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德育与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融合的策略

2020-12-19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胡雅娟

亚太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钢琴德育融合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胡雅娟

在高校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德育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道德的培养与端正品行的高素质人才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音乐德育,而钢琴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让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想要将钢琴教学和德育相互结合,就必须掌握具体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策略,以促进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德育与钢琴教学的融合价值

(一)促进钢琴教学质量的提升

德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德育也是促进教育实践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以德育渗透为基础载体的前提下,还要将其付诸实践,以此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使其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钢琴教育在当前的全面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将德育与钢琴教育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提升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钢琴演奏技法,同时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教学目标,保证整个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基于现代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很多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面对阶段性的困境压力时,学生极容易出现心理受挫等现象。因此,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心理素质建设、完善与提升,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三观”,选择更为正确的方式面对困局,并积极主动地解决困境。在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实践中重视对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同时,还要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通过德育的渗透实现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德育与钢琴教学融合的原则

第一,在德育与钢琴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坚持突破创新的原则。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琴教学的创新与高效,同时也对德育的渗透融合有着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教师在将德育与钢琴教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以此奠定德育素养长效性提升的基础。

第二,在德育与钢琴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坚定实践演练的强化原则。基于钢琴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在综合实践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引导,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合理的范围内强化实践演练的重要性。

第三,在德育与钢琴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明确教学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集中教学模式不断向差异性教学模式转变,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德育融合渗透提供更多方面的实现可能性。在坚持差异性教学原则的同时,通过多种教学观念与教学理论的更新换代,不断实现钢琴教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

三、德育与钢琴教学融合实践

(一)以课程教材为核心,实现教学与德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第一堂课首先是对学生在共性上的适当引导,将钢琴作品中的基本背景及其蕴含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基本分析与初步讲解,让学生对钢琴作品有所了解。其次,教师对于具体的钢琴作品还有示范演奏,这是为了让学生对于钢琴作品能够有基本的演奏认知,从而在自身的弹奏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参照标准。最后,是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引导,通过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实现自身在课后时间的反复练习,进而通过反复实践解决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钢琴教学中,识谱与读谱是一个长期性的训练过程,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逐步培养,通过持续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识谱是学生接触钢琴学习的第一门功课,因此在基础性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严格按照琴谱进行演奏。比如学生所要弹奏的曲目是贝多芬的《月光》,除了要求学生多练习,还要克服技术上的难点,对每一个演奏细节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够让钢琴演奏技术熟能生巧。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弹奏,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实现对于作品的韵味表现。

(二)通过钢琴作品实现德育渗透

高度负责是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最应该具备的教学态度,作为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自身的岗位职责,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在学生钢琴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也要做到有效的监督与实质性的心灵对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德育能够更好地渗透。除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演练,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时机帮助学生积累舞台演奏经验,鼓励学生参加演出或比赛,在更多的舞台表现中检验学生的钢琴学习水平,逐渐激发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欲望。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临场发挥与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能促进学生更轻松自如地表现音乐实力。舞台表演有利于学生在音乐感知、舞台张力以及表演信心上的长期磨炼与培养,让学生坚信自我。而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实现。同时,在学生的演奏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演奏的习惯,让学生将每一次的练习都看成是在舞台上表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与成就感。

(三)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尤其是在专业能力水平与个人天赋、能力基础等方面。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德育在钢琴教学中的针对性渗透。根据不同学生钢琴演奏的不同程度,分别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选择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个别教学中,对于作品的学习程度也要有别于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多时候应予以启发和互相探讨,共同感悟作品中的具体内涵,最终实现对于钢琴作品的情感共鸣。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则应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通过课上的讨论找出问题的自主解决方式,在小组探讨合作与资料查找等过程中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这样的课堂互动也是对学生集体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个别课程与集体课程的相互结合中,能力较强学生与能力较差学生间能实现互帮互助,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专业能力优秀的学生还能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榜样效应的引领与影响也能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

(四)充分引发共鸣,让学生深度理解钢琴作品内涵

讲授钢琴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有把握的作品。对于学生而言,练习作品时,越是得心应手越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教师才能逐渐加深其练习作品的难度。钢琴练习作品的选择,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由此,教师在选择具体练习曲目时,可将难度不同的作品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穿插,兼顾学生在练习作品过程中的接受程度与适应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在作品练习过程中结合部分视听练耳方面的听辨练习,通过专业的练习增强学生对于音乐感知的敏锐性。不同的钢琴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情感也各有不同,比如说表达爱国情怀,或是对于自然的热爱。因此,学生对于音乐感知的敏锐性,包含着对于情感的理解。通过演奏以及对作品主题内涵的理解,是钢琴教学与德育结合的有效方式。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是作者在双耳失聪的状态下所写,通过不同的音乐章节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喜爱之情,结合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与乐曲内涵,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在音乐潜能方面的持续开发与精进。

教材始终都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与培养也无疑是最为直接的载体。因此,德育的渗透还是要合理地结合实际教材,将教学中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处理,将德育观念与教材内容相互结合,在日常的学习与训练之中,让这些德育观念逐步影响学生。在一些音乐作品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对作者具体的创作环境与思想进行详细的解析,让学生通过作品感受作者具体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在创作中的情感变化,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内心情怀进行充分认知,进而达到自我思想意识的升华,提升学生的自我道德情操,达到德育的持续渗透培养。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持续深化与全面育人目标的日渐清晰,在钢琴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德育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与发展理念,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要实现全面育人,应深度分析高校钢琴教学与德育教学相互融合的方式,创新高校德育,进一步实现钢琴教育与德育之间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钢琴德育融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