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早期艺术探究之路

2020-12-04

国画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宾虹黄山笔墨

谈起画家黄宾虹的雕像时,有的想起他温文尔雅的学者风度,和他授业解惑的满腹经纶,还有他写生时师法自然的聚精会神,但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别具一格的山水画作,其作品的主色调为黑与白两种,画面中挥洒点染的重色笔墨是最易被铭记于心,这一风格的作品,被后者称其为“黑宾虹”时期。黄宾虹早期绘制的山水画并不是像晚期作品以黑出众的,他早期的艺术风格则为清亮淡雅的传统浅绛山水,那个时期的画作为区分其晚期风格转换变,便称其为“白宾虹”时期。以下内容就结合当时历史时代背景下,对其早期探索艺术之路与转型前的山水进行分析。

黄宾虹简介及时代背景

清政府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签署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颇使清王朝经济面临窘境,临海的港口城市在多年闭关锁国的统治下,西洋文化也一度随着港口的开放而流入,随即而来的不光是鸦片,还有西方的艺术及思潮的侵入国土。在清朝同治二年正月初一(1865年1月27日)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诞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城西铁岭的一家徽商家中,其父黄定华为广达布总号的老板,是浙江金华一代著名的商贾,也是喜爱书画的儒士,黄宾虹幼年天资聪慧,5岁时便精读诗书古籍,可将《山海经》倒背如流,6岁便随父接触书画并可将家中收藏的清代名家山水画临摹至惟妙惟肖,当时黄家族亲黄崇惺(清代翰林院进士)拜访时偶然间看到其习作,并对他给予很高的赞赏,这使黄定华对自己聪慧过人的长子寄予厚望,并萌生出令儿考入仕途的想法从而能振兴家业,当时八股取士是读书人进入仕途之路的唯一途径,黄宾虹却痴爱书画,但为了实现父亲的夙愿,不得不暂时放下喜好去参加科考。虽然幼时的黄宾虹不能选择理想的艺术之路,但家中的藏画给予了他鉴赏古画的经验。这便成为他为之探索其艺术之路的一块敲门砖。

1876年,黄宾虹在苦读了五年诗书后,回到故乡安徽歙县家中参加县考,当时黄家是当地谭渡村的望族,家中人才辈出,历朝历代的达官贵族与盐商巨贾更是数不胜数,但因太平天国战乱使家中开始走向衰败。而13岁的黄宾虹一进招考便中了秀才,父亲作为奖赏便找出家中珍藏的众多名家古画真迹供他临摹学习,当时黄宾虹所临大多为黄山画派(明末清初是创建)与新安画派的画作,因黄山紧邻歙县,吸引历代众多画家如石涛、渐江等奔赴此地写生黄山美景并留下了经典的佳作传世。从此,他便把考试抛之脑后一心投入学习书画中,沉浸至此且无法自拔。19世纪80年代,黄宾虹考举几近失利的同时,家中生意因西方工业机器化时代的到来,阻碍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黄家生意陷入困境中。而他这时期的画作不同于当时现状,画面中则彰显着一种平静淡雅、与世无争的生活,给人与世无争的既视感。

个人经历及求艺生涯

无奈于家中变故且身为家中长子的黄宾虹,只身离家闯荡并从此开启了他的艺术之旅,他首选便去了苏州的一个远亲何氏家中,正逢何家收藏宋元名家山水,黄宾虹终日临摹习之,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过上了悠然自得、文人雅士的生活。1885年,黄宾虹一幅《仿王晋卿山水》就是在何府中完成,画面笔墨苍劲,风格俊逸,逐渐在苏州画界小有名气并获得了录事的官职,这便实现他及父亲多年的心愿,但在黄宾虹进入官场没做多久,却卷入一场腐败官员与盐商徇私舞弊、相互勾当的旋涡中,他本是被陆官员叫去鉴别一幅送来的赝品董其昌山水画,可谁承想自己却成了陆官员贪污受贿的“帮凶”,高洁自居的黄宾虹不接受贿赂后被官员诬陷并虚造各种罪行,黄宾虹内心便痛恨官场里的腐败,但也正因他不屈的性格,促使其离开了那个黑白颠倒的官场来以证清白。

