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英雄本色,传家国情怀

2020-12-13仇丹青

关键词:陆游家国春雨

仇丹青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6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在随之改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也就是让学生从课堂的“配角”之中走出來,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之中,带领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体验诗人的不平凡人生,经历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之旅。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应当全力调动学生朗诵的兴致,以“情感”的体会为帆,让每一位学生踏上奇妙的旅途,共同“经历”诗人生活的风雨,积淀人生的智慧。

七言律诗《临安春雨初霁》是诗人陆游晚期的代表作,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奉命权知严州事,由山阴被召入京时所作,当时陆游已六十二岁。《临安春雨初霁》历来是具有争议的作品,许多文人将其作为陆游表现文人日常生活的闲情之作来解读,但细细咀嚼,会发现陆游此诗之中隐藏的深厚的家国情怀。

教学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反复探求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又会惊喜不断。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三度”语文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丈量宽度,挖掘核心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是一首极易被误读的诗歌,大部分学生初读此诗,便会生发出此诗应为作者在闲时的遣兴之作。因而,解读此诗,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为达到深刻解读此诗的目的,设计如下主问题,以这些任务带动学生理解诗句:

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请描绘这两联的画面,还原陆游的生活。从中你读出了陆游怎样的生活状态?

2.从“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你读到了哪些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呈现的?

3.请从“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句分析:如此境遇之下的陆游,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4.读完此诗,你认为陆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虽然……但……”造句。

5.通过对《临安春雨初霁》和《书愤》的意象、风格、情感的比较,感受陆游的忠魂。

6.是什么导致了陆游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处境?

第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初解文本,能够通过还原画面的方式,体会诗句中颔联及颈联所营造的美感,体会作者闲适的生活状态,但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这个层次,还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诗的颔联中“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应当明确这里强调“一夜”,似乎心事重重。“一夜听春雨”决不是什么很安逸的事。它暗示着诗人一夜未眠,何以无眠?国仇家恨伴随着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一齐涌入心间,此处可引导学生将此句与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进行比对,后者是用“枯荷听雨”暗含对友人的思念。陆游在此处写得更加含蓄蕴藉,“听春雨”虽极具情趣,然而这一听,却是“一夜”,那一声声的“卖杏花”更是写出了自己在这明媚春光之下,寄居于小楼之中的落寞与失意。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加入对细节的深度挖掘,方可进一步咀嚼诗味。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研读首联,并通过这样的品读,继续探究作者究竟身处于何境地,为何失眠,为何无奈。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则通过对尾联的研究,逐步构建出一个丰满完整的作者形象,这个形象,不仅仅局限于分茶作草的闲适生活之中,更是体现在他不愿让洁白的衣服染上黑色的尘埃这样的细节之上。第五个问题,则是通过对陆游同时期的作品比对,看出两首诗虽则意象及风格并不一致,但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是一致的,均为表达忠君爱国之热忱。第六个问题,则又将作者个人的家国之悲,升华至全南宋乃至所有处于国家攸关之际的仁人志士共同的悲痛,让学生的精神境界亦因着作者而得以升华。

二、营造温度,调动学生思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课堂的温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之中,有意识地选择有品读价值和引领价值的材料设置情景。

以充沛的情感引领课堂,让学生情绪始终“在线”。在导入部分,引入陆游以往著名的诗作,引导学生体会多样的陆游形象,希望以此带动学生学习此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人论世环节,为学生介绍作者在写作这首诗之时的境遇:知己寥寥,国家不宁,然而想要为国家效力的作者,却未能得到皇帝的重用,通过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无奈。

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学习此诗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有学生自读,学生个别读,也有齐读等。同时,朗诵也不局限于学诗之前,更融会于领会诗句之后。如,让同一个学生在学诗之前和学诗之后进行朗诵,并让学生进行比对,为何前后的朗读处理不一样,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学习“谁令骑马客京华”一句时,由于此句的情感较难理解,且此句所运用的讽喻手法学生较为陌生,此处引导学生用本地方言话对此句进行朗读,并用本地方言将此句用白话的形式读出来,学生对此兴趣十足,并在这一过程之中,顺利品读出这一句中自怨自嘲的口吻以及灰心和牢骚的情绪。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此处以讽喻反映矛盾后悔的心理的写法,也体味到此句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对朝廷来说,诗人只是客,既没有实权,也没有谏言的权利。诗人在实体的空间上是京城之客,客居京华,来去匆匆;在理想的抱负里又是政治之客,英雄失路,壮志难酬。

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推动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中读懂作者情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设置教学疑难,以疑激情,在学生渴求解疑的过程中激发其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鉴赏的方法带动教学,如在初解诗意之时,由于难以入手,可以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之中“对偶是格律诗中意义展开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颔联及颈联,在学生对颔联颈联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之时,引入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之中的话:“读放翁诗,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锤之妙,方得其真面目,若以浅易求之,不啻去而万里。” 在解读了诗人的行为而难以寻求到诗人所作所为的根源之时,引入施蜇存《唐诗百话》中的话:“一首律诗,主题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与第四联。”引导学生通过对首联及尾联的赏析,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诗句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运用有效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展深度,感悟家国忠魂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教师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披情入文,要穿透文字,去感悟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内涵。

在教学此诗时,学生理解的难度在于作者作为一个即将面见皇上的臣子,内心应当是充满喜悦的,何以有英雄失路之叹。在解决这一难点之时,采用知人论世与比较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刻体悟。在PPT中呈现宋孝宗的“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一句,并让学生品读此句的言外之意,学生迅速便能反应:这是让陆游不要多管国事、鼓唱是非,干完自己份内职事,就去写写闲诗。然而这对于胸怀满腔报国之志的陆游来说,无疑是当头一盆冷水,简直是无情的讽刺,自己分明被朝廷视作只能弄弄笔头的无用之人。可以想见在西湖客栈里等待皇帝召见的陆游,是怎样的郁闷惆怅。随后,将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比对,且着重分析其意象及情感,学生可以迅速体会到,饱经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人情薄如纱翼的作者,并无半点喜悦。因而尽管采用的是柔和淡雅的意象,但其中参杂的心绪却仍是家国情怀。一夜春雨正说明诗人的痛苦情绪缠绕心头,无法排遣,以至于辗转反侧,整夜无眠,杏花虽美无绪去赏,反添其乱,又是何等焦灼。至此,一个有难度的问题,便通过知人论世与比对阅读得以顺利解决。

另外,在体会陆游的家国情怀时,拓展思路,引导学生联系南宋的其他爱国诗人,让学生体会到,报国无门、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剧并不仅仅是陆游一个人的,这是南宋所有有心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一直延续到文天祥,他吟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后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联系到此,学生就能体会,我们的先辈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深厚爱国情怀,激发起身处和平时代的学子的自强精神,希望能够以此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一定的道德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陆精康《“铁马秋风”和“杏花春雨”——陆游两首七律赏读》,《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9期。

[2] 劉坡《小楼一夜听春雨——解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无聊”》,《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张海涛《家国情怀主题诗词阅读任务群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陆游家国春雨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春雨
春雨
谁咬得更厉害
除夜雪
初夏绝句
缘字诀·沈园
子遹不是陆游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