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0-10-26于英姿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秦师

◎于英姿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指的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人物凭借自己的智慧说退秦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看一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2.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赏析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3.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资料链接

1.《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 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3.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三、预习检测

1.字音

秦军氾(fàn)南 夫晋,何厌(yàn)之有

无能为(wéi)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quē)秦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shù)之

【释题】退:使动用法,使……撤退。题目引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

2.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名词用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

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虚词:

(1)而

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才;表转折,却)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承接,不译)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就;表转折,却)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之)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来)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1)秦晋围郑 (2)临危受命 (3)说退秦师 (4)迫晋退兵

五、再读文本,深入探究

1.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请用文中原句作答)

【明确】(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2.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明确】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3.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明确】(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

4.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明确】(1)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5.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6.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阐明厉害,动摇秦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以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六、细读文本,分析形象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2.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3.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

“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烛之武的形象:

1.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的勇士。

3.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七、回扣文本,讨论探究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明确】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3.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明确】与诸葛亮一样,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八、小结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伏笔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2)波澜起伏。如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让人捏把汗,而烛之武的出现让事件出现了转机,但他又推辞;后来,郑伯的认错,才使事件得以解决,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话语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略做交代,对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和百姓是如何等待消息的,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2.中华爱国名言积累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8)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9)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1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九、板书设计

十、教后记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在授课时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疏通文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个“退”字,围绕“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三个问题展开,进而走进文本,在讲到“怎样退”时,分析讨论烛之武所运用的游说艺术,从而概括出烛之武的形象。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佚之狐能否早荐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设计艺术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