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综述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理论

张 爽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及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于加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研究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适应时代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其形成脉络和丰富内涵,加深对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识。

学者黄宝华在《浅谈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一文中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了相关研究,并认为这一重要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1]: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邓小平在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创造性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来源于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对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和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最后,早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青年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真理,并在留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先后在施奈德钢铁厂、哈金森橡胶厂等企业工作,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大型生产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方式的认识。

学者朱丹在《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邓小平高度重视我国科技发展,并多次强调科学技术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3方面原因[2]:一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清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包括科学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邓小平认为再次强调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从根本上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扫清思想障碍,是凝聚广大科技人员的重要方面;二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态势有着深刻地理解,对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有着清醒地认识;三是对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考。邓小平提出我国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科技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环节,高科技领域要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2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研究

邓小平科技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实现了对党的科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了理论引领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的研究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学者刘学礼在《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中从3个维度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3]:一是基础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性质、内在结构的论述。邓小平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强调科学技术是无国界的,可以为国家和民族所用;二是核心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论述;三是外围理论部分,包括邓小平对发展科技事业战略方针的论述,涵盖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着眼于高科技,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党的领导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等重要论述。这三大部分逻辑严密、内容丰富,共同构成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体系。

学者张玉明、张富国在《邓小平科技思想与中国现代化》一文中认为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在考察世界各国并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4]:第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精髓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并指出未来世界的竞争将表现为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的较量,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科技实力和知识总量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第二,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位于基础地位。邓小平强调实现农业、工业及国防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得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这对于明确发展重点,保障我国现代化事业科学、有序地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明确科技人才思想的核心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邓小平的关心与支持下,一系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得以落实,广大科技人才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学者雷石山在《邓小平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内容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5]:一是邓小平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继承中发展了马克思对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在坚持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培养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是推动科技发展,要注重把握全面与重点的辩证关系,既要重视整体推进、全面进步也要关注重点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四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出了关于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邓小平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五是要提高领导科研工作的能力,强调组织和领导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学者王体龙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探析》中认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主要包括科技观、人才观、动力观和功能观4个方面,并从“四观”出发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蕴涵进行了深入研究[6]:一是科技观,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没有阶级性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等;二是人才观,包括科学技术人员是劳动者,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三是动力观,包括党要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要以世界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四是功能观,包括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技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3 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新进展

在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导下,我国相继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了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开创了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广大学者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深入解读邓小平科技思想,挖掘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提出了许多新角度和新观点。

学者任贵祥在《邓小平“借风行船”推动中国科技改革思想研究》中认为,邓小平在领导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时,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发展,重振我国的科技事业[7]。邓小平将吸收和运用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才智,作为打开科技改革大门的“钥匙”和“捷径”,倡导人才交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采取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发展高能物理等措施,培养我国的高科技人才。

学者孙大飞在《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人本向度》中提到邓小平对科技生产力的认识是从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出发,强调科技生产力要为人民物质生活服务[8]。邓小平的人本科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开始探索科技生产力思想的人本意义,并指出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学者马秋林在《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介绍了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并总结了其产生的背景[9]:首先,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复杂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理论源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观,并且以毛泽东生态科技理论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学者薛桂波在《邓小平科技体制改革思想与我国的科技治理》中认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蕴涵着用“治理”理念管理科学技术的前瞻性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治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10]。邓小平提出要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宏观政策环境,审视政府在科学管理中的职能,提高政府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并强调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党和政府对科研机构的领导作风,调整优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

4 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展望

邓小平科技思想系统回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科技领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新角度和新观点,例如“借风行船”与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引进,邓小平科技生产力与人本思想,以及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等。学者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亮点、有重点、有特点,形成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开阔了研究思路、拓宽了研究视野,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来源、基本内涵、价值意义等方面,缺少关于邓小平科技思想基本框架的研究,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建议从更宏观的视角研究邓小平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规划,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体系结构,关注邓小平科技思想中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当前与未来的系列论述;二是关于邓小平科技思想贯彻实践的专题研究较少,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相关领域研究有待加强,需要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能够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科技创新强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理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坚持理论创新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