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从新病入络论治

2021-01-03张惜燕何伟胡勇邢玉瑞

中医药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络脉脏腑病机

张惜燕,何伟,胡勇,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自2019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爆发至今,我国疫情已得到控制,中医在抗击肺炎的狙击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纵观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基本符合“新病入络”的病机发展规律,现从“新病入络”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和辨治,为临床提供指导。

1 “新病入络”概述

《素问·皮部论》篇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一般来说,病邪在体内的发展大致经历由皮毛→络脉→经脉→六腑→五脏的传变。此为常规“新病入络”,所侵犯络脉多为体表阳络,是病邪深入初步的病理阶段,故多表现出肺卫之证,病情轻浅[1]。然若“新病”病邪深重,如疫气、虫兽所伤等,邪气成为发病的主导因素,则如《临证指南医案·温热》曰:“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胞络中,震动君主,神明欲迷”。病邪直接入络,损伤脏腑,此络即叶桂所谓“脏腑隶下之络”,多为“阴络”,从而表现出一系列脏腑络脉病症,传变迅速,病情深重[2]。新冠肺炎病属中医学疫病范畴,感受疫气是发病的直接原因,疫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共性特点,发病之后迅速出现肺、心、脾胃、肝等脏腑症状,甚至死亡,符合“新病入络”的病机发展规律。

2 感受疫气,新病入络,是为病因

中医认为,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导致其发病初起即可“新病入络”,发病具有自身特点。

2.1 一气一病,首重湿毒,直中肺络

就新冠肺炎临床所见,无论是发病初期之轻症还是后期重症、危重症,舌苔偏黄还是偏白,均呈现出舌质淡胖齿痕、舌苔厚腻腐坏之湿浊征象。部分患者发病之初即伴有周身倦怠、纳差恶心、便溏便黏等脾虚湿困之症。王怡菲等[3]研究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素特点,结果表明湿邪为主要的病理特点,贯穿疾病的始终,湿毒壅肺为本病的核心病机。姜良铎[4]认为新冠肺炎患者快速出现肺实变,肺中如大水泛滥之势的主要原因为肺脾气虚,不能摄津,导致水液外渗,湿邪弥漫。另外,有学者从武汉地区降雨多、湿度大的气候特点出发,认为新冠肺炎的发病与湿密切相关[5]。然而,单纯湿邪不足以引起病情进展如此迅速、病情危重之疫病,必有湿与疫毒之“毒”性相合,而成湿毒疫,乃为新冠疫气发病之首因。王玉光[6]认为湿毒为本病核心病机,湿毒可损伤阳气,或蕴热化热,进而肺肠同病,逆传心包而表现为危重症。湿毒疫气侵犯人体,直损肺络,患者出现发热、或不发热、咳痰、周身乏力等临床症状,肺部CT影像炎性改变,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典型表现;舌苔多腻或薄或厚,其色或黄或白;甚者病患胃中秽浊之气蒸腾于舌,苔如积粉[7]。湿毒疫气损络贯穿疾病全程。

2.2 寒热分化,燥痰瘀生,毒损络脉

目前,就新冠肺炎病性是为寒、为湿、为热、为火的争议较大。诸学者从自身临床所见做出判断,并立论进行辨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然而出现病性差异的原因不外有三:地域因素、病患体质因素,以及病情所处不同阶段,故而出现寒、湿、热、火等证,皆统一于湿毒疫气损络。潘芳等[8]认为本病病机为湿毒盘踞,可有寒热从化,易于影响气机升降,可耗伤正气、化热、化毒、夹寒、夹瘀。新冠初感,湿毒为首,湿可夹寒,或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或重浊黏滞,阳气郁遏,皆可出现寒湿疫气,临床以恶寒肢冷、甚则寒战、苔白厚腐腻或白腻为鉴别要点。若病初湿与热合,或湿郁化热(火),湿毒蕴热,亦可出现湿热疫气,临床见发热面红、咳嗽痰黏,苔薄黄或黄厚腻。湿毒入络,损伤肺络,又湿聚成痰,或疫毒化火,炼液成痰,痰阻肺络,肺失宣降,则见喘息憋闷,咯吐大量黏冻痰。湿盛燥亦盛,湿邪弥散,津液不能正常气化输布,脏腑津液亏虚,表现为肺燥脾湿、燥湿相兼的外在表现[9],或大肠津亏,燥结便秘等。另外,疫毒化火,热灼营血,阴血不足,血行滞涩;或痰浊阻滞致瘀,损伤肺络,迫血妄行,见喘憋胸闷,皮肤斑疹,舌质暗,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等升高,甚至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危险[10]。可见,湿毒疫气可寒化为寒湿疫,或热化为湿热疫,又能生痰生瘀、化火化燥,表现为毒性暴烈,络脉受损。

