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颌下腺多发成涎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0-12-30张银苹马艳英夏庆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颌下腺胞质肿物

张银苹,马艳英,高 歌,夏庆欣

成涎细胞瘤是发生于腮腺或颌下腺罕见的侵袭性肿瘤,易与基底细胞腺瘤、基底细胞腺癌等疾病混淆。本文报道1例左颌下腺多发成涎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病理医师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17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例成涎细胞瘤,复习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等,调阅该例的病理资料及切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病理诊断结果由两位主任医师复核。

1.2 方法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DAB显色,镜下观察。抗体包括CK、vimentin、CK7、CK5/6、p63、S-100、Calponin、Ki-67等,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实验操作均为全自动染色仪染色,同批次设有阴、阳性对照,结果均由两位5年以上工作经验病理医师判读。

1.3 细针穿刺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肿物,并拉紧肿物外的皮肤,10 mL注射器针尖刺入肿物,回吸注射器至1 mL形成负压,提插注射器数次,排空注射器内负压后拔针,将采集到样品均匀涂至玻片上,放入95%乙醇固定。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患者男童,31个月,发现左颌下肿物1年余,约蚕豆大小,肿物缓慢增大。彩超示左侧颌下腺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内可见2个低回声区(图1),大小分别为22 mm×14 mm和19 mm×10 m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CT示左颌下腺内多发占位;余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2.2 病理检查

2.2.1细针穿刺 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片、团状,细胞轻~中度异型,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颗粒状,可见小核仁,部分细胞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图2),提示肿瘤可能性大。

2.2.2眼观 左侧颌下腺肿物大小6.5 cm×4 cm×2 cm,切开可见灰白色结节3枚,部分包膜不完整,大小分别为4 cm×3.5 cm×1.5 cm、3.4 cm×2.5 cm×2 cm和1.7 cm×1.5 cm×1 cm,质韧。

2.2.3镜检 镜下3枚肿物组织学形态一致,部分包膜不完整,浸润周围脂肪组织(图3),肿瘤主要由基底样上皮细胞组成,被纤细纤维组织分隔,肿瘤细胞呈小导管状、梁状及实性小巢状(图4),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单个或多个小核仁,核染色质细腻,部分区域可见肌上皮细胞(图5);间质较疏松、黏液变。

2.3 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CK 5/6 、CK7均阳性,vimentin部分阳性,肌上皮p63、Calponin、S-100均弥漫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5%。

2.4病理诊断成涎细胞瘤。

2.5 随访本例随访38个月,身体健康,无复发、转移。

3 讨论

成涎细胞瘤起源于大唾液腺初级导管上皮,又称胚组织细胞瘤、先天性基底细胞腺瘤、低度恶性基底细胞样腺癌、先天性杂交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囊性癌[1],具有侵袭性生长、反复复发、转移等特点,WHO(2005)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将其归于唾液腺恶性上皮肿瘤中。成涎细胞瘤临床罕见,1966年Vawter和Tefft首次报道,国外文献报道仅80余例,国内文献报道仅5例[1-3]。

3.1 临床特点成涎细胞瘤多发于婴幼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9.8个月[4],男性多于女性(1.3 ∶1),常见于腮腺和颌下腺,临床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无痛的皮下肿块,直径1.5~15 cm[4]。本例患儿年龄31个月,其肿物多发位于左侧颌下腺,且发现肿物已有1年,肿物小于2.5 cm×2 cm,生长缓慢。

①②③④⑤图1 左颌下腺体积增大,内可见2个低回声区 图2 肿瘤细胞排列成片、团状,细胞轻~中度的异型性,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颗粒状 图3 肿瘤局灶浸润周围脂肪组织 图4 肿瘤主要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小导管状、梁状及实性小巢状 图5 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区域可见肌上皮细胞

3.2 病理特征成涎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确诊需病理学诊断。Kataria等[5]首次报道细针穿刺诊断成涎细胞瘤,其细胞学特点镜下表现为较多的非典型细胞,排列成片状、团状、簇状、器官状、碎片状、腺泡状和单个分散的细胞,细胞轻~中度的异型性,高核质比,少量嗜碱性胞质,深染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有小的不明显的核仁,细胞团周围有栅栏状排列的基底样细胞,细胞团之间有纤维间质分隔;另外有核相对温和的小细胞形成类似唾液腺导管样结构的腔隙;纺锤形的肌上皮细胞散在分布。由于成涎细胞瘤临床罕见,细胞学诊断困难,本例细胞学仅提示肿瘤可能性大的诊断。组织学上肿瘤被纤细纤维组织分隔,主要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部分区域可见梭形肌上皮细胞,肿瘤细胞呈小导管状、梁状及实性小巢状等结构,周围瘤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少,核圆形或椭圆形,单个或多个小核仁,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多少不等;间质可有黏液变性或玻璃样变性。管腔内可见伊红色的分泌物,部分病例可见坏死及神经、血管侵犯。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肌上皮细胞S-100弥漫强阳性。

3.3 鉴别诊断成涎细胞瘤尚需与基底细胞腺瘤、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及上皮-肌上皮癌等鉴别。腺样囊性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发于小涎腺,肿瘤中可见典型的筛孔状结构,瘤细胞巢周围缺乏栅栏状排列的基底样细胞,常可见明显的神经侵犯;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患者常为老人,瘤细胞巢周围常可见多量嗜伊红色玻璃样变的基膜样物质沉积,且基底细胞腺瘤中可见瘤细胞向鳞状上皮和皮脂腺分化,基底细胞腺癌中细胞异型性和多形性明显[6]。上皮-肌上皮癌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是双层导管样结构,内层为单层立方上皮,外层为透明的肌上皮[7-8]。

3.4 遗传学特征目前关于成涎细胞瘤的遗传学报道较少,检索国内外文献仅发现Mertens等[9]通过细胞遗传学实验分析认为成涎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唾液腺肿瘤,可能具有后天获得性细胞遗传学改变,且荧光原位杂交发现第3条常染色体的长臂及染色体环形缺失。

3.5 治疗成涎细胞瘤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对于手术不能完整切除、复发和转移患者可考虑放、化疗和I125近距离放疗,成涎细胞瘤的靶向治疗较少,目前文献报道中仅有1例检测到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2发生跨膜区域C382R错义突变,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azopanib治疗,但疗效不明显。本例患者仅行手术切除,随访38个月,暂未发现复发、转移等。

3.6 预后成涎细胞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和转移的特点,约1/3的患者在术后3~17个月复发,转移常发生于肺和淋巴结。Di等[10]回顾性分析79例成涎细胞瘤的临床特征,结果发现发生于颌下腺患者侵袭、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较低。由于本例患者肿物多发,国内外文献未见有报道,其是否比肿物单发患者预后差,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综上所述,成涎细胞瘤临床罕见,好发于婴幼儿,具有复发、转移等特点;诊断主要根据病理诊断,需与基底细胞腺瘤、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及上皮-肌上皮癌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有复发、转移时可考虑放、化疗等。由于成涎细胞瘤发病率低,针对其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精准治疗,需积累更多病例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颌下腺胞质肿物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下颌下腺黏液囊肿1 例及文献复习
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Vav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survivin胞内定位表达在胸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多细胞系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的建立与应用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
主气管肿物手术的气道建立和麻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