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传感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和展望

2020-11-29孙艳平

科技传播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传感情绪生物

孙艳平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万物互联”逐渐成为现实,传感器几乎无处不在,也更新了报道的方式,传感器新闻备受关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用户的注意力成为媒体影响力的关键,传感器技术中的生物传感便能实现对人体生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感知”用户体验,提升内容和用户之间的连接效率,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重构媒体融合的局势。

1 传感器新闻与生物传感技术概况

“传感器新闻”指的是通过传感器获得数据信息,经分析整合,将其以一定的方式融入新闻报道,进而完成“讲故事”的新闻生产模式[1]。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提出,在国外已有较成熟的实操案例,如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新闻《法律之上》,其数据就是通过传感器获取的。在国内,传感器新闻的实践也越来越多,央视2014年的“据说春运”系列报道,通过地理位置的传感数据分析,展现了春运迁徙图景。最大特点是真实客观。

生物传感器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生物传感技术通过测量人体表电信号可以反映情绪唤醒度,即呈现人的关注度、感兴趣程度、情绪波动等。2014年,新华网创建国内首个基于此项技术的用户体验实验室,对生物传感技术和媒体融合发展进行跨界尝试,并推出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

2 生物传感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应用

在目前的媒体融合实践中,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案例较少,主要以新华网的研究项目为主。

2.1 在内容生产阶段

生物传感技术极大扩展了信息采集的手段和渠道。目前,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和使用还处于起步阶段。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召集社会各界人士30位,在其用户传感评测实验室同步观看两会的现场直播,并使用自主研发的Star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记录下他们的情绪波动状况,通过算法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情绪变化曲线”,自动生成观感报告,也诞生了国内首条生理传感新闻。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现场,新华网记者团队使用新一代“Star”,记录了一线记者和数十位观看活动直播的观众的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曲线,每个片段都能根据时间对应到当时的场景,并以视频加图文的形式发布公众号推文《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

2.2 在用户体验反馈层面

生物传感技术能够实时反映人的情绪变化,提高了用户体验反馈上的精准度。2015年,新华网开展首次剧场传感实验,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对从英国引进的《战马》进行剧场观众体验测试。观众带上生物传感器,其关注度信号同步上传到电脑,和观剧的时间、表演情节做关联,什么时间某位观众什么反应都能一一对应。对《战马》剧组而言,戏剧情节的设定及节奏固定,观众的现场感受能“验证”他们所预想的演出效果,并为编剧构思新剧提供参考[2]。这一测试对传媒行业的启发在于能检测用户体验,进而制定反馈机制。生物传感技术的出现,为检验传播效果提供了工具。

2.3 在报道内容分发阶段

在目前的实践中,没有直接作用于分发的实践项目,但从新华网已有的探索中可以发现,通过对用户反馈的收集和分析,正是为了达到精准分发的目的。以《战马》观感测验为例,新华网对成年人和孩子的体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后者对这场话剧的关注度普遍低于成年人,而在英国,《战马》的目标受众是孩子,面对新的观众,这一发现有利于他们调整宣传目标。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具体用户具体分析,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实现最大效率的投放是分发目标。

3 生物传感技术为媒体融合的发展带来变革

通过生物传感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跨界应用,为其发展带来更具突破性的变革,构建一个更加深远的生态系统。

3.1 拓宽信息采集维度,突破数据“黑森林”

生物传感器技术属于传感器技术的一种,都可以“扩展感知能力,开辟信息采集新维度”[3],为媒体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传统报道中,记者对人的感受只能通过定性方式描述,人的情绪情感是深不可测的“黑森林”,而生物传感技术能提供采集、分析情这类数据的定量测量工具。

通过让在场的人佩戴生物传感器,同步收集人体对事件或场景的生理反馈,这种反馈,既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也是更细节化的,有利于精确刻度下的分析和挖掘,更高效也更客观.

3.2 推进瞬时效果研究,强化反馈和分发

生物传感技术能实时、连续捕捉人生理情绪的动态数据,如同新华网国庆报道《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中所展现的,能记录并反映观众在看节目直播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能够根据受众的实时反应有效判断受众对某条信息内容的关注度和情感参与度”[4],即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从宏观层面精确到微观层面。

媒体融合的过程,是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过程。通过生物传感技术,可以从用户体验的感受分析出发,收获精准反馈,更加了解用户,调整内容制作的方向和形式。同时,也有利于精准分发,通过“情绪数据”描绘更完整的用户画像,“解决了人与内容的连接问题”[5],真正实现千人千面,推送符合用户情绪需求的内容。

3.3 融合多种媒介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

生物传感技术为媒体融合的未来带来巨大想象空间,有助于实现人的通感。目前,生物传感技术多应用在数据搜集和分析层面,在融媒体作品呈现形式、用户体验方面较为单一,可以和其他技术融合,利用手机端传感器或智能可穿戴设备,给人创造“眼可见、身可感、情绪可同频共振”的沉浸感。

对人生理数据的使用,既能影响内容生产,也能影响用户消费。以相似的感受激发用户情绪,或用同样的感觉刺激用户,不仅呈现可视化的内容,也提供可感化的产品,支持互动类的媒体产品。

4 媒体融合中应用生物传感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各种媒介技术都会应用进来,生物传感技术只是其中之一,提供了搜集和分析用户生理、情绪、情感等隐性数据的新方法,同时也带来新问题。

4.1 确定数据精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物传感器只是一种新型数据采集工具,使用时首先要求工具本身是否功能成熟,否则内容生产的数据源头一旦出现问题,其他所有努力都成了无用功。

4.2 平衡伦理问题

生物传感技术采集的数据源于人的生理变化,个体通过佩戴生物传感装置暴露在数据分析下,即内容的生产分发和人的隐私产生冲突。因此,在此类数据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并获得用户同意。如何在报道和隐私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新的挑战。

4.3 面对“信息茧房”

在生物传感技术辅助下,加入阅读感受分析后的分发算法,虽然更“懂”用户,但也更容易造成“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用户总是接收自己感兴趣、阅读情绪高的内容,也意味着对其他类型信息的隔绝,无法获得全面而真实的环境感知。因此,需要建立适度的“个性推送”机制。

生物传感技术对媒体融合的影响,不在于生物传感器本身,而在于它所搜集和分析的数据。“数据不是终点,而是起点。”[6]学界对生物传感技术的跨界研究已经开始,业界的尝试方兴未艾,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生物传感技术从研发到落地再到具体场景应用之间,还有很大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传感情绪生物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