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的绘本剧教学探究

2020-12-19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幼儿园

亚太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绘本传统幼儿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新度中心幼儿园 林 莹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迷人的魅力,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起点,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人,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与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相融合,需要一个重要的载体。传统教学过于死板,不符合幼儿的天性。近些年,绘本剧活动逐渐走进幼儿教育的视野,绘本剧活动的综合性、探究性、趣味性特征,很好地契合了幼儿的天性。大量的研究表明,幼儿在绘本剧中实现的不仅是全面、个性化的发展,而且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绘本相融合,打造幼儿绘本剧课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绘本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绘本相较于干枯的文字更加容易被儿童接受,一部分原因是绘本符合当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图画与文字的组合,留给儿童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更大。对儿童绘本进行再创造的绘本剧属于儿童戏剧,儿童戏剧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游戏性、创造性、社会性、趣味性等一系列的特点,能够被幼儿广泛地接受,将儿童戏剧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促进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

绘本剧既能促进幼儿在语言领域、社会领域中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在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的发展。例如,从阅读绘本故事开始,随着对故事角色的喜爱,幼儿开始自发地模仿各个角色的动作和语言,继而在美工区展开面具、服饰、武器等手工制作,在表演区进行片段表演,在语言区进行剧本创编等。

在绘本剧活动中,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是单一领域的变化,也不是多个领域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领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一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本身具有体验、表达、表现、探究、创造的能力,他们与绘本剧具有一种天然和谐的联系。绘本剧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表演,而是群体艺术,幼儿在戏剧中获得与他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幼儿在绘本剧表演中,通过真实地体验培养主动探究的态度、分享合作的精神等良好的品质,为他们迈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正是在丰富有趣的绘本剧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成为一个在审美、道德、身体以及精神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

在绘本向绘本剧转化的过程中,绘本阅读、创意编剧、道具制作、合作排练等各个环节,都能够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实现幼儿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具有阅读、想象和创编、探究、指挥等不同爱好倾向的幼儿,都能够在绘本剧活动过程中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内容,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上得到适宜的发展。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在绘本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幼儿在绘本剧中实现的不仅是全面、个性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绘本剧精选优秀的传统文化绘本,绘本中的人物性格突出,情节跌宕起伏、夸张有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十分适合幼儿开展主题阅读与表演活动。幼儿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欣赏一个生动有趣的传统故事,也可以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获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深入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特点等。

《三件宝贝》中幼儿对皮影的探索、《神农尝百草》中幼儿对中医的初探、《神笔马良》中幼儿对传统服饰的研究,都是幼儿发现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生动而鲜活的案例。幼儿在绘本剧中,感受浓浓的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合作,分享阅读和表演心得,有效地增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起初步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基于传统文化绘本的绘本剧教学实践

(一)选择绘本,走进传统文化绘本

传统文化是能够让我们独立于他人的法宝,幼小的孩童对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充满敏感性,他们听到的语言、看到的文字、穿着的服饰、使用的器具、庆祝的节日等,无一不受到文化的浸染。因此,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幼儿是民族的未来,注重传统文化对幼儿的浸润,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教师在对表演类的绘本进行细致筛选的基础上,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绘本因其画面生动、内容有趣而备受幼儿的喜爱。

绘本选择是开展绘本剧教学活动的第一道关,绘本的质量决定着绘本剧活动开展的深入性和有效性。优秀的传统文化绘本无论是在语言、艺术形式,还是文化知识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蕴含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备的。故事类绘本因为其具有表现力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较为适宜开展绘本剧教学活动的绘本类型,因此,我们着重从故事类绘本中筛选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绘本进行绘本剧活动。

筛选的标准方面,重点考虑绘本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三个方面。文学性上,要求绘本的语言朗朗上口、简洁明了,具有鲜明性和生活化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语言特点与习惯;艺术性上,要求绘本的艺术形式鲜明、画风独特,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生动的艺术风格,如剪纸、版画、皮影、水墨、传统民俗服装等;教育性上,要求绘本能够进行民族精神或者民族文化知识的渗透,如传统的节日、历史背景、民俗文化、人物等。

