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实践研究

2020-11-29李晓利

科技传播 2020年15期
关键词:精准农民科技

井 慧,李晓利

不同学者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中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这一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综合分析后可大致将其归纳为三个要素:一是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二是传播的内容是农业科技知识,三是是将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这三个关键要素缺一不可。对农业科技传播概念的解析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突破口。

1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必要性

1.1 国家战略方针及政策的引导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精准扶贫重大战略能否如期完成的关键之年。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多位于西部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资源有限,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突破资源与环境的限制是实现农民长久脱贫和稳定增收的核心,也是保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长久向好发展的基础。自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以“三农问题”为主题,“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等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1.2 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农村通讯环境快速改善,广播、电视、互联网成为了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介技术在农村地区及贫困地区的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科技信息贫困,弥补了城乡数字鸿沟,为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为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1.3 农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科技信息也逐步成为了影响农民决策的重要参考。贫困地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环境日新月异,利用科技手段种植,依靠科技信息致富,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在这样的氛围中,农民的信息意识稳步提升,农业科技信息需求与日俱增。

2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2.1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是最稳固且最可靠的传播方式。政府农业部门通过农业职能部门、农技服务站、村委会、农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布农业科技信息,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除此之外,聘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也成为了备受欢迎的形式。在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深度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大喇叭、宣传标语、墙体广告语等传统形式宣传科技知识,积极发挥着政府作为农业科技传播的主力军作用。

2.2 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现代通讯技术具有高效、便捷、即时、交互等特点,能够实现信息的跨区域快速传播。报纸中的农业科技板块,广播、电视中的农业科技信息节目,使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农业科技知识。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以及5G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新工具”,在浏览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互动、留言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主动的参与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

2.3 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农业科技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中的主要信息发布者,他们在向农民推广科技产品的同时也传递着科技信息。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建立示范点,开展推介会,发放广告宣传册等形式使农民更直观的了解农业科技产品。它们将农民视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深入田间地头“嵌入式”的传播使之与农民之间产生了更多的亲近感,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禁锢,为科技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2.4 农民群体内部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

我国农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以地缘和血缘为依托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亲朋好友、街坊四邻等组成了群体内部信息传播圈,他们彼此信任,依托闲聊、聚会等形式交流着各自获取的信息。这一传播形式虽然传播效率较低,但影响力却很大,对于信息闭塞的深度贫困家庭而言,与亲朋好友的交流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传播圈层中,信息丰富的村干部、村能人占有更多的话语主导权,他们既是外界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圈层内信息的发布者,这一传播形式也有效地巩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效果。

3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缺乏精准性及安全性

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农民接收到的信息很多,但真正能用得上的信息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精准性较低而导致的。政府发布的农业科技信息比较正式,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难以从中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的科技信息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能够直接服务于本地农业生产的内容较少。部分农民虽然可以自主从互联网中搜索需要的科技信息,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筛选难度大,网络中的信息缺乏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当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

3.2 传播渠道相对分散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科技传播形式较多,有正式组织的传播,也有非正式组织的宣传,各传播形式既有优势,又有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分散,联系不够紧密,合作较少。地方高校、农业技术协会等相关组织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被调动,亟待整合。

3.3 传播主体服务意识较差,缺少反馈机制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自身定位对整个传播活动来说十分重要。一部分传播主体缺乏服务意识,传播形式比较机械,缺乏人情味。除此之外,部分传播体系缺乏反馈渠道,传播主体与农民联系较少,对发布的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追踪,对农民的信息接收情况掌握的不够透彻。

3.4 农民群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对信息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信息敏感度较差,文化水平较低,进行专项学习的机会较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收者,其自身的素质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农民由于自身辨别能力较差更易受到虚假科技信息的蒙骗,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深入传播。

4 解决对策及建议

4.1 提升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精准性

提升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力,信息内容的精准是关键。对于上级部门发布的科技信息,地方农业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解读,使农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同时,媒体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制作出有价值、有实用性、有影响力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技节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

4.2 加强组织间合作与创新

分散的科技传播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加强传播组织间的合作,多种传播方式协同合作是正确的发展思路。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团结各传播组织。其他组织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宣传,多渠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除传统的传播方式之外,传播形式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借助短视频软件、微视频、H5作品、村微信群、村QQ群等接地气儿的方式把农民最关心的科技问题说清楚。地方的政府要积极与高校建立联系与合作,鼓励高校师生将科研做在广袤的大地中,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4.3 提升农民素质,开通反馈渠道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落地实施的重要参与者。政府农业部门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群体的线上、线下专项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积极吸纳农民的智慧力量,营造群体内部良好的传播环境。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也要主动承担起科技文化“反哺“的责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亲朋好友解答农业问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后,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中要及时开通反馈渠道,多倾听农民的声音,科技信息发布后要积极进行跟踪走访,鼓励农民通过面对面交流、拨打电话、网络留言等方式参与反馈,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更好的思路。在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入手,优化传播内容,完善传播体系,充分调动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积极性,主动发挥信息对农村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振兴作用。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大力调动优质的社会资源,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机制,增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精准农民科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精准扶贫二首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