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课程化导读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2020-11-02袁远辉

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化名著导读统编教材

袁远辉

[摘 要]贯彻最新的课标精神和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定的名著,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进而推动全民阅读。提出名著导读教学的课程化主张,即在名著导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名著。其途径与策略,(1) 整体把握,激发兴趣:让学生把名著“读下去”;(2) 定点阅读,内联外引:让学生把名著“读进去”;(3) 走向内化,推进实践:让学生把名著“读出来”。

[关键词]统编教材;名著导读;课程化;读下去;读进去;读出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5-0062-07

0 引言

虽然名著整本书阅读已列入统编语文教材,成为教师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说,学生对教材名著的阅读状况不是很理想。一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有些教师没有有效的办法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有的教师甚至放弃名著导读教学,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连教材名著的名称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说完成阅读任务了。二是有些教师采取大学那种文学讲授式的方法,把名著背景、概况等介绍一遍,然后放任学生自主阅读,虽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对学生的阅读进度进行监督,可能还会组织分享交流会,但是由于缺乏教师全过程的指导和监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难以完整把名著读下去。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流于浮泛地阅读,无法通过名著阅读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贯彻最新的课标精神和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把教材名著完整地读下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这已成为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无法回避且必需解决的大课题。笔者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名著为例,谈谈关于名著课程化导读教学的途径与策略的一些认识。

1整体把握,激发兴趣:让学生把名著“读下去”

“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学生读书少。”[1]语文教师由于习惯于单篇课文精读精讲的操作方式,面对厚重的名著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导读教学中的“患得患失”:既想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名著,又担心遗漏了名著中的精华。“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2],培养语感离不开大量的有质量的阅读,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大都需要建立在一定量的阅读基础上。因此,无论是教材中的必读名著还是自主阅读推荐名著,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把名著“读下去”。

在正式进入名著文本内容之前,大部分教师的导读做法是引导学生浏览名著的封面、目录、序言等信息,希望以此让学生把握名著整体的内容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做法在名著阅读初期有一定效果,但随着阅读漫长旅途的展开,这种效果会慢慢地消解,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给学生提供整本书的“阅读地图”,让学生即使脱离了教师的指导,也能依据“阅读地图”顺畅地自主阅读,知道阅读的路径和要实现的阅读目标。“阅读地图”可分为思维导图和整本书阅读规划图表。

1.1 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读前绘制整本书思维导图,让学生整体把握名著相关内容。整本书情节脉络的思维导图,可用在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前导读展示中;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可用在如《平凡的世界》的读前导读展示中;整本书含作者介绍、主要话题、艺术特色等综合的思维导图,可用在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苏菲的世界》的读前导读展示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展示整本书的思维导图,让学生阅读前成竹在胸,消除学生对厚重名著的阅读恐惧感,增强他们把名著读下去的信心。

第二,读中绘制重难点内容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明确重点阅读内容。阅读难度较大的章节内容的层次梳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把较为深奥的内容读下去,如阅读《傅雷家书》“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夜”的信,通过思维导图,从艺术的领会、琐事的处理、艺术家的修炼三大方面梳理这封信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顺利把这封书信读下去,也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该书的其他类似书信。展示重点人物事迹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名著中的主要人物,然后以人物的主要事迹为引领,把名著快速读下去,如《平凡的世界》中的重点人物孙少平,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孙少平在县高中、双水村、黄原市、大亚湾煤矿四个主要活动地的主要事迹,引导学生把《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一气呵成地读下去。

1.2 设计整本书阅读规划图表

整本书阅读的规划参考图表的设计应包含学生阅读的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每个时间段阅读的篇章范围、相应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及最终阅读情况的自评和他评。如《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规划表的设计,《平凡的世界》有上中下三部,由此可把阅读时间规划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十天左右。接下来重点是该书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炼,如阅读该书上部要培養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这样提炼,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表达效果、朴实的写作风格、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景物描写的作用、写实手法的效果,叙事中议论的作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鉴赏诚挚的亲情、友情、同学情、邻里情;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文革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阅读中部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色、富有哲理性的语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特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比和插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宏观叙述与典型细节描写相结合的运用、人生命运起落变化的反思的意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鉴赏诚挚的亲情、邻里情;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正月里闹秧歌、正月十五晚上“转灯”等陕北的传统人文风情,农村生产责任制。阅读下部要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特色、场面描写和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和田晓霞新时代女性的形象的分析;审美的鉴赏与创造:鉴赏孙少平与田晓霞唯美的爱情;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改革开放的思想精神。

