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去宛陈莝”理论内涵及应用研究进展

2021-01-03郑剑李勇于青侠乔伟孙妲男

中医药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利水素问瘀血

郑剑,李勇,于青侠,乔伟,孙妲男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去宛陈莝”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所论述,对于其理解历代医家颇多释义,综合文献总结主要指活血祛瘀治水之法。“去宛陈莝”理论提出疾病日久见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之病机,应注重活血化瘀,去除沉积之瘀滞之邪,才能达到血行以水行的目的。此理论的提出为临床多种慢性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将《内经》“去宛陈莝”理论内涵及应用研究综述于下。

1 “去宛陈莝”释义及理论内涵

1.1 “去宛陈莝”释义

“去宛陈莝”出自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原文所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灵枢》和《素问》认为“菀陈”是固定词,不可拆。《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此处“菀陈则除之”与“去宛陈莝”同义。王冰[1]注:“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黄帝内经太素·知汤药》亦云作:“去宛陈,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据缺卷复刻本《黄帝内经太素·九针要解》[2]注曰:“宛陈,谓是经及络脉聚恶血也”。宛,或释菀,或释郁,或释蕴。菀陈,为瘀血,“去宛陈”,译为祛除日久蓄积而成的郁积,它不仅为攻逐水邪,而且也可释为祛除郁结于体内的瘀血,此种释义历代医家基本一致。

然而古今医家对“莝”字释义不一。其一,王冰、张景岳将“莝”释为草茎、陈草,认为是去积久之水气。王冰[1]注文“草莝”,解作:“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茎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张景岳[3]云:“苑,积也。陈,久也。茎,斩草也。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其二,吴昆、丹波元简认为“莝”作“剉”,斩草之义,《说文解字》注莝为“斩刍”。其三,张志聪、高士宗释“莝”作“腐”解,即去积久的腐秽之物。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云:“腐者谓之莝陈莝去,都府洁,则五藏之浊得以疏涤矣”[4],亦在《灵枢集注》言:“宛陈者,陈莝之物苑积于肠胃之内”[5],明确其病位是膀胱和肠胃,病理是腐秽之物郁积日久,《灵枢集注》中提出治疗当用“逐陈莝之法则,而予夺之也”,以达到“消其腹满”。朱生全[6]认为,“莝”作“剉”应以腐秽解,即削减、祛除之意,腐秽为病理产物,指水饮、瘀血。去菀陈莝,即去血之瘀,消水之积。陈农[7]从杨上善、沈祖绵之说看,“宛陈”解作“恶血聚”,其病位当在脉络,是针刺放血之法。陈农认为“去宛陈莝”是为修饰文句中的对文,引用沈祖绵《读素问臆断》:“莝,斩刍也”,此句当作“去宛陈莝”以释,动宾结构,即“去莝”之“宛陈”。李具双[8]经查阅文献,将“去宛陈莝”不同解释做了分析,最终从古音、古字的角度释义为“去郁夷莝”,夷为动词,铲除、消除之义,即消除郁结淤积之病理物。

1.2 “去宛陈莝”理论内涵

“去宛陈莝”即指治则,又是治法,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峻下逐水和活血化瘀。《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言:“去宛陈莝,谓去积久之水物。”《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亦曰:“去宛陈莝,谓津液充廓,则去其积久之腐秽,以平之也。”南京中医学院为主编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注释曰:“苑(还是宛),是郁积,陈莝,是陈草,就是去掉堆积的陈草,在人体是说驱除郁积已久的水液废物。”三种论述认为“去宛陈莝”为去除体内的水液废物,即逐水之法。“去宛陈莝”是在《内经》中对于水肿病的论述提出的,之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病有血分水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日血分,此病难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候》云:“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淤结而成肿也。”以上著作均认为水肿日久,水运不畅,气机阻滞脉络,而至血瘀。

