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意向及习惯对医学生体重指数影响程度分析

2020-10-22王佳兴高艳左永媛甘诗培蔡文婷于磊辛宏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体操有氧医学生

王佳兴, 高艳, 左永媛, 甘诗培, 蔡文婷, 于磊, 辛宏

(1.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6 级, 辽宁 沈阳110034; 2.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5 级; 3. 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专业2017 级; 4.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7 级; 5.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8 级; 6. 体育教学部第二教研室)

为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评估大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部门应对学生展开体质方向研究, 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成年人(18 ~64 岁) 每周至少有5 d 的中等至剧烈体育锻炼至少30 min(或促进健康的60 min 运动)[1]。 姚崇华等[2]调查31 个省共50 494 人的结果显示, 每周低强度体力活动5~7 h, 中等强度体力活动1.5 ~5 h, 高强度体力活动2.5 h 以上均可降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 近些年来大学生体质和健康情况在各种学习和考试压力下不断下降, 男生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等指标下降明显, 女生有升有降, 总体肥胖率有上升趋势[3-4]。 本研究对2018 级在校本科医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结合体质测试结果, 分析运动习惯和意向对医学生体重指数(BMI) 的影响, 为今后学校相关体育部门如何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 级在校不同专业的全体本科医学生共1 467 人, 调查员现场发放大学生运动意向调查调查问卷1 467 份, 回收有效问卷1 395份, 合格率为95.09%。 其中男生455 人, 女生940 人。

1.2 方法

1.2.1 运动意向调查 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方式, 对在校医学生运动习惯展开调查。 参照吴永慧[5]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量表, 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12 项内容, 其中“愿意把钱花在运动方面”、 “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中”、 “学习紧张时也会坚持运动”、 “相信能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每周上网浏览体育新闻的频率”、 “愿意去了解体育运动方法”、 “以往的体育运动后曾获得过良好的运动体验和成功感”、 “是否参加过运动会项目(高中至今) ”、 “做什么动作都能轻松自如”、“觉得坚持运动很容易”, 选项分为“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进行运动的时间” 选项分为<15 min、 15 ~30 min、 0.5 ~1 h、1~1.5 h、 >1.5 h; “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选项分为0 项、 1 项、 2 项、 3 项、 4 项及以上。量表各个选项分别记为1、 2、 3、 4、 5 分, 总分为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之和, 共60 分。 问卷Cronbach′s α 系数0.864, 其中男生0.876, 女生0.833, 均大于0.60, 问卷信度良好。 问卷发放时间为2018 年9 月, 在教室里填写并及时回收问卷。量表总得分按成绩分布情况, 以27%和73%分位数为界[6], 将得分分为良好、 中等、 较差三个问卷等级, 为便于统计对其赋值2 分、 1 分、 0 分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

1.2.2 运动习惯调查 以多选题形式调查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共计16 项, 为方便统计,按锻炼方式分为团队协作、 挥拍运动、 游泳、 有氧或体操、 跑步和其他六大类。 其中团队协作包括篮球、 足球及排球, 挥拍运动包括羽毛球、 乒乓球及网球, 有氧或体操包括形体练习、 健美操、跆拳道、 武术、 跳绳、 体操及攀岩。

1.2.3 计算BMI 本研究选取学生2018 年体质测试结果并计算出BMI 值, 指标参考WHO 针对亚洲人的体质制定的BMI 参考标准[7]。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问卷采取频数统计。 以BMI 作为因变量, 将低体重、 正常、 超重和肥胖4 类学生BMI情况纳入Logistic 回归模型, 研究体育成绩的影响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初步筛选结果, 男生、 女生分别建立如下4 个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1 =正常, 2 =低体重, 3 =肥胖,4 =超重): 第1 组(正常体重) 为参照, 建立其他3 组与参照对比的回归模型[8]。 回归模型通过似然比检验, 综合分析并比较AIC 与BIC 值的变化, 建立最优化回归模型。

2 结果

2.1 频数统计结果 男女学生有跑步习惯的占69.9%, 挥拍运动占68.0%, 有氧或体操占45.7%, 团队协作占37.6%, 游泳运动占16.6%,其他运动占19.7%。 61.8%的男生和36.8%的女生报告每次锻炼时间在0.5 h 以上, 其中10.1%和2.4%的男女生报告锻炼时间超过1.5 h, 7.5%和13.2%的男女生报告锻炼时间不足15 min。 频数统计正常组男生占61.8%, 女生占72.7%; 低体重组男生占3.5%, 女生占3.0%; 超重组男生占21.1%, 女生占18.4%; 肥胖组男生占13.6%;女生占5.9%。 见表1。