设计整本书阅读规划图表,可指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做好时间安排、明确阅读目标;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在阅读之后,能够让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也可让教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时做到有目标和重难点。

2定点阅读,内联外引:让学生把名著“读进去”

要让学生把名著“读下去”,并“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即把名著“读进去”,还需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名著的阅读方法,享受到名著阅读所带来的独特的愉悦,最后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阅读方法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教学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的加强,需要教师‘放手,但学生毕竟认识有限,因此还需要老师‘牵手。在老师边牵边放的过程中,学生就慢慢学会独立选择经典、阅读经典。”[3]名著的内容很多,教师如何“牵手”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呢?

2.1 精选片段导读

由于名著内容厚重和导读教学的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每个章节都详细地进行导读,而是需要精选一些章节的片段,作为一个个“抓手”或者“支点”,去指导学生撬动整本书的阅读。

第一,精选好名著第一篇的导读内容。名著第一篇的选择要视这篇内容能否起到以下作用而定:一是能否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二是能否为教师为后续的导读提供有利的条件。如《寂静的春天》第一章题目是《明天的寓言》,开头展示了美国中部一个城镇没有居民前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然后有了居民后生命的死亡和大自然的寂静,最后提到这个地方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出现了一些白色粉粒。至此,一系列疑问的解答似乎有了端倪:是魔法吗?是敌人的活动吗?还是这个地区的居民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悲剧?通过这些现象的叙述和疑问的设计,激发学生阅读该书后面章节的兴趣。《平凡的世界》《长征》的第一章与此有类似的导读作用。而《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则情节平淡,语言寡味,让人读来昏昏欲睡,如果以这一章为该书的第一篇导读内容,就会影响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红星照耀中国》用来导读的最佳篇目应该是该书第二章开篇不久出现的关于周恩来的段落,其中介绍了周恩来较多不为人知的身世经历及其言行风格,饶有趣味。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章关于周恩来的内容,那么再引导学生阅读该书接下来的关于贺龙、毛泽东、徐海东、朱德等人的章节,就显得容易多了。与此类似的还有《昆虫记》《飞向太空港》等名著的第一篇节选的导读问题。

第二,精选好名著中间的导读内容。名著中间的导读内容的节选首先要精彩有趣,学生喜欢阅读。其次是这些篇目要能起到勾连名著前后其他章节的作用。最好能找到一条主线,贯穿整本名著中需要重点导读的章节,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主线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梳理全书的情节。如《平凡的世界》的导读,其中间导读内容的选择应以孙少平的章节内容为宜。首先导读的第一篇所选的是该书的第一章,即孙少平上高中时的境况,这样可以与第一章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其次,孙少平的年龄特点跟当前八年级学生比较接近,其经历和情感态度能让八年级学生产生共鸣;再其次,该书的主要叙事结构基本上是孙少平和孙少安的故事的间杂推进,并以一条为追求人生理想而拼搏的叙述主线贯穿了两位主人公的故事,这样,在导读孙少平的章节的同时,可以很自然妥帖地勾连孙少安的章节。

第三,精选好名著结尾的导读内容。一般情况下,名著的最后一章是结尾导读内容的首选,通过最后一章的导读,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回顾、梳理、总结整本书各方面的内容。但是也有一些名著的最后一章不一定适合用作结尾的重点导读,如《平凡的世界》最后一章是孙少平伤愈后回到大牙湾煤矿的内容,作者暗示孙少平将和惠英嫂组建家庭,这就不如用第三部第三十三章更为合适,第三部第三十三章叙述了孙少平在田晓霞牺牲后,独自来到他们曾经相约见面的麻雀山杜梨树下的情节内容,通过对这样的情节内容进行导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回顾孙少平和田晓霞从第一部第三章开始交往,直至两人克服重重障碍,到第三部谈婚论嫁的章节,而且可以以此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整本书中孙少平、孙少安等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生命历程。至于这一章后面的章节,相信学生读完这一章后会很感兴趣继续阅读。

