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众避免被虚假信息欺骗以及国家的应对策略

2020-11-29

科技传播 2020年15期
关键词:假新闻核查谣言

顾 阳

1 荒诞不经,传播最广泛的四条虚假信息

疫情在全国肆虐期间,微博、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各种荒诞离奇、不经考究的信息层出不穷,它们极具迷惑性,第一眼看上去,感觉还真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这些信息都经不起推敲,也不是通过正规媒体公布,更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确认,均为道听途说后再添油加醋,用类似官方口吻进行传播的虚假信息。很多群众看后不假思索,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像病毒一样散播开去,而政府部门、权威媒体却疲于奔命在多方查证、验证的过程中,往往是好不容易辟谣一条信息,新的虚假信息又冒出来,让人防不甚防,这给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为了更好地做出应对,@微博小秘书专门开辟了“微博辟谣”栏目,每天对各种虚假信息做及时、准确、权威的答复,一直持续了30多天,每天辟谣的数量在30条左右。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在这些荒诞离奇的信息中,传播最广泛,对社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给人们心理带来恐慌的当属以下四条新闻:

1.1 女子直播吃蝙蝠肉

一位中国女子在武汉视频直播吃煮熟的蝙蝠,说味道“像鸡肉”。但实际上这段视频并非发生在武汉,而是2016年拍摄于帕劳的一档旅游节目,这位女子是中国著名旅游节目主持人汪梦云。疫情发生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翻出重新发到网上,混淆视听。

1.2 生化武器泄漏

有人微博爆料,说这是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出来的病毒(被认定为谣言后删除),更有美国官员诬蔑这是中国在搞生物战。对此,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予以严厉驳斥:“制造出如此疯狂的谣言并传播是极其恶劣和危险的,这会煽动种族歧视、仇外情绪,阻碍人们抗击病毒所作出的努力。”

1.3 间谍活动

加拿大CBC电视台报道称,这是一对华裔夫妇向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发送的病原体,他们是中国间谍,过去两年内曾四次造访武汉。但紧接着,CBC声称从未提及过“间谍”和“冠状病毒”,也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撑这些报道。如此自相矛盾,内容真实性不言自明。

1.4 中国确诊患者超90 000人

武汉某医院的女护士在视频里说,中国实际确诊人数超90 000人,远比官方公布的多,且病毒已发生二次变种,传染性更强。但可疑的是,这位女护士始终没提及她所在的医院,说话方式也不像专业医疗人员,而且她穿的防护服在款式和颜色上与中国的区别太大。更可笑的是,这段视频居然是一位韩国网友首先上传至YouTube的。

2 冷静客观,采用科学方法辨别真假

美国著名反谣言网站Snopes的联合创始人David Mikkelson说过“谣言流传起来的速度超过了辟谣的速度。”很多人之所以会被虚假信息所骗,就是因为他们“愿意接受那些符合自身观点的信息”,而不再乎信息的真假,甚至对与其观点相左的事实不屑一顾。

如果人们想要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以及复杂性,不被谣言、假新闻所左右,可以尝试采取以下五种方法,然后自行加以判断:

2.1 不要被简洁信息所迷惑

如果一条虚假信息通俗易懂,就非常容易掩盖其荒诞之处而显得十分可信。这里涉及到“认知流畅度”(cognitive fluency)的概念,即接受信息的难易程度,就跟写文章一样,文字越简洁通俗,大众越容易接受。因此,不要被浅显的表面文章所迷惑,要多方位接触信息源,特别是那些有公信力的,比如政府网站、权威媒体。

2.2 不要被P过的图片蒙蔽双眼

虽然配图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但在科技手段日趋发达的当下,PS等软件能轻而易举地扭曲一张图片的本来面目,从而左右人们的认识,让其觉得一切都很“真实”。美国slate网站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向读者展示了一些事件的图片(只有部分真实发生过),然后向读者提问,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些虚假事件也真实发生过,因为有图为证。这个例子说明,运用高科技,真假之间可以切换自如。所以,不要让眼前所谓的“证据”蒙蔽了双眼,查找多家媒体的报道,然后做对比。

