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反思

2020-12-13黄孟颖

关键词:儒家文化价值取向反思

黄孟颖

摘 要: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受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较大。高职学生由于年轻阅历不足,文化底蕴单薄,文化涵养不够,往往表现出浮躁的性格特点,在价值取向上更容易偏好一些非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积极主动的宣传和传播儒家文化精髓,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够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 价值取向 影响 反思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被世人奉为“经典”,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儒家文化传递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信条,这些信条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

一、儒家文化的价值内涵

(一)克己修心的人性品质

《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之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则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阐述了什么是仁,以及如何做到仁。“仁”,从人从二,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古代代表了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最初的“仁”是指人与人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修养,仁是克制和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他将“仁”定义为爱人,与人相处时需要遵循互存、互助、互爱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尊重和友善。他要求不仅是“我”,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都要有博爱心和包容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崇尚仁术和仁心。“仁”并不是小仁小义,而是为人为民造福、克己复礼的大仁大义。

(二)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

《礼记·大传》里记载“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这段文字传达了儒家文化坚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伦理关系高于一切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礼治”讲究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等级。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两个伦理原则就是“亲亲”和“尊尊”,即“孝”和“忠”,其思想倡导君权父权至高无上,子弟必须孝顺父兄,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家国同构。个人是群体的附庸,被约束在家庭和宗族里,一切以家国为中心,没有自我和个性。虽然封建王朝在不断更迭,但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做人的道德规范无论何时都要遵守。

(三)天人合一的生命价值

《孟子·尽心》中精辟地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描述了一种人与自然朴素而和谐的哲学关系。认为天人皆有徳,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世界,也同是生命、精神和道德的领域,既肯定了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也强调人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价值。

(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阐述了儒家文化的宇宙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一方面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指个人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自我奋起、顽强不屈、自力更生的精神。儒家文化强调这种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和进取精神。我们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华民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它激发民族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五)贵尚中和的行事态度

《中庸》讲到“体味中和,和谐中正,修身心道,修道以仁,诚于中,信于外,情动于中,仁者爱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而不同,不偏不倚,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配合而统一起来就能形成“和”的效果。在我们的价值理念里贵和尚中是与礼尚谦让的行事态度相联系的。我们崇尚以宽容、谦让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和为贵成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原则。

二、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注重个人道德修行

儒家文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修养身心看作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儒家思想强调通过心灵反省和克制欲望来保持平常心,言语谦恭,行为合乎规范,做到言行一致、身心合一。他们认为“修身”修的是内心。只有每个人都修身心,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才会成为文明社会。“修身克己”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服从意识的养成

儒家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制度,被统治阶级认同并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儒家理论强调社会有阶级之分,地位低权利小的阶层要服从地位高权利大的阶层,位高权重的阶层掌握主权和领导权。自上而下的尊卑等级制度使人们养成了对权威服从的意识和习惯。服从是一种美德,是对上级认可和尊重的表现,不能服从他人的人也学不会领导别人。

3.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儒家文化里讲和谐,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包含了相互关爱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让我们敬畏大自然的力量,认识和尊重自然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下,我们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和整体,养成了与自然为友、与人为善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二)消极影响

1.理性思维方式培养较少

儒家思想比较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思辨的学习方法,理性思维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较少,甚至不太重视。孔子不谈科技,墨家思想虽涉及了一些科学技术的传授,但是其思想不能撼动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无法改变人们固化的轻视科学技术的思想观念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家本位束缚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对家庭的无条件牺牲是应该的,对家长无条件地服从是孝悌,忤逆则是不孝,对权威的质疑更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家国同构,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否定了个人的价值,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不利于个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完善。

三、学校教育发挥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爱的价值取向

自尊和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和肯定。在培养学生的认知上,学校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教会学生对不公说不,教会他们认同自己、支持自己。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当中平等的一员,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就业岗位上,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倡导“孝”和“敬”,学校教育在平等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坚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们经常会抱怨孩子不求上进,长大之后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交流,个性要强不懂事,与家长的关系紧张。针对这类问题,学校教育需要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解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父母、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通过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

(三)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讲爱己爱人,发展互尊、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建立积极的朋友圈信念,在朋友之间,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在上下级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和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互惠互利,友好往来;在人与自然之间,厚德载物,包容万物,道法自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价值取向。

(四)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进取的价值取向

自强进取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对于完善个体人格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强进取是建立在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自强进取精神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即培养他们经济和人格独立;二是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品质,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尊重竞争规则,凭自己的实力平等参与的竞争精神。

(五)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结合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发展以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发展的潜能和优势、自身的特点,促进全方位和谐发展。

儒家文化的價值内涵意义深远,我们应该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传播儒家经典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儒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另外,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释注》,中华书局,2006年。

[2]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价值取向反思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