2.2 医学生运动习惯量表信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量表共12 项进行项目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 高分组与低分组区分性良好, 问卷习惯调查有意义。

2.3 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 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男生更倾向于有氧或体操运动 (OR=1.924, 95%CI: 1.150~3.219), 超重组女生倾向于 挥 拍 运 动 (OR=1.555, 95%CI: 1.049 ~2.303); 而肥胖组跑步运动明显不足, 男生(OR=0.375, 95%CI: 0.206 ~0.681), 女生 (OR=0.412, 95%CI: 0.233~0.728); 肥胖组女生缺乏运动习惯(OR=0.620, 95%CI: 0.423 ~0.910);肥胖组男生有氧或体操运动不足 (OR=0.410,95%CI: 0.173 ~0.973), 低体重男生很少进行挥拍运动(OR=0.329, 95%CI: 0.114 ~0.944), 而他们更倾向于有氧或体操运动 (OR=3.053,95%CI: 0.999~9.326)。 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 半数学生锻炼时间不足30 min,且女生运动的时间低于男生。 《Lancet Glob Health》 发表了一篇调查了2016 年来自近200 万名参与者的运动状况的文献, 大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 超过1/4 的成年人缺乏充分的体力活动, 结果会使超过10 亿成年人面临发展或加剧与缺乏活动有关的疾病的风险[9]。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培养人才, 其体质健康尤为重要。

表1 1 395 名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表2 BMI 影响因素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

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缺乏锻炼[10-11]。 大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课堂听课和静坐学习,久坐不动时间比较长。 课余时间也很少有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这个年龄的久坐行为可能导致一个持续滚雪球的过程, 并加重危害健康的风险[12]。 大学生学业繁忙但也应当注重自己的身体素质。 此外,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水平在过去几年中是否发生了变化, 以及这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与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程度有关的研究还不多。《Lancet Psychiatry》 调查并统计了120 多万18 岁或以上人群的日常运动, 结果显示对健康收益最高的体育项目依次为挥拍运动、 游泳以及有氧或体操运动, 且每次锻炼的时长最好应在45~60 min[13]。本研究发现, 女生低体重、 超重及肥胖的占比均小于男生, 表明女生有较好的控制体质的习惯,与李蓓等[14]的研究一致。 针对本次医学生运动意向问卷调查, 应对学生运动状况及时评估, 制定健康管理计划, 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采取有效干预手段。 本次运动意向调查结果显示, 与正常体重相比, 超重男生倾向有氧或体操运动, 超重女生倾向挥拍运动。 肥胖男生女生均缺乏跑步运动,女生的锻炼习惯会倾向低于男生, 这与刘丽萍等[15]的研究结论相符, 此外肥胖男生有氧或体操运动也相对不足。 团队协作、 游泳及其他项目无明显运动意向差异。 对于低体重男生应适当增加其挥拍运动, 如羽毛球、 网球及乒乓球等。 运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 肥胖女生缺乏运动习惯的现象, 而男生运动习惯差异不明显。 平时缺乏体育活动是导致BMI 偏高的重要因素, 对于BMI 不合标准的学生, 学校体育应采取相应措施, 帮助肥胖学生制定有氧或体操的运动计划, 改善肥胖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减轻其消极情绪[16]。 今后可根据此次调查鼓励不同体质的大学生参加对应运动项目。 同时, 开足、 开齐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使体育课程更加丰富、 多元化。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精英, 以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来研究体育活动, 应该占据主要的位置[17-18]。 学校体育要从教学本质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加大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比例, 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

根据本研究统计结果, 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运动量不足, 改善学生久坐不动现状, 从而提高医学生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部应完善教学目标,开展科学的健康理念, 体育课不但要注重课上内容, 更应重视如何让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 不但要增进课题趣味性, 还要教授学生实用的运动技巧, 纠正学生常见锻炼方式的错误, 同时也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尽管医学生对各种疾病有很深刻的认识, 健康素养要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但健康素养具备率普遍不高, 对体质健康不够重视, 体质问题也会随时间演变成医学问题[18-19]。 身为医学生应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 将来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猜你喜欢

体操有氧医学生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头脑体操