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

2015-01-18朱红霞汤雷军程大保邝平定

浙江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颌下腺患侧边缘

朱红霞 汤雷军 程大保 邝平定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分析

朱红霞 汤雷军 程大保 邝平定

颌下腺慢性炎症比较少见,临床常误诊为恶性肿瘤,而颌下腺慢性炎症的正确诊断可避免部分不必要的颌下腺切除,目前国内外有关颌下腺慢性炎症CT诊断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笔者回顾了近年来宁波市第四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共20例颌下腺慢性炎症患者的CT检查表现,拟探讨和总结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征象,以提高其CT检查诊断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波市第四医院15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5例临床资料与CT检查结果,并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颌下腺慢性炎症患者共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0~77岁,平均49.5岁;其中≥40岁者18例,占90.0%。病程2d~10年,中位病程为半年,其中病程≤1年16例。临床表现均为偶然发现无痛性颌下肿块,无明确发热及疼痛等急性炎症病史。触诊表面较光滑,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活动可,轻微触痛,颌下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物少。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排CT机完成扫描,平扫后20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经前臂肘静脉团注碘普罗胺80~100ml(320mg/ml,1.5ml/kg),注射速率2.5m l/s,延迟40s增强扫描,扫描螺距为1.0,层厚3mm,层距3mm。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分级标准:轻度:0~20Hu;中度:21~40 Hu;明显:40Hu以上。

2 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20例颌下腺慢性炎症患者中左侧9例,右侧7例,双侧4例。CT检查示所有病灶均累及整个颌下腺,患侧颌下腺不同程度弥漫增大,最大者2.4cm×4.0cm,较健侧颌下腺明显增大,形态饱满,边缘较光整,稍呈浅分叶状。16例单发病灶中6例患侧颌下腺较健侧颌下腺密度增高(图1-2),5例呈等密度,5例呈较低或稍低密度,4例双发病灶患者双侧颌下腺密度均较高,与肌肉呈等密度(图3)。11例(55.0%)患者伴有0.2~1.1cm的颌下腺导管内结石,以第二磨牙为界,位于颌下腺导管前段6例,后段5例,其中9例伴导管轻度扩张,2例伴导管明显扩张,其结石位于导管前段近口腔壁开口处(图1B)。增强后所有患侧颌下腺呈中等强化,CT值增幅为30~40Hu,其中9例不伴导管内结石者颌下腺强化较均匀(图2B、3B),而11例伴导管内结石者颌下腺内也见导管扩张而强化不均匀(图1C、D),腺体内均未见明确结节状病灶;增强后所有患侧颌下腺边界均较清楚,颈筋膜未见明显异常增厚。20例均伴有颏下、双侧颌下或颈鞘旁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图1C、3B),以患侧颌下较明显,其中大多数淋巴结较扁平,短径均<1.0cm,最大者0.9cm×2.1cm,其中15例患者肿大淋巴结短径均<0.5cm,增强后中等均匀强化,颌下腺及肿大淋巴结内均未见明显增粗迂曲的血管影。

2.2 手术及病理所见 所有患者均行患侧颌下腺切除,术中及术后病理均未发现肿瘤占位灶,组织病理为颌下腺慢性炎性改变,腺泡间及周围组织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腺泡萎缩,被脂肪组织替代且伴纤维化;11例见导管内结石伴导管扩张,内潴留褐色稀薄液体,病理结果为导管周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呈灶性,并形成淋巴滤泡,部分导管周围纤维化。20例患者均伴有颈部肿大淋巴结,病理均为慢性淋巴结炎伴淋巴组织轻度增生。

图1 左侧颌下腺慢性炎症CT表现(A:左侧颌下腺导管前段内见约0.2cm的结石影;B、C:左侧颌下腺弥漫增大饱满及双侧颌下腺导管不规则扩张,以左侧较明显;D增强后左侧颌下腺中等不均匀强化,内见扩张的导管影,双侧颌下多发肿大淋巴结,短径均<1.0cm)

图2 左侧颌下腺慢性炎症CT表现[A:左侧颌下腺明显弥漫增大,边缘较光整,边界较清楚,平扫较右侧正常颌下腺密度增高,密度稍不均匀;B:增强后中等强化(CT值增幅为39Hu),未见明确结节状病灶]

图3 双侧颌下腺慢性炎症CT表现[A:双侧颌下腺增大,右侧更明显,呈边缘较光整、边界较清楚的浅分叶状肿块,平扫双侧颌下腺与肌肉呈等密度;B:增强后呈中等强化(CT值增幅为35Hu),颏下及双颌下多个肿大淋巴结,短径均<1.0cm]

3 讨论

3.1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颌下腺炎是因导管阻塞或狭窄而引起的颌下腺逆行性炎症,多与涎石并发,常为慢性表现。Seifert等[1]认为本病是由于颌下腺分泌功能紊乱、电解质异常、唾液量减少、导管内唾液沉淀物增加导管阻塞而引起的慢性炎症,约80%可发生涎石,并将病理表现由轻至重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最后颌下腺可纤维化并萎缩。颌下腺慢性炎症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本组20例患者中18例年龄≥40岁,占90.0%,临床表现为偶然发现颌下类圆形肿块,呈无痛性缓慢生长,颌下腺表面常隆起,边缘较光整,边界较清晰,可活动;病程长短不一,多在1年以内,本组20例患者中16例病程≤1年,与马大权等[2]报道一致。

