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彩风景中的意象表现
——以透纳为例

2020-12-12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印象派水彩水彩画

靳 潇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透纳是英国19 世纪伟大的风景画大师,其作品多表现朦胧的意象之美。 意象语言特征是透纳作品重要的艺术特色,对中国水彩画创作影响深远。本文对透纳水彩的意象语言进行探讨,通过梳理意象表现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透纳水彩的艺术风格,去解读意象语言在其水彩画中的表现方式。

一、意象起源

意象属于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庄子·天地》有很多关于 “意” 的表达,还有一则 “象罔索珠” 的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是庄子对 “象” 的表述。《易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1](26),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意为圣人通过卦象传达自己的思想。 此处为 “意” 和 “象” 关系的首次提出。 东汉王充《论衡》中的 “礼贵意象”[1](53),则是 “意象” 一词首次出现。 王充通过 “象” 来表达“意”,意象之词才有了初步的审美特质。意象风景画在东西方绘画探索中,各有不同的表现与特点,呈现不同的形式美。 风景题材在中外水彩画创作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无论艺术实践还是理论构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 “意象” 一词源于中国,因此关于 “意象” 理论方向的构建和研究较国外明确,学术论文有尚辉的《意象油画百年》、方亮的《中国意象水彩画的特征与语言研究》、赵振华的《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等等,他们都结合自身创作与审美需求对意象风景进行构图、内涵、文化属性等方面的探讨。这些成果进一步印证了水彩风景与意象的结合是可行的,将意象语言注入到水彩风景画创作中,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水彩画创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意象语言在水彩风景画中的体现

在水彩画领域中, 中外水彩画家都进行过意象语言的探索,约瑟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澳大利亚著名水彩画家,其水彩画作品多以城市为主题,却以意象语言来进行表达。 约瑟夫作品受到了英国水彩画的影响,颜色纯净透明,画面水味十足,虚实相间的边缘线使画面生动有趣。在其作品《草垛》中,草堆边缘线以虚化处理, 站在草堆上劳动的人边缘线则较实,前面的草垛是棕褐色且纯度较低,后面的草堆是金黄色且纯度较高, 整个画的视觉中心集中在后面的草垛上,画面在明度与纯度、虚与实之间对比,产生了独特的意象形式美感。

中国古徽州风景为意象水彩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徽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别具特色的徽派建筑,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意象水彩画家,诸如柳新生、丁寺钟等。丁寺钟是我国意象水彩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经常描绘徽派建筑、小桥流水等题材,在审美思想上吸收了中国画的写意美学和老庄美学, 作品构思缜密,用笔肆意洒脱,色彩明亮夺目,笔触律动激荡、画面厚重博大,气势宏伟,具有深远的艺术意境,给观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代表作有《徽州意象墙》《秋月入苍茫》《落寞之秋》等。 在其作品《徽州系列桃源雪月》中,大面积留白表现雾景,房子用简单的黑色块随意造型,远山则用湿画法,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房子的 “实” 与桃源的 “虚” 和谐统一。在其另一幅作品《霜降》中,丁寺钟将传统中国画笔墨功力与西方绘画的块面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并用大笔触渲染整个画面的氛围, 画面中的留白好似霜的斑驳,柳树、霜、小桥都处理得若隐若现,画面的整体颜色概括为黑白灰三大块颜色,画面在明与暗、密与疏中形成对比,具有朦胧的意境美。

三、透纳水彩画中的意象语言

透纳艺术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早期、 中期和晚期。 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界限,1819 年前是早期阶段,1819 至1840 是其艺术的中期阶段,1840 年以后是其艺术的晚期阶段。 这是卡特对透纳作品的三个分期。本文也将透纳的艺术生涯分为三个时期,这是依据透纳作品不同的风格来划分的。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出生于1775 年,英国浪漫主义画家、版画家、水彩画家。 他以富有表现力的水彩画和油画闻名于世。 透纳出生于伦敦科文特花园的梅登巷,他的家庭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亲经营一家理发店, 透纳从小就有惊人的绘画天赋,以至于父亲对他的绘画天赋非常肯定,并鼓励透纳将作品悬挂在画店里展出,博得收藏家赞扬,这对透纳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4 岁时,透纳考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附属学院学习,15 岁即在艺术学院展出了他的第一幅作品。 1804 年,他开设了自己的画廊,1807 年成为美术学院的透视学教授。其水彩画作品具有意象美学的三个特征,以下一一论述。