3 疫毒损络,移皆有次,是为病机

依据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11]中医治疗的三期九证,其病机演变规律大致经历了“新病入络”“疫毒损络”“络虚失养”的过程,病位由肺至脾胃、心、肝、肾等,移皆有次。

3.1 医学观察期:新感疫气,络气失和,表里两感

新感湿毒疫气,侵袭体表阳络,络气失和,表现为周身乏力,甚至疼痛;营卫失调,卫气闭郁者出现发热,以中、低热,或午后发热,或身热不扬为主;湿毒疫气经口鼻直接侵袭肺络,可致肺络失和,表现为鼻塞、流涕、干咳、少痰、口干等;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胃与肺以络相连,故肺络失和影响胃络,见腹胀痛、纳差、轻微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者有不发热而迅速出现肺部症状者,或潜伏期未出现肺部症状时,已先有脾胃相关症状及苔腻[12]。多由于疫毒之气暴戾,传变较快,可直接进入临床期。医学观察期多数患者出现症状时间短、程度轻,经治疗均可痊愈。

3.2 临床治疗期:湿毒诸邪,痹阻络脉,动血传变

新冠肺炎一旦确诊,则进入临床治疗期。①轻型、普通型:湿毒侵袭,肺络痹阻,诸邪内生。轻型包括寒湿郁肺、湿热蕴肺两证,在发热、咳痰、乏力、肌痛的基础上出现胸闷、憋气,可兼消化道症状的进展,如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黏腻不爽。普通型包括湿毒郁肺、寒湿阻肺两证,憋闷气促、咳痰等症进一步加重。湿毒疫气痹阻肺络,以咳嗽咯痰、胸闷气促等肺部症状明显,胸部影像学呈淡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由局限性、散在分布逐渐融合或伴有实变[13]。湿毒疫气亢盛,既能生痰生瘀、又可化火化燥,出现痰瘀阻络,或肺燥脾湿、燥湿相兼之诸症。张福利等[14]总结认为湿疫疠气具有“初病即在肺络”的病机特性,因此新冠肺炎早期可见痰湿壅盛肺经或兼轻度肺络阻滞之咳嗽有痰、或痰湿阻结肺络之干咳少痰,及至后期痰湿夹瘀闭塞肺络,咳嗽消失,病情进展。可见,轻型和普通型的病机演变为湿毒侵袭,肺络痹阻,诸邪内生。此时经及时治疗,向愈几率较大。

②重型、危重型:脉络瘀绌,耗血动血,脏腑传变。对本身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类型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或精血亏虚之老年患者而言,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常多发为“络脉闭塞”之重、危证。临床重型新冠肺炎分为疫毒闭肺、气营两燔两证,危重型见内闭外脱证。此时双肺密度弥漫性、广泛性进一步增高,可见“白肺”[13]。疫毒化火,损伤脉络致瘀;或痰湿阻滞、气滞血瘀,以出现咯痰带血、发斑疹,或吐血、衄血、舌暗红或见瘀斑等动血征象为主要特点。疫毒之气损伤肺络,疫气随血播散,损伤全身脉络,以肺络为中心,延及脾胃、肝肾、脑,出现诸并发症。毒损肝络,胆汁不循常道而见黄疸;毒损肾络,水湿泛溢,出现尿少、浮肿;脑络损伤时,可见烦躁、神昏、谵语等神志异常症状。正如七版方案所描述的肺脏、脾脏、肺门淋巴结、骨髓、心脏、血管、肝脏、胆囊、肾脏、脑、胃等多脏腑受损[15]。发生脏腑传变的病机要点在于“久病入络”,脉络瘀绌,耗血动血。此时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3.3 恢复期:正虚邪恋,络气虚滞,气阴两虚

及至恢复期,邪气日久伤正,正气虚弱,或药用辛散燥烈,耗伤气阴,均可致正邪相恋,病势迁延。以气短乏力、纳差、呕恶、痞满、便溏、舌淡胖、苔白腻等为主症者属肺脾气虚证,肺脾络气亏虚,虚气留滞,虚实夹杂,气虚为主[16]。以乏力气短、口干、纳差、低热、便秘、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等为主症者属肺胃气阴两虚证,疫毒炽盛,耗气伤阴,气阴两虚,络脉失养[17]。另外,若邪气炽盛,灼津炼液成痰,亦可在肺脾虚损的基础上见痰阻气滞,血行不畅,痰瘀互结之证,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胸痛,痰黏滞难咯出,或痰中带血、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18]。此时出现肺纤维化、肺部病灶不易吸收,是络气虚滞,虚实夹杂,邪实为主的痰瘀痹阻肺络证。恢复期总以络中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百骸失于荣养为主要病机。