2.2 三个阶段的导读

精选好了需要导读的名著重点篇章,接下来需要教师着力做的是根据不同篇章的特点,分阶段做好整本名著的导读。

1) 读前导读。如果精选的章节是名著的第一章,读前导读除了“点而不破”地陈述篇章的主要内容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外,还要联系第一章的内容,详细地给学生介绍特定名著的具体阅读方法,以指导学生顺畅地阅读后面的章节。如果精选篇章不是名著的第一章,读前导读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前面篇章的内容,然后指出精选章节的重难点,介绍名著整本书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的是,读前导读如果能联系社会热点事件或与学生学习生活有紧密关联的内容,效果则更佳。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第一部第二章的读前导读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开篇,我们知道,保尔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但是他的遭遇却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截然不同。先让我们一起来简要回顾第一章的内容:保尔十二岁时因成绩不好,又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教父的复活节面团里,不得已退学。接下来,赶上沙皇被推翻,游击队从保尔生活的小镇经过,并散发了沙皇时留下的两万支步枪,去迟的保尔能否能领到步枪呢?德国人来到小镇,保尔做了什么事?请综合运用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阅读这本书,摘抄能体现保尔精神品格的语句,并分析保尔的性格。

2) 读中导读。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对名著的精选篇章进行精心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把具体的阅读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阅读中,让学生的名著课外阅读更有效率。

第一,链接教材导读。学生在学校最为熟悉的纸质材料是教材,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链接学生熟悉的教材,有利于消除教材所学内容与名著所阅读内容的隔阂,有利于消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名著具体阅读内容的隔膜。

首先,链接教材中的写作内容。例如,《平凡的世界》卷一第一章:“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这个语段可以链接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要写好一个人物,首先要学会观察,抓住人物的特点;然后展开具体描写,不要泛泛地叙述和描写,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然后,在接下来这个语段:“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來——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可以链接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要把人“写活”,写成“他自己”,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写,写他与别人的交往,写他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在链接的时候,教师应结合两个语段的行文思路和重点语句,阐述如何抓住特点写人;同时结合如何抓住特点写人的阐述,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及相关背景。

其次,链接教材的课文内容。例如,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平凡的世界》卷一第十二章和第十九章中关于田润叶和孙少安的爱情,教师可以链接教材中选自《诗经》的《关雎》《蒹葭》《子衿》等篇,把《平凡的世界》中田润叶和孙少安的爱情故事与《诗经》中两千多年男女爱情故事进行链接阅读,通过这种穿越漫长时空的爱情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爱情的真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的无穷乐趣。又如,引导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卷三第十二章中的“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几天以后,少平就决定走黄原了……他尽量笑着挥手向亲人们告别。而并不知道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这些送别的段落内容,教师可以链接教材中李白的《送友人》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去感受不同形式但又是永恒不变的人间真情,由此也无形中给了学生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第二,名著之间链接导读。名著之间的相互链接,可以打通名著之间的隔膜,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名著之间的相关内容,拓展名著阅读的内涵空间。