朱生全[6]认为“去宛陈莝”为水肿病的治法,包括攻下逐水和活血化瘀行水。治疗水肿病的原则应是“平治于权衡”,即依据水肿的病证特点、轻重缓急,治疗上辨证给予攻下逐水、发汗、利小便、活血化瘀行水。笔者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从而导致血瘀,血瘀不行反而过来又阻遏气机,使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进而又促使水邪内停。水肿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又可造成水肿,互为影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谓:“血分者,因血而病为水也;水分者,因水而病及血也。”《血证论·吐血》中亦指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兼水也”“又有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成水之证”,说明水肿病中活血化瘀行水法的重要。陈农[7]总结近代医家赵锡武先生的理论认为,“去宛陈莝”指散瘀通络,意在疏导血液中之陈腐瘀积,使血流通畅。赵老指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之本为心肾阳虚,临床紫绀、肝大、静脉压高等提示有血瘀。心衰日久血瘀多伴水肿,故用真武汤强心助阳,佐桃红四物汤,改善紫绀、肝脾肿大胀痛,增加尿量。李国卿[9]认为“去菀陈”解为涤除积水,只是治标之法,而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刺络放血疗法,“菀陈”则是指络脉中的瘀血,而不是水气,并列举针刺络脉放血治疗水肿病早有记载,如在《灵枢·四时气第十九》也说:“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痛,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时吉萍[10]断句上依据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从“陈”字后加注,认为“去苑陈莝”的释义当从“陈”字后断开,句意上提出“去菀陈莝”当遵从王冰的解释,去除郁积体内的可以是瘀血或积水,治疗上都必须用峻猛之剂攻之,指用峻猛之剂祛逐郁积体内的陈腐之物。曹贵民[11]从《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中考证,解“去宛陈”是指祛除日久郁积的恶血,即活血化瘀法,比喻要象斩草或细斫斫缓缓地消除,防止“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莝”是“去宛陈”的具体方法,逐渐消除,并认为此法为活血化瘀治水法的出处。齐南[12]认为高士宗、张志聪及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的解释较为合理,从字义上去分析“莝”是指草,而“苑陈”是修饰“莝”的,堆积陈久的草,由于其会腐烂,引伸扩大其愈为“腐”,即腐败之物。临床意义上,“去宛陈莝”即指峻下逐水法,又含活血化瘀法。

2 “去宛陈莝”理论与临床应用

“去宛陈莝”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治疗原则,被应用于临床各种慢性疾病的诊疗当中,查阅资料后,总结具体运用如下:

2.1 “去宛陈莝”理论与慢性肾衰

栾蕾[13]将“去宛陈莝”法应用到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自拟验方益气活血汤,常用牡丹皮、大黄、水蛭、泽泻、益母草、牛膝等,随证选择缓和渐通、轻灵通利之品,总有效率为80%。其中病案举例持续此法用药2月,二便通利,水肿消退,复查血肌酐明显下降,之后随访2年未复发。朱恒才[14]总结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久病邪气伤正,湿浊毒邪内留,治疗上祛邪扶正相佐,认为治标降浊、疏通三焦壅塞之气,将湿毒从肠道排除,邪去才能正复,但始终牢记忌攻伐不过。常用药有陈皮、附子、泽泻、党参、黄芪、石苇、车前子等。血尿明显加白茅根、小蓟;尿蛋白重用山药、黄柏;恶心呕吐酌加半夏、竹茹。

2.2 “去宛陈莝”理论与膜性肾病

刘兴花[15]认为脾肾气虚是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久病必伴瘀,瘀久致水肿,瘀、水贯穿膜性肾病始终。将“去苑陈莝”分为攻下逐水法和活血化瘀行水两法。体质尚可伴全身严重浮肿,攻下逐水以解水湿内停之标实,祛邪不宜过度,防正气受损,方选十枣汤,同时给予健脾补肾、益气养阴之品扶助正气。水肿日久见血瘀之象,活血化瘀取血行则水行,血利则水消,临床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若血瘀日久顽固不化,可加用破血散结之药性峻猛之品,如水蛭、地龙、莪术。

2.3 “去宛陈莝”理论与糖尿病肾病

王世荣[16]教授基于《黄帝内经》“去宛陈莝”治法的理解,认为糖尿病肾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病理产物是瘀与湿,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病变脏腑以肺、脾、肾为著,本病起初阴虚燥热,日久肝肾阴虚,气化失调,血涩不畅,瘀血、水湿内留。临床上经过辨证总结治疗原则有:①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方选参芪地黄汤合当归芍药散;②健脾升清、活血利水,方选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两仙丹;③补脾益肾、活血利水,自拟温补脾肾活血化湿方;④温阳利水、消癥化浊,方选真武汤合柴苓汤。

