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0-12-12卢东兵

关键词:双创创业者导师

卢东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把创新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将其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高等教育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迅速开展了对接国家“双创”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而高校创业导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全国高校纷纷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选聘校内外专兼职创业导师,传授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创业。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他们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成效如何?基于此,从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创业导师的关系、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现状、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出路3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高高校创业导师队伍质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创业导师

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以来,国家“双创”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建设实效,为广大民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指导。目前社会上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有相当部分的创业者取得了事业成功,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引领了更多民众加入到创新创业中,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国家“双创”工作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的行列之中,成为了广大创业者群体中的一分子,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众所周知,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创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对于社会(包括国家政策、法律等)缺乏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往往跟随市场、引领市场的少;缺乏核心技术,创业项目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管理理论基础;心智尚不成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产生害怕、放弃、冒进等情绪;社交圈子较为有限,难以接触到有效的、高质量的社交网络,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都“热闹开头,凄惨结尾”,最终能够成为行业翘楚的少之又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0%。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学院、开设创业课程、认可创业学分,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工作落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核心是教师。因此,建立创业导师队伍既是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指导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根本要求。高质量、高素质、高效率、创新型的创业导师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大学生是创业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创”的社会热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导师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支持,帮助创业者避免犯致命错误并识别商机[2]。高校创业导师在创业资源(如人才、资本、市场等)上具有优势,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打开门路。高校创业导师可以提供信息及情感支持,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创业的可行性,建立信息、社交网络,识别商机。在频繁的指导与互动中,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志,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创业人格和创业品质[3]。这能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更有方向感、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并努力将创新创业落在实处。

二、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现状

高校创业导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极其特殊的角色。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高效率、创新型的高校创业导师队伍是大学生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创业导师人数有限、创业导师活跃程度有待加强、创业导师指导能力亟待提升、创业导师价值取向有待引导、创业导师管理制度有待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对大学生创业者指导作用的发挥。

(一)创业导师人数有限

目前尽管全国各大高校都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业导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创业导师人数仍然非常有限。很多高校甚至没有创业导师,即便有也只有一两位兼职导师,一年开展一两次讲座或报告对学生进行指导,创业指导效果不佳。目前,高校创业导师的数量已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指导需求。

(二)创业导师活跃程度有待加强

高校创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与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互动交流,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效果。而高校创业导师更多的是校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很少,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生创业指导上。高校创业导师的双重身份决定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指导不能尽心尽力,通常在决定是否担任或继续担任创业导师时处于“摇摆”状态[4]。这些高校创业导师在被授予“创业指导师”称号后,“失声”“失踪”现象比较突出。他们与学生的互动指导流于形式,对学生创业指导的次数有限,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深入有效的个性化指导。高校创业导师活跃程度的降低,大大削弱了其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既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及时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又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创业导师指导能力亟待提升

高校创业导师水平不高、指导不到位,难以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不仅如此,还有相当部分创业导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难以向学生传递有用的创业信息,传授实际的创业技能。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从校外聘请的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高效率、创新型的创业导师十分有限,更多的是由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等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创业经历和经验,很难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创业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机会识别、资源共享等。另外,创业导师往往重视给予大学生创业者职业方面的支持,而忽视心理支持和角色示范。

(四)创业导师价值取向有待引导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市场取向,片面追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市场价值,忽视对大学生创业者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引领;片面追求自身发展价值的功利主义,忽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片面追求创业实效的工具意义,忽视对大学生创业方法、原则和路径的深入指导。高校创业导师的这些价值取向,容易对大学生创业者形成错误引导,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五)创业导师管理制度有待规范

部分高校创业导师存在活跃程度不高、能力不足、价值取向不正确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创业导师自身觉悟、意识、能力、价值观念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创业导师管理制度的问题。有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在高校创业导师的选聘方面,尚未制定科学的选聘标准体系,未能选拔出高质量、高素质、高效率、创新型的教师。在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培训方面,缺乏必要的价值引领和责任强化,导致部分指导流于形式。在高校创业导师的激励机制方面,缺乏科学、系统、协同的激励手段和方式,导致部分创业导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出路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5]。只有切实加强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才能畅通大学生创业大道,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增加创业导师人数,以满足更多的创业指导需求;建立“互联网+创业导师”实时交流平台,加强创业导师与大学生的指导关系;建立创业导师培训机制,提升创业导师指导能力;构建创业导师评价标准,规范创业导师指导行为;健全创业导师管理服务体系,增加创业导师的获得感,是“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出路。

(一)增加创业导师人数,以满足更多的创业指导需求

创业导师的基本数量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导师人数不足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指导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便是增加创业导师人数。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实际需求,从校内外选聘更多高质量的创业导师,以满足大学生更多的创业指导需求。

(二)建立“互联网+创业导师”实时交流平台,加强创业导师与大学生的指导关系

高校创业导师与大学生创业者之间良好的创业指导关系,有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高校创业导师与大学生创业者之间进行有意义且频繁的互动和交流越多,创业导师的指导效果越佳,二者之间指导关系的质量更高、更稳定。创业导师与创业者在指导过程中积极互动,能够增加创业者的获得感,进而影响创业者对创业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在认同感。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应建立“互联网+创业导师”实时交流平台,通过线上互动,及时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时交流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随时向创业导师提问,创业导师也可以及时发布动态,共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和经验,远程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平台管理者可以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导师信息数据库,供大学生创业者自由选择和参考,以便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一对多”的问诊式指导。切实加强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强化创业导师的活跃程度,充分发挥创业导师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建立创业导师培训机制,提升创业导师指导能力

较高的师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创业导师在创业指导过程中存在能力不够、水平不足等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创业导师核心指导能力的缺失。高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借助“双创”东风,建立创业导师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研讨会、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切实提升创业导师的核心指导能力,强化创业导师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提供更精准、更细化、更高效、更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构建创业导师评价标准,规范创业导师指导行为

道德建设是教师发展的铸魂工程。创业导师在就业指导中的工具理性和市场取向反映的是师德建设的缺失[6]。高校要建立全面系统化的创业导师选拔、指导效果评价机制,将师德作为重要标准纳入其中,对教师的不良指导行为及时进行矫正,引导创业导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筑精神的防线,强化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既要向大学生传授创业技能,共享发展资源,又要向大学生传递如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价值理念,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为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健全创业导师管理服务体系,增加创业导师的获得感

获得感是高校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活动的根本动机,这种获得感既有物质层面的经济利益刺激,也有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获得感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创业导师指导行为的强弱、效果的高低。在“双创”背景下,增加创业导师的获得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建立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健全创业导师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创业导师的收入,满足创业导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增加创业导师的经济物质获得感,使创业导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建立精准匹配的指导关系,实施精准对接,满足创业导师深层次的物质需求[7]。根据高校创业导师的产业行业背景、指导能力和指导学生数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大学生提供精准而贴心的服务,让创业导师的指导行为更加有效,以增强创业导师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双创创业者导师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V eraW an g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互联网创业者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对创业者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