3.2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诊断价值 颌下腺是人体第二大涎腺,其分泌的唾液在静息状态下起主导作用,占静息状态下唾液总量的65%。颌下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较多的黏液,而黏液是保持口腔黏膜润滑、使人感觉口腔舒适不干燥的最重要成分,因此颌下腺的正常分泌功能对保持口腔舒适很重要,并且目前研究认为颌下腺不仅是一个分泌唾液的外分泌腺,还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腺。Mogi等[3]研究认为颌下腺是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种类最多的器官之一,其中有些因子完全达到激素的标准,因而将其视为消化道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因此颌下腺慢性炎症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以维持其正常的外分泌及内分泌功能,马大权等[2]报道35例慢性颌下腺炎经抗炎治疗可略缩小,其中9例未手术者随诊2~5年,4例大小无变化,5例明显缩小。本组患者中2例双侧颌下腺切除患者术后有较明显口干不适感,因此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及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颌下腺慢性炎症多为单侧发病,但也可见双侧,本组患者中双侧病灶4例,占20.0%。正常颌下腺两侧基本对称,形态规整,边缘清楚,而颌下腺慢性炎症常累及整个颌下腺使患侧颌下腺不同程度弥漫增大,形态饱满,边缘较光整,稍呈浅分叶状[4],本组患侧颌下腺均较健侧正常颌下腺增大,形态饱满且边界清楚,与颌下腺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及边界不清有所区别,因此颌下腺的形态是颌下腺慢性炎症CT诊断的重要征象。正常成人颌下腺的密度差异较大,CT值最高可达58Hu,最低为-20Hu[5]。因健侧颌下腺密度可高低不等,因此患侧颌下腺较健侧颌下腺可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本组患者中16例单侧颌下腺慢性炎症患侧较健侧颌下腺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5例,低密度5例,因此从平扫密度难以判断颌下腺有无病变。增强后所有患侧颌下腺呈中等强化,CT值增幅为30~40Hu,伴导管内结石及导管扩张者颌下腺内也见扩张的导管而强化不均匀,而不伴导管内结石者颌下腺强化较均匀。病变颌下腺及颈部肿大淋巴结内均未见明显增粗迂曲的血管影,增强后所有患侧颌下腺边界均较清楚,颈筋膜未见明显异常增厚。孙岭等[6]根据超声将颌下腺炎症分为弥漫型、局限型及肿块型,但本组20例均表现为颌下腺弥漫增大,未见明确结节或肿块样占位灶,可与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鉴别。颌下腺慢性炎症常有伴颌下腺导管内结石,可位于颌下腺导管内前后不同位置,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扩张。本组颌下腺慢性炎症患者伴有导管结石及扩张11例,占55.0%,并以导管轻度扩张为主(9/11),Avrahami等[7]认为导管结石及扩张是颌下腺慢性炎症的可靠征象。颌下腺慢性炎症常伴颈部肿大淋巴结,张玉泉等[4]及孙岭等[6]报道其发生率为60.0%,且淋巴结均较小。而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伴有双侧颌下和(或)颏下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以患侧较明显,其中大多数淋巴结较扁平,长径可达2.1cm,而短径均<1.0cm,大部分淋巴结短径<0.5cm,增强后中等均匀强化。

3.4 颌下腺慢性炎症的CT检查鉴别诊断

3.4.1 颌下腺恶性肿瘤 肿块较大常侵犯大部分或整个颌下腺,形态不光整,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边缘模糊,呈浸润性生长,可伴同侧颈深筋膜增厚,易侵犯邻近结构,常伴有颈部明显肿大且不均匀强化的淋巴结[8]等CT检查结果可与颌下腺慢性炎症鉴别。

3.4.2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 多见于50岁以下女性患者,可见明确的结节灶,好发于颌下腺边缘,患侧可见残余的正常颌下腺,大多数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平扫多呈等或稍低密度影、增强后轻中度强化[9],与慢性炎症鉴别不难。

综上所述,颌下腺慢性炎症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常累及整个颌下腺,表现为颌下腺弥漫增大,边缘较光整,边界较清楚,但颌下腺内未见明确结节状病灶,增强后多呈不均匀中等强化,常伴有导管结石、扩张及较小的颈部淋巴结。

[1]SeifertG,M iehlke A,Haub r J,etal.Diseases of the salivary g lands [M].Stuttgart:Georg Thieme Verlag Thieme Inc,1986:140-146.

[2]马大权,孙开华,郭传,等.老年性慢性颌下腺炎[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40(2):129-130.

[3]MogiM,Matsuura S,Suzuki K,et al.Differential exp ression of transform ing g row th factor alpha and ep iderm al g row th factor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 ent of rat subm and ibu lar g land[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5,217(1):271-277.

[4]张玉泉,吴名,彭元中,等.CT在颌下感染性肿块中的诊断作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6):438-439.

[5]李运成,鲁际,李丽亚,等.正常人下颌下腺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6):558-560.

[6]孙岭,张晟,忻晓洁.颌下腺炎症的超声图像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5(10):778-780.

[7]Avraham iE,Eng lenderM,Chen E,etal.CTofsubmand ibularg land sialolithiasis[J].Neuroradiol,1996,38(3):287-90.

[8]陈宪.颌下腺癌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4(4):207-208.

[9]黄银平,沈比先,贾飞鸽,等.颌下腺混合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10,25(5):501-503.

2014-07-08)

(本文编辑:严玮雯)

315700宁波市第四医院放射科(朱红霞、汤雷军、程大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邝平定)

;邝平定,E-mail:pacify-kuang@163.com

猜你喜欢

颌下腺患侧边缘
更 正
乌梅含漱液对尿毒症口干症模型大鼠颌下腺AQP5分布表达变化的研究
下颌下腺黏液囊肿1 例及文献复习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颌下腺导管巨大结石1例
原发性恶性颌下腺肿瘤的高频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