2.4 “去宛陈莝”理论与心衰

龚楚桥[17]认为急性左心衰中医病因病机常因外邪、情志或劳倦引发,心阳骤衰,血运无力,而出现心悸、气喘、浮肿等水邪泛滥、凌心射肺的急性表现。此病发作期水湿、瘀血为标实,故有急、危、重的特点。龚氏认为“去宛陈莝”即活血通利之法,急性心衰此时心功能差,射血降低,导致组织器官淤血及肺淤血,水肿亦是由瘀血所致,疾病全程水、瘀之邪贯穿始终,若单纯利水,利水不去瘀,瘀在水难尽,故难收全效,因此配用此法,改善循环功能,使瘀去水行。徐先进[18]辨证心衰患者的病机为心气亏虚,无力推动血流,病久心肾阳虚,疾病后期现瘀血病态。反之瘀血加重水肿,瘀心脉,心阳不振,水湿循行不利,水肿加重;瘀阻肺,肺失宣降,水蓄上焦;瘀肝脾,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水湿内停;瘀在肾,肾失蒸化,水停下焦。水肿可致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水停,此时仅用强心利尿法,疗效欠佳,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法,是提高心衰水肿疗效的重要手段,常用桂附八味丸合桃红四物汤,酌用利尿药,温阳益气、通瘀利水。

2.5 “去宛陈莝”理论与肝硬化

方成瑜[19]阐述了理血法在肝硬化治疗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去宛陈莝”理论,即祛除陈旧积聚之邪,为中医治疗肝硬化应用理血法提供了依据。素体见瘀血内聚的肝硬化,病情轻重、进展程度重,预后差,临床上用活血化瘀、调气和血、补血活血的治法,采用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软肝丸等方剂,疗效持久,不易耗伤正气。

2.6 “去宛陈莝”理论与恶性肿瘤

于存国[20]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提出谢教授认为去宛陈莝之法即运用理气、活血、化痰、通腑等法将病理产物排出。谢教授认为其治疗原则与恶性肿瘤中医病机吻合,常用此法治疗消化道肿瘤,临床数十年疗效明显。例举医案阐述肝癌病位在肝胆,肝郁气滞日久及血,瘀血留滞,不化成积,胁络不通则痛。故应解郁行气,软坚祛瘀兼以攻逐通腑。常用柴胡疏肝散、六磨汤、逐瘀汤等方加减运用。

2.7 “去宛陈莝”理论与下肢淋巴水肿

陈国栋[21]认为下肢淋巴水肿的主要病机特点是水和瘀,活血利水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具体有清热活血利水、益气活血利水、温阳活血利水、活血化瘀利水,常用方剂为茵陈四妙汤、防己黄芪汤合补阳还五汤、真武汤、桃红四物汤。临床在此基础上依据脏腑功能虚损、邪气性质,或清热祛邪,或益气、温阳扶正,或扶正祛邪兼顾决定具体用药。

2.8 “去宛陈莝”理论与痛风

王玉天[22]总结痛风病机为脾肾亏虚,水湿、瘀浊内生,壅滞关节、经络,日久化热,复因感受外邪而发,气血不得畅通,若邪停下焦,损及肾络,日久“湿、浊”内生且壅滞于体内,引发气滞血瘀,变证为水肿。痛风及痛风水肿病理变化为“湿浊瘀”滞停于内,治疗应以“祛邪为要”。“去宛陈莝”为活血通利之法,瘀邪的祛除是缓解痛风关节症状、减少发作次数、缩短病程的关键,故此法应用于此恰到好处。临床应予宣肺发汗、通利二便、化瘀利水三法合用,同时缓解期应遵守“缓则治其本”。

3 小结

《黄帝内经》中“去宛陈莝”理论是中医经典治疗原则。现今对于“去宛陈莝”的理论内涵和临床疾病应用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文献研究涉及病种不多,辨证治疗时证型单一,运用此理论在中医诊治疾病的推广及与针刺、艾灸、相结合的论述也相对匮乏。因此今后有必要将“去宛陈莝”理论做进一步的应用及研究讨论,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疾病的疗效。

猜你喜欢

利水素问瘀血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构建利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