(一)朦胧的造型

造型的朦胧在其作品《佩特沃斯楼室内》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画面中物体没有明确的轮廓线,整幅画面完全是色彩和光线的交融。在这幅作品中,透纳把房间中真实的光感刻画了出来。 画面中的物体轮廓模糊不清, 我们无法辨认出他描绘的是佩特沃斯的哪个房间, 或者这是透纳对佩特沃斯的一些情景进行了重组。许多人认为画面右下角是一口棺材,棺材周边是一些小动物。 光线从神秘的拱形门外照射进来,并充满了整个角落,画面上到处都洒落着阳光。画面右边用大片土红、土黄渲染,造成空间的朦胧感和神秘感。

另一幅作品《东考兹堡的音乐会》,也是透纳意象风格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用大块稀薄的朱红色与黑色渲染,使得人物与物象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缘线,在构图上,清晰的轮廓会使得画面显得呆板。如果采用古典技法把远处的三个拱形门刻画清楚, 三个门的垂直窗户边线会夺去前面人物的眼球, 画面也因此显得平庸。 透纳的这种朦胧边缘线的造型方法使得光从画面向外散发, 使背景和拱形门成为一个整体,突出前面弹钢琴人的造型。

朦胧的造型在其作品《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中更为明显。 画面中天空、海水、风暴的轮廓几乎完全消失,画面的主题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天空与海之间的轮廓线仅由画面中的小船暗示出来, 透纳在追寻一种以现实为基准,由意象统治的画面。透纳的这种独特的意象语言与他的敏锐观察和亲身体验密不可分,他为了观察暴风雨,曾让水手把他绑在桅杆上面,画家自己说:“我不是为了让人理解他,我只不过是为了表现与此情景相似的现象。” 正是他刻苦钻研的精神才使得其作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具有运动感的画面在作品《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中表现得也很明显,这幅画在皇家艺术学院首次展览时, 很多评论家说他们能感受到火车以飞快的速度向他们驶来。画面中雨水、蒸汽以及速度混合在一起,景色虚虚实实、似有似无,意境悠远。火车周围像是被一片金色迷雾笼罩着, 画面上的桥隐约可见,仔细看这个桥会发现其不符合传统的透视规律,但是透纳的目的不是在于透视规律的正确与否,而是以朦胧的感觉去表现无限的空间和动感。 这种强朦胧的造型是其作画的一个特点,由此可见,透纳的透视方式是依据其朦胧的画面需要。

(二)写意的笔触

透纳许多作品中的笔触都是似若随意的, 画面综合使用了干画法、 湿画法以及干湿结合的表现方法,时而厚堆,时而色水交融,都为追求朦胧的意境。作品《烧毁的上议院和下议院》描绘了1834 年10 月16 日晚发生在议会大厦的大火。 透纳目睹了议会大厦的焚毁过程,他迅速地从不同的角度画了草图。画面中建筑物被金色的大火包围, 大火吞噬了圣斯蒂芬大厅的下议院,照亮了教堂的塔楼。该画综合多种表现技法,远处背景采用湿画法,用水将颜色喷洒出来,追求水色淋漓的画面效果,旁边的大火则采用干画法平涂, 然后采用类似中国画的皴擦技法勾勒出大火的效果, 画面干湿相结合, 形成丰富的画面肌理。前景观众用棕褐色勾勒轮廓并加以虚化,使观者的视线集中在金黄色的大火上。画面右侧,大桥像冰山一样若隐若现,大火照亮部分的桥被强烈扭曲,透纳忽视桥的透视,改用扭曲感来表现画面的运动感。

(三)空灵的光色

光色的空灵是透纳作品中的意象语言之一。 在其作品《海上渔家》中,透纳首次把光作为画面的主要因素,月光由于云的遮盖若隐若现,天空出现了一种变化莫测的神秘感。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透纳在创作时, 对画中表现的物体可能并没有完全看清楚。但是该作品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画面月光令人着迷。 透纳对月光的主观处理显示出他对光的敏感。 天空中乌云密布,好似暴风雨将要来临,而月光穿过云层直射到大海中波动的小船, 不但巧妙地使小船位于黄金分割处, 也使其位于画面视觉中心处。画面海水在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波涛汹涌的浪花似乎冲出画面之外。

