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几个中国书画美学观对当下产品设计教学的启发

2020-12-04

国画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画龙点睛产品设计美学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不断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竞争新格局不断调整,设计驱动型时代已经到来,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随之改变,好设计的标准也变得多元和深刻,因此,当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也需要不断跟进和扩充,而随后基于产品设计过程的各种优化研究进一步激发了产品设计教学要探讨更多的传授、引导和启发方式,尤其在学生容易忽视的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设计学养、设计思辨和设计方法的融入。中国书画美学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乏有独特的视角和见解,笔者尝试将这些观点引入教学,来帮助学生加强设计理解,认清学习重点,从而真正提高设计能力的内核。

一、设计启动:“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是对中国书画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论概括。所谓“意”,是指艺术创作前的艺术构思,是艺术家来自生活的感受,是对描写对象神韵的把握与艺术家情怀胸臆的统一。“意在笔先”最早见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此说经历代书画艺术家们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充实、完善,到清代,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总结说,“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虽然在本文所指的产品设计领域,此意非彼“意”,但“意”的观念和作用在我国古代艺术发展中早已从书画扩展为各艺术门类的理论,它不但是“笔”的先导,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统率的作用。

今天,每一项产品设计课题或项目在策划或启动时期,都应该根据其性质注重对“意”的确立,这里的“意”指设计思想。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了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专业课程后开展设计构思,依然在过程中缺失方向性,导致设计结果混乱、失败或者设计效果平平,因为实践证明,真正好的设计并不是可以靠公式化的操作推导出来。设计教学中有关概念、程序、方法等专业知识自然需要掌握,但设计启动时先行的设计思想对于设计展开和过程顺利与否以及最终成果优劣都至关重要。所以,设计初始不要急于进入具体设计,而要寻找、领会课题“意”的精神,重视“立意”的环节,研究“立意”的方法,加强对“意”的思考、研究和管理,即形成一定的设计思想后再进行有目的的具体设计,这是产品设计教学中要侧重的,它是一种设计习惯的引导,也是设计思维逻辑的培养。

设计思想的形成和架构并非易事。产品设计的定义从一件东西的构思到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造物的物理层面,而被越来越多地扩充为发展更好的体系和模式。具体说,设计思想是设计主体在知晓设计主题的同时要进行整个相关设计信息的汇总,然后对涉及其中有边界和无边界的知识体系再进行筛查整理。有边界(知识)是指直接的“可见的”内容,如,此产品的相关标准、功能、材料、工艺、结构等,无边界(知识)则更多是指隐性的标准参与选择,如跨学科的工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伦理学,等等。换言之,这个时代如同一个大型的复杂系统,而且还处在动态发展中,需要不断地在艺术与技术、技术与商业、商业与文化、短期成本与人类利益等多维度的权衡中取舍和博弈。一件产品的机会点可能有多有少,未来设计者在创作背后需要长期跨学科知识的日积月累和养成持续观察思考的行为习惯以及在不断设计实践后齐头并进增长的自主学习、整理、判断、感悟等综合能力的形成,使“意在笔先”修成一种自觉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行为。

二、设计实施:“迁想妙得”

“迁想妙得”是中国绘画一个重要美学原则,语出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指画家深入到所描绘对象中,设身处地进行体察;妙得,指画家在经历了上述体察之后,不期而然地掌握领悟对象的神理趣味。这是在描述作画的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触及在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

“迁想妙得”作为美学理论,主要涉及艺术实践中关于主体创作状态与能力。首先,“迁想”提倡主体要先舍弃自身固有感知禁锢,而与客体独特表象相凑泊。但所谓主体固有的感知习惯,并不是主体心理功能的全部,而只是有碍于与客体特定形式构成需要互融的部分。这样,主体创造性才不会因其“舍弃”而失掉,成为“妙得”的基础和保障。这一点在产品设计构思中也尤为重要,也是设计主体都要面临的自我克服的问题。例如,我们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戴着陌生的视角去观察设计对象,避免出现“我们看见的就是自己准备看见的”,也就是只依靠自己意识到的感观数据去了解设计事物,让先入为主的意识局限了自己,从而影响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和结论。另外针对设计,这里还需进一步引申,就是要克服来自周围“声音”的干扰,因为在设计探讨中,当所有人都“所见略同”时,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止步于此。