首先,名著之间类似话题的链接。例如,《傅雷家书》中的“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一夜”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深夜”“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 一九六0年八月二十九日”“一九六0年八月二十九日”等时间里傅雷给傅聪的书信中,都有对爱情和婚姻很中肯的观点。教师导读以上内容时,可以链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再谈青年与恋爱结婚》这封信,然后引导学生再链接《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与贺秀莲、孙少安与田润叶、田润叶与李向前、孙少平和田晓霞等人的爱情婚姻,以此解读、佐证《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爱情和婚姻的观点。通过几部名著的链接阅读,既激发了学生阅读这几部名著的兴趣,又指导了学生把名著之间的相关思想内容有机融通起来,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其次,名著之间相似情节的链接。例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导读教学中,第一章体现保尔小时候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可以链接八年级上册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里毛泽东小时候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章里保尔第一次打工时的情节,可以链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初次外出揽工时的情节内容。通过这样的链接阅读,指导学生把不同名著里的人物之间的思想品格连通起来进行理解,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第三,任务驱动式导读。相比较于课文,大部分名著的章节篇幅比较长,这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堂上精选重点篇章开展导读教学,又要通过课内的导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有效的阅读。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促使学生全面阅读精选章节。教师指定的好词好句要分布在名著的整个篇章里,要让学生读完整个篇章才能找到。例如,《苏菲的世界》中《马克思》这章中,可以给出以下词句让学生摘录:词语有充裕、绞尽脑汁、灵光一闪、桎梏、字里行间、褴褛、炽烈、阶级斗争、世界精神、理想主义、虚无缥缈、存在哲学、行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本末倒置、辩证关系、沮丧、隔阂、疏离、惨不忍睹、无所事事、奢侈、恶性循环、各尽其才、各取所需等;句子有 “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他的生产模式决定的”“人在工作时,就是在干涉大自然并影响大自然,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同时也干涉人类并影响他们的心灵”“无产阶级身上只有锁链,因此无惧任何损失,却可借此赢得全世界”等。通过这样的摘录,也就基本能让学生读完《马克思》这一章了。

其次,通过设置思考探究任务,促使学生深入阅读精选章节。一方面,思考探究任务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分层递进,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阅读。例如,《傅雷家书》中“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一封信,先设计联系上下文阅读就能作答的题目:文中所说的“你又过了一关”,这一关是什么呢?为什么家人会如此高兴呢?接着,设计需要简单归纳分析才能作答的题目:人们都说傅雷是非常会做父亲的人,请你在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看看他是怎样夸儿子的?再接着,设计需要联系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解答的题目:傅雷用简洁深情的笔调介绍了北京的风物人文之美,让准备出国的傅聪去看一看,有何深意?另一方面,要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培养入手,注意题型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其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题目设计如下:文章中的比喻用得十分贴切,请选择其中的两三次进行鉴赏和仿写;文章中有较多的人物个性化的描写语段,请找出来并摘抄,然后运用其中的描写方法去描写一个熟悉的人。其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题目设计如下:试比较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与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中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的异同?将贝多芬的父亲与《伤仲永》的父亲相比较,他们有哪些异同之处?探究两位神童结局差异的原因?其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题目设计如下:阅读贝多芬关于乐曲创造的内容,课外去听一听书中提到的贝多芬经典乐曲,从中感悟贝多芬的艺术追求,把感悟写下来。其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题目设计如下:贝多芬有哪些重要的艺术创造理念?对他的这些理念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推陈出新?

再次,通过设置课外阅读任务清单,促使学生课外完成除了课堂精选章节之外的名著其他章节的阅读。大多数名著是厚重的,而课堂上的导读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需要通过设置名著阅读任务清单,让学生根据清单在课外完成名著其余篇章的阅读;教师也可以根据清单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第一,任务清单的设计要有指引的内容,如指引名著重要的情节或有趣味的细节等,引导学生把握名著重难点或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苏菲的世界》这三部书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搜索,《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这三部书中一些关键的人物、时间、地点的标注。第二,任务清单要有提示的内容,如提示名著的思路脉络以引导学生清晰地把握名著的整體情节内容。例如,《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苏菲的世界》这三部书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思路阐述,《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这三部书中一些故事来龙去脉的提示。第三,任务清单要有启发的内容,能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这可以根据名著的特点去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阅读相关章节;还可以根据名著各章节的主题启发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各类话题,如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等。

3走向内化,推进实践:让学生把名著“读出来”

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阅读名著的终极目标在于涵养精神、启迪人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原来静态的识记性的阅读转变成动态的阅读,促使学生将名著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语言运用和思想表达的材料。”[4]引导学生把名著 “读下去”“读进去”了还不够,还要把名著“读出来”。

3.1 指导学生写作读后感

学生读了名著之后,教师指导他们写作读后感,可以让学生重温名著的有关内容,对名著加深理解,并由此让学生联系生活去印证或深化名著阅读的感受,丰富间接的生活经验,提升思想精神境界,进而指导生活、创造生活。