(二)创意编剧,解读传统文化绘本

创意编剧是指幼儿在参与绘本剧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绘本剧创编角色动作和语言、场景和情节的过程,是将静态的绘本画面转化为动态表演的过程。幼儿通过创编绘本剧的内容,可以更加充分地感受绘本剧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作为参与者,通过阅读绘本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角色特点,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部分甚至全部的绘本内容进行创编,包括角色的语言、服装、动作表情和内心活动等。

幼儿在阅读绘本之后,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角色的认识,尝试对角色的动作、语言,场景等进行创编。下面笔者将以《愚公移山》绘本剧活动为例,阐述相关的创编过程。绘本《愚公移山》制作精良,全彩印刷且通俗易懂,笔者希望幼儿在绘本剧教学完成后感受到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要忽视每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养成自强不息的品格。在阅读绘本故事之后,引导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绘本剧主题探索活动。幼儿尝试自己进行人物扮演,一部分幼儿扮演的是薄弱但又坚韧不息的愚公,一部分幼儿扮演的是聪明睿智而口舌刁钻的智叟,最后表演的幼儿都收获了作为观众的幼儿和教师的不同评价。作为观众的幼儿觉得智叟对愚公冷嘲热讽的片段可以让表演者突出智叟的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嘲讽,愚公的无奈及苦闷。教师最后鼓励幼儿进行自身的反省:“我们身上是不是也有缺点,我们是不是也有梦想,我们需要怎样来克服困难呢?”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对特定人物和文化背景的解读,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道具制作,碰撞传统文化绘本

道具制作是指根据绘本剧的角色和情节的发展需要,幼儿自主使用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物品。道具设计和制作的灵感首先源自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幼儿内心最真实的表演愿望表现出来。幼儿在进行绘本剧表演的时候,其情感通过服饰和道具的烘托,才能更好地使幼儿与角色产生共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在绘本剧《西游记》中,幼儿的兴趣点落在了孙悟空的虎皮裙上,幼儿认为谁穿上虎皮裙谁就是最厉害的人,所以孙悟空的形象在幼儿心中十分高大。通过制作虎皮裙的活动,教师发现幼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虎皮裙更好看、更神奇,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会更认真地观察描写虎皮裙的细节,甚至在家中和家长一起观看孙悟空的视频和照片,通过阅读资料深入地理解孙悟空的角色。

在表演中,当幼儿穿上自己制作的虎皮裙时,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孙悟空,能与绘本剧中的孙悟空角色产生共情,这种共情会影响到幼儿表演时的表情、语气和动作。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幼儿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幼儿与传统文化积极碰撞的过程。

(四)合作排练和展演,演绎传统文化绘本

合作排练,是把之前创编的内容串在一起进行排练。合作排练不是把整个绘本的故事内容完全呈现,而是把之前幼儿在阅读、创编、制作道具等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对幼儿在活动中想法的梳理和总结,是幼儿之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展演是幼儿在舞台上将自己探究的绘本剧向观众展示的过程。展演包括剧务、剧场及后续的演出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也是幼儿将他们对绘本人物、故事情节的理解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的过程。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团结一心的葫芦娃、百折不屈的哪吒等,一个一个的生动形象被幼儿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理解并认同这些绘本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且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深厚的底蕴,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的启蒙者,应为幼儿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借助绘本剧这一载体,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知识文化、感悟人格魅力、感受大好河山。在绘本剧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策略与展现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不断的交流中开阔自身的眼界,促进自身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生成新的经验,发展自身的探索能力;在不断的钻研中,感受绘本更深入的意义,守住绘本剧活动的初衷,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绘本传统幼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绘本
绘本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绘本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