4 综合辨证,防变防传,是为治则

依据新冠肺炎各期的主要病机,其治疗当以“治络”为核心,因时、因地、因人综合辨治。

4.1 分期论治,络为核心

湿毒疫气侵袭人体发为新冠肺炎,从新病入络→疫毒损络→络虚失养的疾病发展过程始终以络脉病变为核心,治当尽早化湿毒、解热毒、祛瘀毒以通肺络,围绕“解毒通络”综合辨证施治[19]。医学观察期“新病入络、络气失和”,病位主要在卫表和肺系,治疗当以祛邪和络、通调营卫为法,药用麻黄、桂枝、生姜、细辛、藿香等行气和络。临床治疗期轻型、普通型“肺络痹阻,内生诸邪”,常以化湿解毒、祛邪通络为治疗大法,病位主要在肺,药用薏苡仁、苍术、草果、槟榔、葶苈子、橘红等祛湿利水通络;重型、危重型“脉络瘀绌,脏腑传变”,病位由肺延及脾胃、心、肝、肾等脏腑,治疗常在祛邪解毒的基础上兼凉血活血,药用生地黄、知母、赤芍、玄参、牡丹皮、连翘、大黄等清营凉血、祛邪解毒通络[20]。恢复期“耗气伤阴,络虚失养”,病位主要在肺和脾胃,临证治以益气养阴、补络通络为主,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或沙参、麦冬、五味子、西洋参等以补为通,可配以藿香、砂仁、丹参、赤芍等理气活血药,通补结合。

4.2 尽早治络,截断传变

疫毒致病,传变迅速,具有初期侵袭体表阳络,迅速传入脏腑阴络的特点,故以“新病入络”为病邪传变途径。临床可未见明显表证即传至脏腑,治疗针对新病入络,当尽早治络,截断传变。李红蓉等[21]研究认为,痰、瘀、热(毒)等病理产物壅滞气道,损伤血络,血络瘀阻,治疗的关键在于祛除病邪并早期干预阻止疾病发展,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正体现了先证用药,截断病势的早期干预思想。研究证实,由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组方的连花清瘟胶囊,可明显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咳嗽、乏力、气促等症,减少疾病向重症发展的比率[22]。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辛味药辛香走窜,能行气通络。连花清瘟方中方中麻黄、细辛、藿香、鱼腥草、薄荷脑味辛,辛散行气通络;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黄等清营解毒通络,气络血络兼顾,佐证了“尽早治络”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价值。

4.3 表里同治,奏效乃捷

新冠疫毒侵袭人体,亦可出现轻微表证,由表及里,表证虽不甚明显,仅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但依据病邪入侵途径为体表、口鼻,亦当重视解表。叶天士《温热论》言:“温邪则化热最速”“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疠气传变迅速,表现出的临床表象常滞后于疾病本质,故依据病机变化,在解表之时同时治疗里证,既能先安未受邪之地,未病先防;又可先证用药,既病防变[23]。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第七版,均对确诊病例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24]。方中麻黄汤、五苓散相配,既能祛寒邪闭阻之表实证,又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麻黄射干汤温肺化饮,下气祛痰,配以杏仁,宣降相因,宣肺平喘。另外方中柴胡、半夏、黄芩、生姜组成小柴胡汤的基础,和解少阳,祛半表半里之邪[25]。全方集解表、祛湿化痰、温阳利水、和解少阳于一,表里同治,奏效乃捷。

5 小结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的发病、病因、病机均符合“邪气初期侵袭体表阳络,迅速传入脏腑阴络,病情急骤”(新病入络)的发展规律。湿毒疫气侵袭人体,随病情进展,可寒热分化,或内生燥痰瘀邪。疫毒之性暴烈是“新病入络”发生的前提条件;“直中肺络,表里两感”是“新病入络”发病的首要特点;湿、毒、燥、痰、瘀等邪气痹阻肺络是新冠疫气“新病入络”的必经阶段;从络气失和到脉络瘀绌,络脉损伤是新冠疫气“新病入络”发生脏腑传变的主要途径;络气虚滞,气阴两虚是新冠疫气“新病入络”病机发展的必然转归。总体而言,新冠病毒侵袭人体的发生发展过程以络脉为核心,故其治疗亦以络脉为关键,分期论治,和络、通络、补络。在“新病入络”理论的指导下,治络为核心主要强调尽早治络,截断传变;表里同治,奏效乃捷。临床实践证明,现有的疗效较好的方药均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对新冠肺炎“新病入络”病因病机的认识。创新认识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从“新病入络”论治,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络脉脏腑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