修道的过程[2]。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医养生学范畴中,主要可以归纳为“顺时养生”和“顺处养生”两个方面。

1.1 顺时养生

顺时养生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与四时之气的和谐统一,顺应四时而养生;二是人与昼夜轮转的和谐统一,顺应一日之内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养生。《内经》根据四季变换和节气规律,提供了一套与时相应的、具体的养生方式,涵盖了人们的日常起居、饮食喜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可谓对四季养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诠释。

《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一日内昼夜轮转、阴阳消长规律的论述,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顺应这种规律而作息,则阴平阳秘,违背这种规律,则阴阳失衡,百病丛生。

1.2 顺处养生

顺处养生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注重人与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即因地制宜,根据地理方位和天气物候的差异指导养生,再者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强调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地理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释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多有体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地理环境的差别造就了迥异的生活习性,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也随之不同[3]。而顺处养生就是结合各地的特点,避免地理因素上的弊端,调整饮食结构,从而“得其所宜”。另一方面,良好社会环境和融洽的社交关系也是顺处养生的重要内容,和谐愉快的社会环境有益健康长寿,而紧张压抑的环境或突发重大变化都会给人带来身心双重创伤[4]。

2 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思想

2.1 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为无为虚”,提倡恬淡无为的生活方式。清静是对心境和精神境界的界定,而无为是对行为举止的约束和要求。事实上,道家所崇尚的“无为”和对虚静状态的追求,仍然是对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倡导,是对“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实践[5]。只有清心寡欲、神不外驰,才能逐渐体会暗合道妙的境界,深层次感知自然之道的本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内经》中许多主张和文字表述均体现了“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的态度。如《素问·阴阳印象大论篇》云:“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由此可以看出,“志闲而少欲”是虚无无为、淡泊宁静的具体践行方式。老子认为:“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度追名逐利、终日追求物质有害无益,是疾病的根源。而“无为”的养生原则即是要养精守神,少私寡欲,清净淡泊,虚无无为,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2.2 阴阳和合的平衡之道

《道德经》中的著名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语道破了阴阳间对立互根、相互依存消长而又相对平衡的关系。“一上一下,以和为量”,“调理四时,太和万物”。《淮南子》:“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中和观来源于道家,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摄生保健到为人处世再到治国齐家,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致中和”的体现,可见其地位之崇高。阴阳交和也是《内经》养生的原则性内容,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中和状态才是万物化生根本。《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说:“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灵枢·木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2.3 崇阴尚柔的生命追求

《道德经》十分推崇阴柔之道。例如,书中有多处词语将属性为阴的字词前置,如“阴阳” “牝牡” “雌雄”等;再如,道家喜欢用水、赤子等象征柔弱的词语来喻“道”,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误故几于道”[6]。老子认为,柔是生命的正常状态和活力的象征,只有保持“柔”的状态才契合摄生之道,故其言“人之生也柔软,其死也坚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牝恒以静胜牡”,“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家的以柔克刚也影响了中医养生理念,《内经》中就有对保养阴气之理的深刻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阐述阴阳关系,“阴在内,阳之守也”,阴精需要阳气的守护。《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阴精所奉其人寿”,说明对阴精、阴气的保守是通往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可见阴气容易损耗,因此更需要保养呵护[7]。这种“崇阴尚柔”思想也为后世重视真阴、补阴等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医养生范畴中的许多养生功法、导引之术、太极拳等,也都是以柔中带刚为特点。

3 道家养生诸法简述

3.1 导引吐纳调整脏腑气血

导引吐纳作为古时候的养生术,是一种由意念引导肢体动作,再配合呼吸的健身方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现代的气功疗法[8]。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就绘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而到了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戏”对导引术式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导引按摩,即肌肉的伸展和肢体的运动,讲求“三调合一”,即调身、调息、调心相互结合,从而内外兼修,达到摄生之目的[9]。呼吸吐纳则以调息为主,有疏利气机,调整脏腑气血的作用。道家十分重视导引、吐纳的养生和治病作用,《庄子》中将导引呼吸作为养生的关键[2]。《庄子》中有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受此影响,中医应用导引、呼吸吐纳、按跷等手段养生保健、治疗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华佗的五禽戏到孙思邈的“老子按摩法”,再到“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调息养生,都是中医摄生调养、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3.2 静心节欲返归淳朴本真