透纳中期的作品更加追求光感,为了追求光感,他不惜让轮廓虚化。 评论家卡特曾说:“透纳的色视觉正好是伦勃朗的对立面, 伦勃朗倾向于递降的着色法,透纳倾向于递升的着色法。”[2](59)这是透纳意象风景画中用色的特征。透纳不注重细节的刻画,其画面中的朦胧意境完全是光线和色彩的叠加,例如《诺汉城堡日出》这张作品,透纳只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表现,画面中的城堡和水的表现都极具意象特色,画面着重刻画光线,其余的物象非常松动、模糊,富有朦胧意境美。

在其作品《奴隶船》中,透纳将画面中三只桅船放在了中间位置,但所占比例却较小。我们能够看到翻腾的狂风、云和大海。 黄昏的海面上,残阳染红了海面,三只船似乎要被海浪掀翻,几只海鸟在天空翻腾,似乎灾难将要袭来。残阳、黄色的云、血色的大海搅在一起,形成了悲剧的画面基调。前景的褐色逐渐向后延伸,变成明亮的橘红色、黄色,并逐步过渡到橙白色、橘色与柠檬黄色。透纳另一幅作品《灾难》和《奴隶船》一样,颜色逐步往后递进,前景的褐色向橄榄绿色过渡,中景则逐步变成黄白色。使用白色来表现强烈的光线,是透纳的独特之处,也是组成透纳画面意境的重要因素。

四、透纳作品中的意象审美对后世的影响

(一)透纳作品中的意象审美对印象派的影响

透纳崇尚自然的理念, 进行户外写生的艺术实践给法国印象派的产生带来了较为重要的提示,促进了对户外光与色的研究。印象派是19 世纪中期产生于法国的艺术流派,它直接外光写生,彻底解放了色彩,使色彩得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对绘画的革新具有重大的贡献。印象派在户外写生的提示方面,明显受到了透纳、 康斯泰博尔以及巴比松画派的影响,透纳发现大自然的光色规律,要早于印象派大约半个世纪,他在光色的运用上,可以说是欧洲第一位现代的画家[3](92)。 透纳的意象风景都是以光为核心,并把色彩纯化,加以抽象形式的表现。这也正是透纳对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 库尔贝、米勒、巴比松画派等都促进了印象派的诞生,但在光色方面,透纳对印象派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印象派最杰出的画家莫奈,在光色表现中明显受到透纳的影响。如其作品《日出印象》,表现了朝阳照耀下的大海,天空被各种朱红色铺满,海与天的边缘线模糊,这与透纳有着相似之处。 而莫奈另一幅作品《睡莲》,线条随性,笔触柔美,似乎让水流动起来,水中倒映着荷花,如梦如幻,观者在莫奈的作品前,如同身临其境。 莫奈等印象派画家曾在写给库次林赛的一封信中谈到:他们的目的是 “使艺术回归到一种严格认真的、精确的对于大自然的观察, 使我们自己热忱地在运动之中也在光的瞬间去描绘形状。 ” 接着又说,他们“不能忘记伟大的英国绘画大师、杰出的透纳在这条道路上所作出的先导[4](97)。 透纳对印象派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透纳作品中的意象审美对我国水彩画创作的影响

透纳的艺术风格不仅对印象派产生了影响,对我国的水彩画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水彩画与油画虽同属于西方绘画系统,但由于其易于操作,效果清新, 在材料特点和技法上与中国画艺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中国艺术家的喜爱,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水彩画创作之时,由于文化艺术背景的先天影响以及绘画材料的天然亲近, 容易形成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水彩画艺术, 而透纳作为美术史上著名的水彩画大师, 自然受到中国艺术家的欣赏和模仿。诸如画家关广志、李剑晨、潘思同、袁振藻等,都曾或多或少地参观和学习过透纳的作品。从李剑晨的《东海风云》、袁振藻的《玄武湖秋色》中都可以看出透纳意象语言以及光色表现对他们的影响。因此,透纳水彩画作品中对意象审美的成功探索,将给中国水彩画创作带来持续的影响, 透纳水彩画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形式, 也将进一步丰富中国水彩画的美学内涵。

五、结论

透纳水彩画中的意象语言是独特的, 其不仅影响了印象派,也给我国水彩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我们应该汲取其水彩艺术的精髓, 更好地促进中国水彩画 “民族化” 的深度发展与融合。

猜你喜欢

印象派水彩水彩画
名家
「印象派画家」金农
与水彩对话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水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