至西方先进的工业进入国土市场,代替了当地手工业的生产也阻碍着经济发展,但手工制墨这种产于本地的技术不受西洋机器的影响,也是每户人家写字绘画的生活必备材料,而且徽墨在安徽已有千年历史。1889年,黄宾虹辞去官职后回到歙县老家,与父亲投身从事传统手工制墨开始重振家业。在打理生意将徽墨销于外地之余,黄宾虹勤练书画的同时也在研读墨史与墨谱等理论书籍,这便为他晚期作画能将笔墨的积染做到烂熟于心且游刃有余的地步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在1894年6月时,黄定华病逝,这对黄宾虹打击颇深,一时间无法接受事实,便隐居山林开始过隐居生活。

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发动戊戌变法的救国运动时,远离政事但心怀报国的黄宾虹兴奋不已,他几经周折在贵池相识到了维新变法的领军者——谭嗣同,与其同一些仁人志士来往密切,共谈维新改良之策,令他逐渐走出了丧父的悲痛。但在同年的9月28日,戊戌六君子慷慨献身于变法后,让黄宾虹背负着维新派同党的罪名,从此便开始了流亡之途。1900年,黄宾虹初登黄山,便被眼前山势所震撼,于是在黄山的文殊院绘制了《黄山图》,这也是他在逃亡十年当中唯一留下的一幅作品。画中有种空灵不觉的意境,画面中布白居多,悠然静谧,画中松树犹如黄宾虹本人般伫立于山间,有种独自一人置身事外、看破红尘的傲然之气。这种简单明快又留白居多的时期,形成的艺术风格以师从古法的传统为主,还未有自身独特的笔墨印记,这个时期的作品被后人称为“白宾虹”时期(1894—1910)。当时的他虽在逃亡,但一直没放弃救国的理念,在1904年,黄宾虹结识了同盟会的柏文蔚、刘师培等一些志同道合的盟友,一同与他们成立了“黄社”的革命组织,他们的共同愿望就是推翻清朝统治。黄宾虹在一次完成组织给他下达的任务时,被人告发,迫于无奈只好诀别故乡再次走上了逃亡之路。

这次逃亡黄宾虹选择了不再参与革命,于1907年,定居到了上海,以自身的传统文学功底,投身于研究国学且可发扬传承国光的国学保存会,并在报社、出版社中担任编辑职位,其中开办的《历代名家画集》《艺观》等杂志是近现代美术运动的先河,1908年时,从小热爱金石篆刻的黄宾虹,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次年,应当时会长吴昌硕的邀请,加入了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这些对他而言可谓如鱼得水,随后他也曾发表过有关传统文化及美术史类的文章,并且逐渐在上海文化界有了一席之位,黄宾虹曾在自述中记录此事:“乃至沪,于《国学丛书》《国粹学报》《神州国光集》供搜辑之役。”

孤独的艺术之旅

1910年,黄宾虹母亲病逝后,他便携全家定居于上海。1912年时,婉拒了当时好友柏文蔚邀请他回安徽参与政事的提议,从而远离了从政的革命之事。1915年,黄宾虹所在的《神州日报》被袁世凯收买,他便愤然离去并开了一家名叫宙合斋的古玩书画店,并与当地文人雅士并座谈诗论画。然而黄宾虹在花甲之际有着古鉴定家、学者的称号,很少有人称其为画家,当时众多人不理解他的画风及想法,黄宾虹生前没有出售过自己的画作,可见他的内心是孤独的。

当时上海作为沿海城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内陆城市相比更大程度上接受了众多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当时书画市场推崇以吴昌硕为代表画家的海上画派,他们的画风多以红花墨叶为主色调,被大众审美所接受及雅俗共赏的花鸟画盛行。黄宾虹以黑白为主旋律且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水墨山水这种市场需求与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一者是以鲜艳明亮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并深受大众喜爱的花鸟画,另一者风格则是清幽淡雅且古朴的山水画,二者相比之下,黄宾虹被当时人称为“顽固不化”派。他的画则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他对画作研究游离于他所处的时代。1916年,黄宾虹所画的《黄山狮子林》,绘画风格还秉承着老一辈黄山画派的传统浅绛山水,其设色古朴淡雅、笔墨清晰可见。当时他与友人傅雷于书信中表现出对画作有着新的认识:“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离,不黏不脱。”

那时的画作算是由“白”变“黑”的一个转型过程,然而这些理论也在他晚期“黑宾虹”时期的画作运用的笔墨上一一验证了。在当时画坛无人认可他的作品,60岁的黄宾虹在当时艺术潮流的改革中,选择站在主潮流的对立面上,依旧坚守着自己对山水画独到的见解,他的艺术之路注定是无人理解的,也是孤独的。这也为他晚期作品风格转变做了很大的铺垫。

猜你喜欢

黄宾虹黄山笔墨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黄山日落
笔墨童年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