根据道家“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的思想,养心、养神贵在一个“静”字,也就是心无杂念,淡泊宁静[10]。老子提倡“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更进一步强调对自然的崇尚和顺从,主张不能“行为物役”,其在《庄子·外篇》中提出:“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听,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内经受其影响,同样将减少私心杂念、返归淳朴作为养生之道,认为如此方可修炼心性,使生命回归本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便是对静心养神实践方式的具体阐释。而“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房事,也要节制对名利、钱财、美食、音声的过度追逐,做到“静以安身,和以保神”,如此方能心平气和、持盈保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3 舒畅情志养护调摄心神

精神调摄向来是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11-12],对情志的梳理调畅不仅可防病保健,也可治病调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举痛论篇》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情志养生始于《内经》,又于后世逐步发展,其间受道家思想影响颇多。道家提倡“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养神、宁神的摄生观,也渗透到了中医情志养生中。比如,《庄子》中有:“虚无恬淡,乃和天德。”而《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也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道家的精神调养基本奠定了中医情志养生的思想基调。同时,后世许多在情志养生上有重要影响或拥有著名论著的医家,往往也是道家思想的践行者。例如葛洪,他在《抱朴子·养生论》中说:“多思则神散,多念则神劳,多奕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焦枯。”认为情志过极令全身脏腑功能受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再如唐代孙思邈,既是名医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千金要方》是中医学经典著作,内有篇章专论养性,对情志养生有独到见解,他提出的“十二多” “十二少”等见解推动了情志保健的发展。健康的定义早已不局限于躯体没有疾患,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完满良好的状态[13]。现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心理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数不断攀升,由情志不畅而致病者愈来愈多。如若能做到孙思邈所言“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则通达了情志养生之要领,做到了较高境界的心灵养护。

3.4 食饮有节调养精气精神

饮食调养即是根据人的体质、所处环境和时节,调整饮食内容和结构,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称为“食养”。如果食物与药物相互配合,一同入膳,制作成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功能性膳食,则成为“药膳”[14]。中医食养历史悠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中医还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将既可入药又可作为食材的品类纳入,广泛用于食养保健,《内经》中就载有8首药食并用的方剂[15]。道家对饮食调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习惯,包括饮食量、进食时间等;二是对五味的功效和食疗作用的阐释。首先,道家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东晋葛洪曾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避免过饮过食是道家的饮食规律和习惯,这种饮食习惯的倡导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饮食有节”。饮食有节要求人们不仅要合理搭配饮食,还要注意进食的时间、分量、饮食卫生,克服口味偏好,防止过饥过饱等[16]。其次,道家也充分认识到饮食五味的调养作用,在《内经》饮食养生理论上的投射体现为对“谨和五味”的尊崇。唐代孙思邈强调饮食要“知食宜”,还在《千金要方》中设立“食治”篇,并有“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等著名食疗言论,可见对食养食疗的推崇与重视。元代丘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也有对四季五味调养不同脏腑的详细论述。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多将食疗作为养生治病首选。此外,道家还有炼丹、服石等养生方法,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证明许多“仙药”“金丹”多是有毒的化合物,已然淡出了道家食养的主流。

4 结语

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对中医养生观有重要启发。道家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而且衍生出多种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式方法。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引申出一系列养生哲学,正是在这些养生观念和理论指导下,才涌现出导引按跷、呼吸吐纳、静心节欲、调畅情志、饮食疗养等诸多养生方式。其中“道法自然”思想更是贯穿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始终。中医养生所追求的就是“精、气、神”与“形(机体)”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思想融洽无间。

中医养生观继承了道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对中医养生方式方法的挖掘和深入理解必能有助于摄生保健、益寿延年。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的当下,这种注重自然之法和内在精神调摄的养生观值得后学者继承,并创新出更繁茂、多元的养生之道。

猜你喜欢

素问情志道家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