2.3 不要落入熟人的意见“陷阱”

人们的头脑总是受周围群体(真实或虚拟)的影响而出现意见趋同的情况。因此,人们更愿意相信熟人的话,比如父母、长辈、亲戚、好友、名人、意见领袖……哪怕这些人对正在谈论的领域知之甚少。尽量尝试接触一些与他们意见不同信息,或是去查阅一下媒体的相关报道,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所谓的“真相”其实是有很多纰漏的。

2.4 永远保持公平、正义和良知

每当遇到重大事件发生时,总有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各种阴谋论、谣言和假新闻到处散播,以达到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蛊惑人心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需要保持公平、正义和良知的心灵,用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些信息,进行科学评判。

2.5 运用辩证思维

融媒体时代下,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让许多信息脱离了正规的传播渠道,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大众不仅是信息的阅读者,也是二次传播者,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些信息。中国有个古老的寓言《三人成虎》,它所蕴涵的道理就是告诉人们不能以多数人说的就轻易相信,而要多方位进行考察,以事实为依据调查研究,然后做出准确判断,避免被大量流言误导、绑架。

3 借鉴经验,多举措营造清新网络空间

一个国家要想最大程度上杜绝虚假信息泛滥,光靠大众提高自身辨别能力、道德意识还远远不够。中国政府部门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多措并举进一步净化中国社交媒体环境,保障准确信息的传播。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多方合作严打

中国虽然出台了网络安全和言论的法律法规,但社交媒体的法律法规至今还未出台。在美国,不仅有130余项法律法规对网络传播进行监管,还对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知名博主、意见领袖随时监控。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局启用“大数据网络身份标识”收集损害本国利益和破坏社会稳定的谣言、假新闻,然后予以严打。另外,美国政府创办“信息获取基金”对媒体、民间组织、私企、科研机构等提供培训和资助,以便更准确、及时地捕获虚假信息,阻止其进一步传播。

中国可以在借鉴此类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建立健全网络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多方积极合作遏制假新闻蔓延,对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员采取法律手段严惩等。

3.2 尽快创立核查机制,强化技术和管理

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几年前就建立了“新闻核查”机制,成立专门核查小组对虚假信息进行常态化监管。英国BBC核查团队建立的“情报单位”网站,专门查找虚构,且让人相信是权威媒体发布的虚假信息;德国“Correctiv”核查机构专门接收大众投诉的疑似假新闻的信息,然后用“虚假新闻过滤器”进行核实;新加坡核查网站“Factually”专门纠正舆论对政策的误解;马来西亚核查网站“Sebenarnya.my”重点防范虚假信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威胁。目前,中国的核查机制、监控方式和评估体系处于探索阶段,别国那套相对成熟的经验在符合国情的条件下可以适当采用。另外,中国还需从技术和管理上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别与管理,改进识别模型,提升对虚假信息发布者的追踪能力和对虚假内容的鉴别能力。

3.3 发挥教育指导作用,相关课程入校园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人们在畅所欲言时自然会传递出大量的虚假信息。因此,国家治理假新闻,除了政府应尽的职责外,教育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法国,教育管理部门不仅与学校、家庭、网络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等联合清理虚假信息,还在学校开设网络文明课程,教育青年一代如何辨别有害信息,免遭其误导。

如今,智能手机的拥有越来越低龄化。中国可以考虑从初中或高中开始适当开设如何识别虚假信息的课程,进入大学后将其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还要专门学习新闻核查和事实核查的课程,提高个人素养,遏制虚假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猜你喜欢

假新闻核查谣言
对某企业重大危险源核查引发的思考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关于设计保证系统适航独立核查的思考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营造林核查应用研究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谣言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