第一,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或层面去感受名著的精彩之处,发掘名著的思想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写作精妙之处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写作读后感。如《名人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作者对人物饱含感情的评价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中某些重点或有趣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写作读后感,如《苏菲的世界》那些揭示社会生活真谛的哲学主张。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著的主题或艺术特色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写作读后感,如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名人传》主题思想的共通之处进行探究,又如对《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关于某些人生话题的探究。

第二,指导学生结合名著的阅读,写出个人学习生活的独特感受。这可以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的事例及其它文本中的事例去印证或深化名著中某些内容,如引导学生去搜索、发掘现实社会生活或其他文本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名人传》中类似的人物事迹。可以结合个人的人生体验或感悟去拓展名著的思想内涵,如指导学生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名人传》这三部书的阅读去感悟“平凡和伟大”的辩证关系。

3.2 指导学生写作考场作文

虽然不是为了考试才引导学生读名著,但是学生读了名著如果不能在应试中有所体现,这不仅让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花费如此大的精力读名著产生怀疑,而且也会削弱学生坚持阅读名著的热情和信心。所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理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试,这首先应该体现在考场作文的写作上,要让读了名著和不读名著的学生,或者以前不读名著和现在读了名著的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有高低之分。但是要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提升考场作文的写作能力,仅仅依靠常规的操作(如让学生摘录名著中的好词好句)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系统化的操作策略。

第一,要在名著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学生思想精神境界的高度直接影响学生考场作文立意的高度,所以,在名著阅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是提升考场作文能力的基础。这要求在具体的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去阐述名著的某些内容,例如《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比较多的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书信。可以从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去解说名著的某些内容,例如《平凡的世界》中主要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仁爱、自强、诚信、勤俭、敦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从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去探讨名著的某些内容,例如《名人传》中三位名人的事迹所体现的人道、人本、平等的普世价值观。

第二,要在名著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考场作文构思的条理性、创新性及行文逻辑性。这要求在具体的名著导读教学中,对于名著中构思有特点的段落和名著整本书的创造构思,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并指导学生运用到具体的考场作文中。例如,《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说理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平凡的世界》整部作品的“三线组合法”[5]的创作构思。

第三,要在名著阅读中指导学生丰富考场作文素材库。学生考场写作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事例素材的缺乏,如议论文写作没有充足典型的事例作为论据,记叙文写作缺乏可资参考借鉴的模式等,都是导致学生害怕写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大部分学生考场作文成绩提高的一大因素。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体裁特点,按照话题或主题等积累名著中的用作议论文写作的事例论据,例如根据上文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人类普世价值观,在名著导读中引导学生摘录或概括相关的事例。或者按照记叙文的种类,在名著导读中引导学生积累名著中记叙文写作的典型范例,例如《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有比较多叙事、写人的经典例子,可指导学生结合统编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和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相关理论,构建写人和叙事的模型。

以上三个方面如能在名著阅读中有效落实,学生考场作文出现的一些问题将会逐步得以解决。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只要结合教材中的写作专题知识,在名著导读教学引导学生加以注意和领会,并适当做一些仿写、扩写、缩写等训练,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让学生把名著“读出来”,除了以上两大措施外,教师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指导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名著中获得的东西,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此外,平时的对话交流、为人处世,教师也要用好名著中的内容,给学生以指引和示范。

4 结束语

要贯彻好最新的课标精神和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中,教材各单篇课文的教学和教材指定的各部名著的导读教学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两者不能偏废。由于名著导读教学的难度和复杂性,学校应该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达成名著阅读的课程化目标。要达成名著阅读的课程化目标,就要把名著导读教学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有办法引导学生把名著“读下去”,有策略指导学生把名著“读进去”,多创造机会指引学生把名著“读出来”。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主治”不读书、少读书——在杭州一次教师培训会上的讲话J.小学教学,2017(9):4-9.

2 刘连庚.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J.语文学习,1985(1):54-55.

3 唐成军,王梓睿.“名著导读”模块编写探微——基于对部编本、人教版、语文版教材的比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9(2):38-42.

4 陈沛,王思方.拓宽名著阅读视野发展高阶思维能力——2018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述评J.语文学习,2018(10):67-71.

5 孙悦.简析《平凡的世界》的结构特点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2-44.

[责任编辑 马晓宁]

猜你喜欢

课程化名著导读统编教材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种下一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