其次,“迁想妙得”可以视为设计实施中一种设计创新的思维方法,“迁想”,实质上是对设计创作的“悟性”培养,这和设计者的学养有一定关联(也是上文中提到的,与设计思想积累的疆域有多宽广相关联),学养越高,觉悟点越多,越丰富,越容易经历顿悟,迎来灵感光临,也越容易开悟迁想而有所妙得。纵观人类设计史,从发明灯泡到阴极射电管(它给我们带来了电视),从纽扣到拉链,从洗衣机到洗碗机,从巧克力到袋泡茶,从眼镜到助听器,从耐热玻璃到细如头发丝的光纤(它把我们带入信息时代)……这些产品设计都源于生活中真实的难题或不够完善的现状,需要搜索、识别、发现问题的存在,然后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创作主体不断地去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因和结果,并勇于持续地采用新的观点或者重新定义的方式,去接近思维的自由,创造新的机会,这就是设计“迁想”的过程。

最后,绘画中“妙得”强调“以形写神”地再现客体,但这一再现又不仅是客体的“形神兼备”,它还包括主体的自我表现,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超越。产品设计经过“迁想”是否可以“妙得”,取决于是否可以恰当地转译成产品构成的语言范式,主要包括一是人机尺度,习惯认知等限定表达;二是材料工艺,功能结构,生产成本等可变表达;三是制造新颖、“高级”、有艺术感的专业表达。笔者认为,可见的未来,产品同时也应是艺术品,具有兼顾提升大众审美的功能;是地球上新型的智能产品,具有灵魂和生命体征的交互才艺;是充满善意与爱的情感产品,具有一切向好的诗意愿景。

三、设计完善:“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可能是大众较为熟知的成语,虽然出自南朝萧梁时期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破壁而飞的传说,但后来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文章、说话中使内容精辟明晰的关键性语句。

产品在设计完善阶段,也正是要开始细节设计的阶段,但往往这个过程容易被学生直接忽略,使设计总有未完成感,失去光彩,或做一些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的多余处理,使设计不尽人意,前功尽弃。因此说,产品设计也如同绘画等艺术门类一样,需要依靠细节处理来“画龙点睛”,以小博大,来带动产品的整体品质感,这也是我们让学生在成功产品设计中要注意解读的和需要学习的地方。

什么才是产品的细节部分,要因产品而异,一般出现在形态的起伏转折方式,外观成型的工艺开缝形式,开关按键把手一类的生成样式,散热出音等处的孔缝处理,包括局部材质颜色肌理的穿插,logo、纹理的位置大小等图形点缀……这些看似细小的设计可能完全可以改变一件产品的全貌、气质和等级,很多时候产品换代只是依靠细节调整完成升级以节约开发周期和生产成本,所以在设计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在此阶段的练习,以多种细节变换来达到不同效果的输出,而做到恰到好处,并总有出彩的表达则同样依靠上文提及的设计主体所具有的学养和悟性问题。总之,一件产品设计完整与否,一般在于其有无细节把控,一件产品设计优秀与否,则必定与其有无“画龙点睛”的“刻画”有关。

四、结语

“意在笔先”“迁想妙得”“画龙点睛”都是中国书画美学理论,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体悟感言和审美修养,而且还蕴含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和哲思。在当下产品设计教学中,直白的讲述有时很难让学生到达设计学习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美学与艺术内容的理解层面,而中国很多美学理论和观点恰恰用中国式语言可以表达出,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般美学同理的丰富、辩证和奇妙之处;此外,“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了中国美学发展史,是以中国哲学的独特形式,揭示人与自然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道理,这也是产品要遵守的永恒的设计法则。以上这些中国书画美学价值都是现代设计逐渐走向成熟所需要的,通过实践也可以成为启发当下产品设计教学的实用工具。

猜你喜欢

画龙点睛产品设计美学
画龙点睛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盘中的意式美学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外婆的美学
创意涂鸦
杜凤霞产品设计作品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