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技出版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以某出版社科技图书出版为例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15期
关键词:科技图书稿件升级

韩 赞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融合发展已成为出版业创新转型的大趋势。《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1]指出,融合出版已经进入深水区。党中央的出版融合战略部署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指导意见,为科技出版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出版转型的大趋势下,出版工作者对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意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在转型升级工作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2-3],参与转型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提升,纷纷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开拓创新业务。

1 某出版社科技图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1.1 明确融合出版方向,加速推动转型升级战略

某出版社早在几年前就制定了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的总体转型升级战略,确立了战略目标,明确了转型方向。从内容资源的集聚到产品设计思路的转变,从销售模式的转变到专业团队的构建,从体制机制改革到战略的落地执行,该出版社已在融合出版的道路上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目前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一些基础支撑平台已基本建成,各项创新工作都有所突破,如“中国生物志库”“科学智库”等专业数据库和中科云教育、中科医库、“爱一课”互动教学平台、期刊SciEngine、“状元共享课堂”“康复医学云平台”等平台相继建立完成。

1.2 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广泛布局创新点

对于专业出版而言,实现知识服务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作为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针对融合发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从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是实现融合出版的关键。该出版社在科学图书、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辅、医学领域等多个板块都布局了创新点,同时组建了多个技术支撑部门,来支持创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实现了管理流程、内容资源和政策机制等全方位的支持。

1.3 加强顶层设计,助力转型升级

基于一些重大项目,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建立专业团队,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市场化的数字产品。目前的数字产品主要分为基本文献型、学科专题型、解决方案型、定制服务型等类型。出版社相关部门根据产品类型制定并不断优化数字产品的生产流程、运营流程和产品营销方案。

2 从编务生产的角度探索融合出版

在该出版社对转型升级工作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其编务基地也开始着手从编务生产的角度探索融合出版,即编排校融合加工。

2.1 设立专门的创新机构

在编务基地成立业务创新实验室,着力打造全程无纸化的稿件运作流程,力图使编务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和突破,从而不断推进编务工作转型升级,为无缝对接科技图书生产的转型升级做好前期准备。同时,成立创新业务小组,含编辑、校对、排版等多名业务骨干,参与稿件流转平台的设计与使用,负责探索生产管理平台软件的应用,并及时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给软件公司解决。

2.2 布局多条业务线

首先,建立基于Word、Latex和PDF的数字加工业务线,匹配生产流程,尝试进行稿件数字化加工运作,并在过程中总结问题,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其次,建立以线上发布为先的编排校出版业务线,引导出版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在线优先出版,集聚资源,提高出版服务效率,引导经营模式由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引导编辑职能由传统编辑向数字化、网络化的编辑职能转变,切实提升出版社的核心竞争能力。

2.3 搭建、引进相应的平台

引进并试用可以传输稿件、登记稿件、运作稿件、在线加工的生产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数据透明、加工留痕、支持稿件下载、同步处理、加载智能工具等特点。同时,教辅业务还引进专业的稿件管理平台,用于监控生产进度,管控图书生产流程,建立图书档案,进行资源管理、资源传输和修订文档比对等。

2.4 不断优化数字出版稿件运作流程

经过多次沟通、尝试,初步确定了基于Word、Latex和PDF的数字加工流程和基于稿件运作平台的线上稿件运作流程。

2.5 多次开展创新培训,培养专业化人才

组织骨干员工与期刊编辑交流经验,进行XML结构化排版的学习、思考与尝试。编校人员在数字化加工、数字读校、数字整理、与排版对接等方面,做了多次尝试,学习利用专业软件插入富媒体,为线上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生产支撑。

2.6 试用、更新、优化软硬件,助力创新发展

首先,试用并配合软件公司优化某智能审校工具和黑马等校对软件,提升审校软件的智能性。黑马和该智能审校工具两款软件各有优势,黑马校对的错误相对稳定,但适用于文字较多的稿件,而该智能审校工具加载了一些新的功能,具有学科设置、错误上下移动、修改建议可以实时更新、查询单条参考文献、链接术语在线、英语翻译、词条释义等功能。其次,引入专业的批注工具,探索多种PDF阅读、加工软件的应用,比较优缺点,并更新和优化了批注工具,使之更好地应用于PDF数字加工。再次,尝试引进软件对参考文献进行查询与格式更改,做到网络化、自动化处理参考文献。

2.7 在生产环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实行稿件项目制管理,将每本稿件作为项目进行运作,文案编辑作为项目负责人,及时记录、汇总问题,并总结经验;起草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按照生产节点制定了整体目标和个人工作目标;成立专业的数字加工小组统一推动编排校一体化业务,解决流程和技术中遇到的问题。

3 对于科技融合出版的认识

3.1 科技融合出版的优点

科技融合出版具有如下优点:一是科技融合出版能够促进科技出版智库的资源整合,使科技出版内容布局更为优化。二是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与智力资源的进一步融合,使智库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三是能够促进科技智库建设向优势领域拓展,从而从宏观行业出发,服务大局,汇聚前沿。

3.2 编务融合发展的优势和困境

科技出版编务融合发展优势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改变传统的编、排、校模式,再造高效的出版生产流程,重塑编、排、校角色,提升生产效率,缩短出版周期。二是能够借助智能工具,提升产品质量,汇聚优质资源提供给读者。三是能够实现编、排、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留存加工痕迹和生产各环节的时间节点,记录各环节的参与人员,具有较强的回溯性。

但目前仍处于探索初期,有很多技术壁垒还未解决:第一,高效的图书在线生产的协同编纂系统尚未建立。第二,整个运作流程仍有待优化,在探索初期由于参与人员阅读习惯等因素,效率大幅提升还未充分显现,质量节点的控制权限有待确定。第三,匹配的智能工具还不能满足多学科的个性需求,高效的质检、校对软件仍需开发。第四,融合出版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仍需加强,多数出版工作者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仍有待加强。

4 结语

科技图书出版的学术性、专业性都很强,科技出版融合需要借助较多的技术手段,但目前多数的出版单位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在产品的实现上还存在较多的技术壁垒。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科技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出版业必将向智能化加速发展[4-5]。因此,科技图书出版单位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或通过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打开赢利并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局面[6]。作为科技图书出版工作者,我们也要积极顺应融合出版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加快优化数字化出版生产流程,推动在线优先出版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科技图书稿件升级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培养提升科技图书编辑创新意识的策略
科技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审稿能力
浅谈科技图书中的五类常见错误
回暖与升级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